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4-09-15潘巍巍
潘巍巍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是高职高专独一无二的专业,它是既没有本科学历,也无中职中专学历的专业。该专业的设置也确定了其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的校企合作,严格的工学结合和无缝对接的产学结合。毋庸置疑的是,校企合作教育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手段,是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关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只有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才能达到培养高职院校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办学目的。
1 现状: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意义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需要的是大物流、大经济、大通关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就要求学校必须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而校企合作的优势也不可小觑。
首先,校企合作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校企合作,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培养人才,同时,也便于结合市场需求,加强学生实践技能方面的培养,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再次,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由于招收来的学生是企业未来的急需人才,所以企业愿意在人力和财力上支持学院办学,如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提供实习、实训设备,派出技术人员讲学,设立奖学金等。这使高等教育由学校单方办学,变为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办学,使学校办学资源大大扩展,教育空间由课堂延伸到车间。校企合作为学生成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更加可靠、坚实的平台。另一方面,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因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操作技能,适合企业所需,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双赢”。
2 直面: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2.1 政策与法规配套工作尚待健全
尽管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支持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但不容忽视的是,法律保障措施明显不够。缺乏法律、制度的有效监控,没有足够保障的校企合作举步维艰。
2.2 企业配套教育经费投入尚待增加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拥有自主经营权,企业和学校常常在经营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尽管国家有文件规定,要求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或经营(利润)总额提取一定比例的教育培训经费,但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企业并没有提取此项经费或将此项经费用于职工教育培训和培养高技能人才上。
2.3 校企合作形式和培养结构尚待调整
目前校企合作无论从合作的内容与文化的融合、弹性学制的建立、合理的教学设计及完善的师资配备等方面缺乏深度,在合作形式上大多限于建立“校内实践中心”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但其中依旧问题频仍:企业以利润为核心来安排教学实践,影响了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学校以减轻负担为重要内容来安排实践实训,使产学结合的结构合理性丢失,并导致学生成为简单劳动力的使用,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3 对策:建构多维立体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主要面向国际物流企业、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国际贸易进出口公司以及报关、报检单位,培养具有报关和国际货运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因此,非常适合在这一专业中应用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为达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教学目的,高校须以校企合作为结合点,有针对性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性人才,高校须依靠企业的专家、社会的行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来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人才培养笔者认为可以基于三个维度来进行。
3.1 素能结合:人才培养目标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国际商贸基础与实务理论知识,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中国对“大通关、大经贸、大物流”的要求,具有报关、报检、国际货运代理技能,适应国家建设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紧用力:
3.1.1 校企合作,创设大德育环境。除在学校进行的德智体等方面的教育外,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校外企业也应担负起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责任和义务,企业可结合自身优势,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团队合作、诚信意识等方面的综合培训,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3.1.2 推行发展“订单式”教育,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学校要时刻关注企业需求的变化,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灵活的培养培训方案,并做好企业科技创新、规范化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业务领域拓展、互惠互利等工作,真正把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落到实处。
3.2 技能导向: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工作岗位需求,确定五个岗位方向,进而对每个工作岗位中涉及的真实案例进行分解,形成课程体系和教学单元,实现“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的工学结合效果。按照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原则,以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为前提,以能力发展为本位,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坚持科学性、情境性、人本性,进行课程体系构建,形成工学结合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2]
3.3 双师联动:教师队伍建设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法,“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共同努力打造“校企双能、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内部培养方面,侧重于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较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和继续教育培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拓展视野,同时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创造去政府相关机构、行业和企业学习的机会,及时了解企业一线的实际操作和行业动态,提高教师的实践教育教学水平。同时外部引进方面,充分发挥“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优势,从海关、检验检疫机构聘请资深关员和质检员来学校开办讲座、指导实训课程教学,从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引进报关、报检、货代等工作经验丰富的人才作为学校的专职或兼职教师,多渠道塑造“双师型”教师,打造多元化兼职教师队伍。[3]
[1]宋学敏,昝金淼.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才智,2011(9).
[2]祖天明,曲学军.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1(49).
[3]乐飞红.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