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域下汉英新词语对比研究
2014-09-15张云鹤陈红波
张云鹤 陈红波
(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语言似一面社会现实的镜子不断折射出社会发展的轨迹。自从人类历史进入信息时代,大批新词语应运而生,记录了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部分。新词语就是随着社会上新事物新概念的产生和人们对事物看法的改变而产生的词语。这些词语一般是由于交际的需要,在一定时期、一定语言环境中产生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和联系的日益频繁和密切,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层出不穷,大量反映这些新事物,新现象的新词语也随之产生。同时,大量外来词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进入汉语词汇。对汉英新词的研究不仅引起了语言研究者的兴趣与关注,新词语也成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本文拟从中西方文化差异这一新的视角对汉英新词语的构词特点和差异进行探讨,试图分析产生差异的文化根源,旨在阐明语言学发展的规律与倾向性。
1 汉英新词的构词特点概述
虽然各民族文化差异很大,但其文化特征有着相互覆盖与重叠之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汉两种语言在新词语的构成上有着明显的共性:(1)类比构词法形成新词的重要构词方法。由于操作方便,符合思维习惯,这些类比词无论在英美国家还是中国都成为新闻媒体与通俗作品中猎取观众与读者眼球的热点。(2)缩略词的大量出现,这是高效率快节奏现代生活的体现。(3)口语化增强。由于一些新词是在年轻人身上创作与使用,因此他们追求口头表达的生动性。(4)接受过程中生疏化。新词出现太快会使一部人感到难于接受,会另部分人感到生疏。
2 汉英新词构词差异对比分析
新词是一种特别的语言文化现象,不可避免地带有文化色彩。英汉两种语言体系相距甚远,在新词构成特点上自然也存在着差异。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通过新词都可以从潜在或间接的角度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文化因素,并因此成为人们社会文化心态的符号表征。
2.1 汉英两种语言对新外来语的吸收同化功能存在着明显差异
英语词汇的外来词占全部词汇的80%左右。相比之下,汉语外来词在语言中所占的比例则小多了。英语对外来词吸收的同化功能强,对己有用的词汇会采取积极采纳的态度;在构词上也有很强的可塑性和高度的灵活性。外来词进入英语不久,在语音和形式上就会被其同化。汉语的历史比英语长,但汉语吸收来自英语外来词的数量要远远少于英语。汉民族对外来民族文化有着传统的排外心理,对外来词持冷漠与不欢迎态度。即使是需要外来新词时,汉语往往多用意译而少用音译,总是力图用本族语的习惯和构词形式对外来词加以改革。所以,当同一词的音译和意译先后产生时,尽管音译在前,却往往被意译所取代。
2.2 语言文字体系迥异
英语重形合,是表音文字,其新词语以字母或单词为基本成分,以语法统驭语义;汉语重意合,其新词语以汉字为基本成分,以语义统驭语法。正鉴于此,以新缩略词语构成为例,英语的缩略形式往往可以代表几个甚至多个毫不相干的意义,而汉语仍要有相当的稳定性,书写、发音和意识都不会因为组合的不同而随意改变,组合前后的形式和内容基本对应,被曲解的可能小,而且汉语缩略词的还原性很大,根据汉字所含的义项便可推断出组合的涵义。此外,汉字能单独表意,又能增减拆拼随意结构。汉语新词语里的新四字格,是当前流行很普遍、比较定型的语言单位。如单身贵族、绿色食品、跨国婚姻等。这是作为表音文字的英语所不能及的。
2.3 汉语为理据性强的视觉性语言,而英语为透视度低的听觉性语言
汉字的字符表意性强,表音性差,两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的特点使汉语成为一种视觉性语言,而这种语言具有超越时空,以不变应万变的特点。因此,汉字的拼写形式呈现相对稳定的特点,所代表的意义变化不大。而英国有许多方言,各地区发音不同,导致不同拼写,使英语的拼写不稳定。其次,英语向不同语言借词,造成复杂的语音系统,拼写因人而异;此外,民族的标新立异。无论店名广告,还是个人的车牌,都喜欢用独特的拼写,逐渐被大众接受。
汉语表意性文字使之.吸收外来词时并不便利。汉字本身音形义一体,音译中,无论选哪个字,字符本身就有意义。如romantic(罗曼蒂克/浪漫),America(美利坚/美国),都会带来不同联想。因此,汉语在处理外来词中尽可能避免音译。但意译也存在问题:其一,意译词能否准确传递原词的意义。如furniture被译为家具,但使用范围缩小了;referee译为公断人,却没体现出品行鉴定之意。不少外来词的翻译只能停留在汉语短语中。其次,一个好的意译词需要时间的证明,包括大众接受的时间,如 logic(落日加 /逻辑)、atom(质点 /原子)、petroleum(软石油 /石油)、metals(金类 /金属)、laser(镭射 /激光)等。
综上,不同的民族在观察某些事物现象时,所采取的角度及思维方式有时是不同的。词汇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该文化的载体。通过汉英新词的对比,我们可以透视了词汇影射出的不同民族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特征。从汉英新词对比中深入了解语言的社会文化内涵及其文化背景,克服文化差异的干扰,正确理解这种语言所表达的真实意义。
3 结论
词汇是语言发展的三大要素之一,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新词语还会源源不断地出现,并日益发展变化。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汉语新词语的英译的方法和原则进行了探讨。通过英汉新词语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它们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而且涉及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语言是文化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语言反映文化,并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在汉语新词英译过程中,汉英两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制度、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是汉英新词语的根本原因。总之,在跨文化视域下研究英汉新词语,对认识英汉词汇体系的特点及其不同的文化积淀,揭示语言各自内部发展规律大有裨益,有利于指导我们从更高层次上、更深意义上理解和运用语言,因此也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1]陈淑莹,黎昌抱.英汉新词语的产生途径与构词特点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3):124-128.
[2]白解红,陈忠平.20世纪中期以来汉英新词语的来源及其语义认知机制[J].外国语文,2011(10):34-38.
[3]王桂灵.英汉新词语产生方式对比[D].中国海洋大学,2008.
[4]赵翠萍.英汉新词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