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开掘生活矿藏
2014-09-15杨晓敏
杨晓敏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是当代小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小小说作家们的集体合唱,稚嫩而嘹亮,催生了一种新文体的崛起。那时候我去上海参加一个文学活动,认识了江南小小说作家万芊。他个头不高,一脸斯文,说话轻缓,低调从容,一见即给人以“江南才子”之感。后来曾多次编发过他的作品,也邀他来郑参加小小说活动,渐渐多了些了解。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小小说发轫之初,万芊就为这种精短的文学式样所吸引。二十多年来,尽管小小说这种文体和他个人的生活都历经辗转变迁,他对小小说的热情始终不减。他的小小说作品曾多次获奖并入选历年小小说选等权威选本,还有作品被翻译介绍至美国、加拿大、泰国、新加坡、土耳其等。近几年来,他陆续出版了《游进城里的鱼》、《最后的航班》、《铁哥们》、《乡音》、《上海亲眷》等小小说作品集多部,并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直至今天,万芊依然是小小说业界创作最活跃的作家之一。
《金丝鞋垫》是万芊早期的代表作品。作品问世之初就曾广受好评,今天重新来读,依然意味深长。小说以金丝鞋垫为线索,将兄弟俩几十年的命运兴衰系于此间,看似充满了神秘与巧合,细思却又不得不令人叹服。娘临终前将两双同样的金丝鞋垫交付于两个儿子大旦小旦,两个儿子分别带着各自的金丝鞋垫努力生活。大旦知道那是一双金丝鞋垫,风雨飘摇之际将它送进了当铺换钱得以活命。小旦只道那是一双普通鞋垫,却为着娘的深情始终将它垫在脚底下,走南闯北满世界漂泊,直到老年,功成名就的小旦才从大哥那里得知真相。作品结尾写到——
小旦说:“纯金的?!我怎么会知道,这几十年,我只知它是娘的心血,万分地珍惜它……”小旦沉默片刻,不无感慨地说:“其实,要是我知道鞋垫是金的,这身老骨头可能早就化成不知哪处他乡的尘土了!”说罢,又给娘磕了三个响头。
情比金坚,风雨磨难面前,什么才是人心头那盏不灭的明灯?什么能支撑一个人走过风雨长夜,不言自明。作品中萦绕着浓浓的亲情,也充满人世沧桑的厚重之感。
出生于江南古镇,在江南农村长大,读书,工作,学习,那个叫陈墩镇的江南水乡古镇,是万芊故乡的幻影,也是他的精神家园,是他文学创作的最初发祥地。那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那里的旧弄老屋,都带着江南古镇特有的气息,深深地印在万芊的生命版图上。古镇的厚实、宽容、深邃、沉稳深深地融入万芊的血液,使得他多年后离开古镇却能更好地回头观望古镇体察古镇书写古镇。
以故乡为写作背景,以故乡为自己的精神原乡,很多名家大腕亦是如此。比如老舍的老北京、沈从文的湘西、陈忠实的陕北高原、莫言的东北高密乡……故乡像一方挖掘不尽的宝藏,源源不断地给他们提供着精神给养。陈墩镇也曾无私地给予万芊同样的馈赠。然而,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一个人的生活与写作不可能永远停留在记忆里。故乡再美,回忆再丰富,那些素材也有被挥霍完的一天。万芊发现自己步入这样的怪圈,没有苦恼忧虑,而是静心思索,他把自己残存的记忆打包封存,把视角伸向身边更广阔的生活纵深处,把生活里的小我与作品中的大我自动分离,开始了新的探索与领悟。在这个过程中,他又写作了《李斯拣了条腐败狗》、《李斯把自己诬陷了》、《李斯扶贫》、《匀饭》、《黄军帽》、《亮亮的家》等不同风格的作品,同样受到读者好评。
写作素材匮乏,不断地重复自己,难于超越自己,是很多写作者都要面对的难题,也是多少写作者最终无奈离开小小说的主要原因之一。万芊似乎没有这样的烦恼,他将自己的写作喻为开采矿山。一座从唐朝时期开始开掘的金矿,到今天还是一座富矿级金矿。为何?因为开采者的节制,适度。万芊给自己制定的写作计划中,每年写作小小说不超过二十篇,自己的生活素材库也只适度地调用,但一定要保证作品的质量。成熟一篇写一篇,绝不草率下笔。万芊曾经担任过古镇中学语文教师,后离开古镇进城,又在交通管理部门工作近二十年、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纪检工作至今……万芊有好几座蕴含丰富的生活矿藏,这些年的好多生活积累他都还没有动用,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能给读者奉献更多的小小说佳作。我们共同期待。(篇幅原因,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