APP下载

心育课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014-09-15刘菲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9期
关键词:同课异构课程改革

刘菲菲

〔关键词〕同课异构;教研模式;课程改革;心育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质量愈发受到人们关注。然而,孤木难成林,仅靠教师微薄的力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为了使课堂教学质量得以提升,教育工作者们在近几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教研模式——同课异构。同课异构指同一教学内容由几位教师轮流授课(多人同课异构)或者由一位教师采用不同的设计思路和方法进行授课(一人同课异构)。此模式将同一教学内容展示出不同的教学思路和设计,让教师直观地了解学生在不同的教学引导下表现出的学习行为。通过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主动调整教学进度和设计,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相比于学校开设的其他课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还略显“年轻”,我们迫切希望能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来提高心育课的教学水平。本文主要阐述了同课异构教研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中的运用。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研模式的操作流程

1.拟定主题,个体备课

同课异构的基础是同一教学内容,基于此,我们才能对不同的教学设计进行比较。由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特殊性,教育部及各省市教育管理部门暂未拟定统一的教材。所以,第一环节是由授课教师根据学情自行拟定主题;个体备课部分则不仅是授课教师需要备课,听课教师也必须提前对该主题的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写出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框架。

2.教学实践一

通过观摩教学实践一,我们需要达到三个目的:第一,执教教师通过教学实践了解自己教学方案的亮点及不足,从而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调整;第二,听课教师在教学目标、重难点及课程结构的设置方面可与执教教师进行比较;第三,听课教师通过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了解执教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并评价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提出改进方案。

3.教师反思,集中研讨

教学实践一结束后,我们进入教师反思及集中研讨阶段。首先,我们要求执教教师谈论自己最初的教学构思及预期目标,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随后,听课教师逐个分享自己对该教学主题的构思。最后,针对执教教师的教学方案及教学风格进行评议,集思广益,制定出下一节课的方案。

4.教学实践二

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执教教师结合大家的评课建议,对教案进行调整,再次进入课堂实践。设置教学实践二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1)了解执教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及对评课教师意见的消化情况;(2)此次教学仍是一次新的尝试,用以了解教学方案的调整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完善教学。

5.对比研究

对比两次教学,针对执教教师教学方案的制定、课堂实践的表现、教师的教学体验、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比,我们将把教学中出彩的一面巩固下来,进行推广;仍有争议部分的保留意见,继续研讨形成方案,以完善教学。

6.完善教学

显然,通过对比研究,我们会发现执教教师在不断地成长和进步。不过,我们仍继续通过集中研讨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和完善。每一次的教学实践都是一种尝试,我们通过不断实践,寻求最适合学生的有效教学方式。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研实例

2013年10月16日及17日,我们到我市某小学开展为期两天的心育课教研活动。下面以其中一位教师的一人同课异构教研实践来具体介绍我们的做法。

授课教师郭老师去年则入职,担任一、二年级的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师,2013年首次承担三、四年级心理课的教学任务。她结合日常授课实践及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确定人际交往中的换位思考为教学主题。由于暂无统一的教材,郭老师对 “换位思考”这一主题的整体把握只能通过查阅相关教材,挖掘自身的知识储备并结合学生学情设置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并制定教学方案。经过一周的独立备课,郭老师为本主题课拟定课名“假如我是他”,教学方案见表1。

在教学反思中,郭老师说出自己的教学构思及目标,并分享感受。郭老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发现,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之间经常发生口角和摩擦,学生往往各执一词、互不礼让。为了缓解学生的人际矛盾,她采用换位思考的主题进行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换位思考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并学会在生活中应用。她对教学目标的设置主要定位于让学生掌握换位思考的方法,体会换位后所获得的同学间的良性人际关系。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她设置了导入、三个活动(视频学习、情景剧、填写换位思考卡)和总结三个环节。教师的预期目标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很快体会换位思考带来的作用,并能够在填写换位思考卡时将感悟呈现出来。然而,在教学过程中,郭老师的教学任务并未完成,且教学效果不甚满意。她自身的体会是:累和赶,“累”体现在不断地说,引导学生思考;“赶”则是课堂时间不够。

听完郭老师的分享,听课教师轮流说出对此课的感受,并简要介绍自己对本课的理解和教学设计。大家整体认为,郭老师的选题贴近现实,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把握比较清晰,教学准备工作充足,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目标大部分都能够实现。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对教学目标进行微调,目标循序渐进以符合学生实际;(2)拓宽情境创设,换位思考的方法不局限于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3)减少活动数目,突出主题活动;(4)设计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自发引出主题,进行小结。

第二天,我们再次进入课堂,观摩郭老师的教学实践二(见表1)。通过她对“换位思考”同课异构的展示,我们发现了其在两次教学中的变化。

第一,从教学目标看,教学二中的目标层次逐渐分明,较好地体现了认知、情感和方法三个层面的学习。郭老师将目标设置从一味地强调方法习得,转变为三方面的学习,即认识什么是换位思考、体会换位思考带来的积极情绪、发现并掌握换位思考的方法。endprint

