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投资倾向变动对初次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机制研究

2014-09-14范德成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4年5期
关键词:净额投入产出盈余

刘 刊, 范德成

(1.哈尔滨商业大学 管理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2. 哈尔滨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一、 引 言

根据2014年1月份的统计数据,2013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73,显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很大。按照国际标准或者世行标准,基尼系数0.4以上就表明这个经济体的收入分配还是存在着很大的改进余地,而初次收入分配结构是影响收入差距的根本(罗楚亮,2012;陈斌开、林毅夫,2013)[1-2]。事实上,国内外学者经历了从关注再分配的收入调节到重视初次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转变,已经认识到初次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重要性(Boccanfuso等,2008;邹士年,2013)[3-4]。在对初次收入分配结构演化趋势的探讨方面,研究得出现阶段初次分配结构中劳动份额持续下降(张车伟、张士斌,2010;乔榛、曹利战,2011)[5-6],存在向财税和企业利润过度倾斜的失衡趋势(白重恩、钱震杰等,2009;雷根强、蔡翔,2012)[7-8]。对于劳动份额下降的原因,张车伟和张士斌(2010)[5]认为,中国劳动份额的低水平稳定与中国经济的几个本质特征密切相关,包括中国经济的转轨特征、中国二元经济的阶段性;杨巨(2012)的研究表明,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份额的两极分化主要是由劳动贡献分配标准在产业间的差异造成的,且劳动收入份额会随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9];在此基础上,陈宗胜、吴婷(2013)通过研究得出单位产业增加值会通过“累积效应”、“溢出效应”和“汲取效应”在产业间进行重新分配,最终导致劳动报酬占比的产业差异[10];许宪春(2013)则简单论述了消费、投资和收入分配的关系[11]。相对于国内的研究,国外学者的研究更加广泛,从个人行为(Debowicz,2012)[12]、结构变化(Cai和Wang,2010;Boccanfuso和Savard,2012)[13-14]、地区(Khan和Riskinc,2001[15];Minh,2010[16])、人口增长(Secular,2007; Zhong,2011)[17-18],以及消费行为(Chen和Yao,2011)[19]等方面,对初次收入分配结构变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这些研究推动了初次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定量化。但是一方面,当前研究尤其是国内的研究虽然对初次收入分配结构下降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但是局限于初次收入分配结构的一些直接调节变量,因素分析不够全面;同时另一方面,大多数研究局限于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一些技术手段和方法,基于历史数据分析的一定预测和推断,无法彻底忽略一些由于粗糙性、模糊性以及不确定性带来的分析误差,不能对初次收入分配结构的形成和调整机制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经济政策的关注点集中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和收入分配结构几个方面。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是否具有相关性,是否具有同步性,成为我国学者关注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投资倾向的变动对初次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影响,挖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初次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关联关系。本文通过构建出一个系统全面的初次收入分配结构形成的模型,能够深入分析初次收入分配的形成机理,进而判断投资倾向等因素对初次收入分析结构的影响机制,扩展我国现有初次收入分配结构的研究内容和研究体系,开阔了我国初次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思路,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建立了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初次收入分配模型。基于投入产出的初次收入分配模型以投入产出模型为出发点进行扩展,全面体现了投资倾向、消费倾向、投资结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生产直接消耗系数(产业关联效应)、要素价格在初次收入分配结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突破了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的相关方法和技术手段,从而使分析结果和现实情况实现有效的结合。(2)证明了投资倾向和初次收入分配结构的相关关系。从投资倾向的变动而带来的产业生产效应的角度,体现和分析投资倾向的变动对初次收入分配及其结构的作用过程,深化了初次收入分配调控理论,也突破了当前在经济界的有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收入结构调整相关关系的一些研究方法和理论。(3)实证分析了投资倾向对初次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模型的构建和分析能够定量分析和计算我国任一年投资倾向的变动对初次收入分配各项目影响的绝对量、对初次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相对量,为投资倾向调整以及收入再分配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二、 基于投入产出视角的初次收入分配结构形成机制分析

(一)投入产出模型的简单变型

根据投入产出模型X=AX+Y,X表示产业产出,A为直接生产系数,Y为产业产出的最终使用。最终使用Y包括三个部分,YI(t)称为投资品向量,表示产业产出最终使用中用于投资的部分;YC(t)称为消费品向量,表示最终使用中用于消费的部分;YO(t)称为净出口向量,表示最终使用中用于净出口的部分。

(1)

