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2014-09-15林红霞叶关泉廖辉雄林方毅梁碧君
林红霞 叶关泉 廖辉雄 林方毅 梁碧君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新区人民医院康复科,深圳,518109)
肩手综合征(Shoulder Hand Syndrome,SHS)是常见的脑卒中并发症,主要发生在脑卒中恢复期,治疗无效可逐渐进展,甚至造成患侧上肢功能丧失,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恢复与生活质量。康复训练在治疗SHS的地位得到广泛肯定,但仍有部分患者疗效欠佳。为进一步提高疗效,笔者近年来以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SHS患者40例,疗效颇为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深圳市龙华新区人民医院康复科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80例SH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40例,均参考《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1]关于SHS的诊断及Ⅰ期分期标准确诊。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9~75岁,平均(62.1±8.6)岁;脑卒中病程13~92 d,平均(28.6±8.1)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9~30分,平均(24.2±4.2)分。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51~75岁,平均(62.6±8.9)岁;脑卒中病程14~102 d,平均(29.3±8.7)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0~30分,平均(24.4±4.5)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75岁;2)明确的各类脑卒中病史,且病史不超过6个月,脑卒中病情稳定;3)同意本组治疗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伴有其他影响诊断或疗效评价的疾病;2)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及精神、智力障碍。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积极治疗原发脑卒中疾病,同时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2]:1)良肢位摆放:指导并监督患者各体位时保持正确肢位摆放,避免患肩受压、脱垂,保持患侧肩、肘、腕、指等关节伸展;2)被动运动:患者仰卧,医师托住患侧肘部,外旋上臂,另一手托肩关节进行适度活动,反复进行5次左右后轻柔、多方向对患侧肩、肘、腕、指等关节进行辅助运动,运动时应尽量保持患侧关节伸展,运动过程中可适当按摩肩部肌肉群,放松患者情绪;3)主动运动:指导患者双手掌心相对、十指交叉紧握,尽量保持此握姿,伸展上肢,挺举过头顶,每次训练是医师可帮助运动1~2次,此后应督促患者主动训练。康复训练50 min/次,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1)平衡针刺:取健侧偏瘫穴、肩痛穴及头顶升提穴进针,偏瘫、升提两穴滞针手法顺时针进针,得气后短暂停留后逆时针退针,肩痛穴提插得气后短暂留针;2)普通针刺:取患侧肩三针(即肩髃穴及其同水平线前后各2寸取穴)、阿是穴、极泉、内关、尺泽等穴进针,得气后留针30 min,15 min行针1次。两种针刺均1次/d。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比治疗结果。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均参考苏敏[3]学者研究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部疼痛程度进行评分,以 Fugl-Meyer评分法(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对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观察患者VAS、FMA及其他症状、体征的改变以评价疗效。
1.5 疗效标准 参考朱芬[4]学者研究对SHS进行疗效评定:显效:疼痛、水肿消失,无关节活动受限,肌肉无萎缩;有效:疼痛、水肿基本消失,关节活动轻度受限,肌肉萎缩不明显;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显效、有效之和为总有效。
1.6 统计学方法 所得各数据资料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92.50%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2.2 VAS、FMA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 VAS、FM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观察组提高均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表1 两组疗效对比例
表2 两组VAS、FMA评分对比(分,s)
表2 两组VAS、FMA评分对比(分,s)
注:代表组内对比,*P<0.05;代表组间对比,△P<0.05。
对照组 40 62.41±17.24 28.17±12.27* 24.24±7.32 43.26±9.38*观察组 40 63.17±18.21 19.43±11.82△* 23.91±7.41 54.87±9.79△*
3 讨论
SHS多因脑卒中后肌肉泵不能消散突发的机械原因或组织、神经炎性反应损伤等引起的炎性反应产物,而造成恶性循环,最后累及交感神经而出现以肩部疼痛、活动受限,手部皮肤温度升高、肿胀等主要临床表现的疼痛综合征[5]。SHS在中医学中属于“中风”“肩痹”“痿证”等范畴,多因中风后清窍失养,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周流不畅,停而为瘀,脉络闭阻,筋脉失柔,不通则痛而发为肩痹,久治不愈则筋脉弛缓不收,萎软无力,而渐成“痿证”。因此,在SHS急性期或“中风”“肩痹”阶段积极治疗,防止病情进展为偏瘫或“痿证”,是治疗脑卒中SHS致残率的关键措施。
康复训练是通过对患肢针对性的重复被动或主动功能锻炼,加快局部血液循环,松解关节粘连,减轻炎性水肿,恢复关节功能,加强正确本体神经刺激,平衡患肢肌肉张力,是现代医学治疗SHS的常用手段[6]。本组数据显示,对照组虽然治疗后VAS、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疗效总有效率仅72.50%,说明单纯康复训练对部分SHS患者疗效欠佳,也可能与康复训练过程中疼痛刺激可降低患者治疗依从性有关。
中医特色疗法结合现代康复训练方法治疗脑卒中后各类偏瘫是得到临床广泛肯定的治疗措施,尤其针刺疗法被《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7]作为Ⅱ类B级证据推荐,肯定了其在SHS治疗中的地位。《针灸大成》有言:“中风不语,手足瘫痪者,……,先针无病手足,后针有病手足”[8]。笔者先选用平衡针法刺激健侧之偏瘫、肩痛二穴,利用“调控学说”刺激神经支,消炎止痛、活血解痉,并配合升提穴醒脑开窍,减轻脑损伤,促进患者自我恢复[9];然后以取肩三针、极泉、内关、尺泽等穴刺之,以疏通经络、安神开窍,并可解除疼痛,缓解痉挛,同时根据“以痛为腧”,取阿是之穴通经活络,诸法合用,可有效缓解SHS引起的疼痛、水肿等症状,同时可缓解康复训练造成的患肢疼痛、痉挛,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有关。本组结果数据显示,观察组不但VAS、FMA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且总有效率达92.50%,提示针刺治疗SHS疗效确切。
总之,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SHS,通络止痛、醒脑开窍,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肢体功能,临床疗效优异,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1]缪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49-150.
[2]庞全瑭,卢红玉,刘平,等.伸筋丹胶囊联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8):618-619.
[3]苏敏.火针疗法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43例疗效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2,7(2):144 -146.
[4]朱芬,陈尚杰,查思想,等.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5):272 -273.
[5]贾澄杰,倪光夏,谭辉,等.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疗效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4):711-712.
[6]刘玲玉,黄家彬,赵义,等.急性卒中后手法治疗对肩手综合征患者P300 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5):443 -446.
[7]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S].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4):301-318.
[8]刘云."三步法"配合扶正丹治疗中风偏瘫180例[J].世界中医药,2009,4(5):259 -260.
[9]苏久龙,潘翠环,万新炉,等.平衡针刺及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J].中国康复,2010,25(3):188 -189.
[10]谢芹,庄礼兴,贺君,等.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8):72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