第二,从教学设计看,郭老师由强调活动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转变为强调活动的有效性。例如,教学一的导入使用了“两可图”,体现的是注意方面的内容,与本主题并无紧密联系,导致冲淡了主题的意义。视频《大雄与多目》虽然有趣,但是播放时间过长致使学生陷入剧情而回不到课堂中,效果适得其反。教学二中活动量适当减少,导入从非常贴近现实的师生矛盾入手,引导学生进入“小老师”的角色,从第三方角度了解事情原委并设计问题解决的方案,通过这些过程,让学生意识到什么是换位思考及换位思考的重要性,从而凸显活动的效果。

第三,从主题引入的设计看,郭老师的处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一中,导入之后由教师来引入主题,直接出示课名“假如我是他”;而在教学二中,她铺垫了两个情景剧,把学生引入不同的角色,让学生有所领悟后,主动地归纳课堂主题,如“宽容”“学会体谅”“学会容忍对方”“站在别人立场上想”“假如我是他”等,通过她的点拨,引导学生找出最佳题目。

第四,从课堂活动的时间分配和控制看,郭老师在教学二中的时间分配和控制更能体现出科学性和合理性。教学设计中如何把握好各个活动的时间分配是值得推敲的问题。只有时间分配估算好了,在教学实践中才能按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教学一中,教师因课堂时间分配不均,致使活动三没有时间进行,本课总结也没有很好落实。例如,导入环节中由于未能及时引导学生的答题方向,致使时间消耗过多且冲淡主题。教师问“小白兔用胡萝卜能钓到鱼吗?鱼爱吃什么?”学生在“鱼爱吃什么”的问题上讨论得异常热烈。而教学二中除导入部分时间稍长外,其余活动时间均控制得较好,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第五,从师生地位来看,郭老师从对整堂课的有力掌控转变为通过情境创设和导语的设置,让学生成为主体,自觉地进行探究学习。教学一中她非常努力地引导学生进入其预设中,当学生未能表现出其所期待的反应时,她显得很焦急并更加迫切地让学生去换位思考,学生显得非常被动。教学二中,学生参与到情景剧中,有所体验后自发地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从而发现本堂课的意义,最终能够归纳出本课主题。从学生在教学二的课堂表现可看出,他们沉浸在情景剧和故事中,能够在故事中认识换位思考,体验其带来的积极情绪,在“当小老师”活动中掌握了换位思考的方法。就郭老师个人而言,她感到教学二的授课过程流畅,相对轻松,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让她感到惊喜。

从学生及郭老师在教学二中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此次教学较为成功。当然,通过评课教师的集中研讨,我们仍然发现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从而不断完善教学。如:(1)教学活动设计中,可以将情景范围从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扩大至亲子关系,从学校拓展到家庭、社会。如果时间不够,可以设计为两个课时,让学生充分体会“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并掌握这一方法;(2)如果需要保留《大雄与多目》,可在前半段视频播放完后,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设计后续情节,并请一两组学生进行现场表演,从而扩大学生的参与度,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教研反思

1.对本次教研活动的反思

参加完此次教研活动,我有以下几点思考:首先,教师在撰写教学方案时,教学框架都比较清晰,能够扣紧主题,但是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存在一些困难。换句话说,很多教师不能很好地厘清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即使课堂再热烈,我们也不能评估其是否有效。其次,教学方案是以一个主题来撰写还是以一节课的内容来撰写呢?我个人认为,在备课时从主题来把握,这样每堂课才能层次分明,富有连续性。但是,落实到一堂课中,就应另拟一份本节课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将教学目标细化,从而一一落实到课堂中。再次,教师在设计问题时,由于太想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却陷入“问题强行与主题扯在一起”的怪圈,学生在理解问题和回答问题时会觉得困惑。事实上,如果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是很容易有感而发的,不需要把学生硬“拉”到主题中。最后,课堂中的活动小结和课堂总结,通常都由教师来做。教师是否可以把这部分环节适当交给学生来做?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学生概括总结能力已经逐步发展,能够承担此任务。

2.对心育课中运用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反思

本次教研中,采用的同课异构模式为“一人同课异构”,也称“一人同课多轮”。相对于多人同课异构,此模式耗时长,但在提高新手教师的教学质量上可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由于新手教师缺乏教学实践,因此在课程的整体把握、目标设置及教学设计中均存在一定的不足。新手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设计上完课后,专家教师及同行进行评课,集思广益,对同一教学内容的目标和思路按照学情不断进行调整,新手教师在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反思之后,继续在不同班级上同一主题的课程。由此循环往复几遍,对新手教师的成长和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与此同时,新手教师也为同行和专家教师提供了教学思考的空间,从而丰富自身的教学。

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专职教师配备不足,导致很多新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指导而出现了工作瓶颈。为此,我认为可建立校际或片际合作机制,几所学校形成一个教研小组,每月甚至每周可以轮流采用“一人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进行教研,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并且,同课异构为教师提供了不一样的教学理念和方式,通过教师间的交流与分享,促进了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最终将可用模式完善成校本教材或地方教材。俗话说,百花齐放才是春。我们相信,通过所有教师的努力,定能将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引入正轨,真正服务于学生。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教育局普教室,龙岩,364000)

编辑 / 王晶晶 终校 / 于 洪endprint

猜你喜欢

同课异构课程改革
从同课异构看高中历史学考教学难度的控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