用yI来表示社会总投资,用D=(D1,D2,…,Dn)来表示投资结构,Di表示总投资中用于投资i产业的比例,则有I=DyI(t),进一步有YI(t)=GDyI(t)。

因此,X=AX+CyC(t)+GDyI(t)+yO(t)。

根据收入决定理论,社会总投资和社会总消费可以表示为社会总收入的函数,第t年的社会总投资和社会总消费主要取决于上一年的社会总收入。因此有:yC(t)=α+βGDP(t-1);yI(t)=q+hGDP(t-1)。其中,β表示消费倾向,h表示投资倾向。

因此,投入产出模型可以变为:

X=(I-A)-1{C[α+βGDP(t-1)]+GD[q+hGDP(t-1)]+yO(t)}

(2)

(二) 基于投入产出的初次收入分配模型

在投入产出表中,第Ⅲ象限是增加值部分,反映的是各产品部门增加值的构成与形成过程,其实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初次分配格局。劳动报酬表示产业进行生产过程中所消耗(产生)的劳动报酬,即为初次分配中分给劳动要素部分的报酬;生产税净额,表示产业进行生产过程中所消耗(产生)的生产税净额,即为初次分配中产生的税费部分;固定资产折旧,表示产业进行生产过程中所消耗(产生)的固定资产折旧,即为初次分配中划分到固定资产折旧的部分;营业盈余,表示产业进行生产过程中所消耗(产生)的营业盈余,即为初次分配中资本要素投入所产生的盈余部分,即企业份额(见表1)。

表1 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表

根据表1,Li表示i产业的劳动报酬系数,即i产业单位产出所形成的劳动报酬;Gi表示i产业的生产税净额系数,即i产业单位产出所形成的生产税净额比率;Si表示i产业的固定资产折旧系数,即i产业单位产出所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Ri表示i产业的营业盈余系数,即i产业单位产出所形成的营业盈余。

则Ni=(Li,Ti,Si,Ri)表示i产业的增加值系数,即i产业单位产出所消耗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占总投入的比例;L=(L1,L2,…,Li,…,Ln)T为劳动报酬系数向量;P=(P1,P2,…,Pi,…,Pn)T为生产税净额系数向量;S=(S1,S2,…,Si,…,Sn)T为固定资产折旧系数向量;R=(R1,R2,…,Ri,…,Rn)T为营业盈余向量。

因此,设第t年的劳动报酬为l,则有l=LT·X(t);设第t年的固定资产折旧为s,则有s=ST·X(t);设第t年的生产税净额为p,则有p=PT·X(t);设第t年的营业盈余为r,则有r=RT·X(t)。

根据公式(2),则有:

l=LT* (I-A)-1{C[α+βGDP(t-1)]+GD[q+hGDP(t-1)]+yO(t)}

(3)

s=ST* (I-A)-1{C[α+βGDP(t-1)]+GD[q+hGDP(t-1)]+yO(t)}

(4)

p=PT* (I-A)-1{C[α+βGDP(t-1)]+GD[q+hGDP(t-1)]+yO(t)

(5)

r=RT* (I-A)-1{C[α+βGDP(t-1)]+GD[q+hGDP(t-1)]+yO(t)

(6)

三、 投资倾向对初次收入分配的影响机制

(一) 投资倾向对初次收入分配子项目的影响机制分析

劳动报酬对投资倾向的变化率,用来反映劳动报酬在投资倾向发生微小改变时的增量。通过求导得到,用lh表示。

=LT(I-A)-1GD·GDP(t-1)

由于国内生产总值是劳动报酬、生产利润、固定资产折旧和生产税净额的和,则国内生产总值对投资倾向的变化率,就是劳动报酬、生产利润、固定资产折旧和生产税净额对投资倾向变化率的和,dGDP=(lβ+sβ+rβ+pβ)dh。

可见劳动报酬、生产利润、固定资产折旧以及生产税净额对投资倾向的敏感度,主要受产业的劳动报酬系或生产利润系数或固定资产折旧系数或生产税净额系数以及生产直接消耗系数A、投资结构D、投资直接消耗系数G和上一年的GDP值的影响。其中主要可变的量是GDP(t-1)。因此可以根据公式算出,投资倾向变化时我国劳动报酬、生产利润、固定资产折旧以及生产税净额的影响。

(二) 投资倾向对初次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机制

根据上述公式可以看出,投资倾向对初次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影响方向,主要取决于原初次收入分配结构以及该项目受投资倾向影响的程度。以劳动报酬率为例,投资倾向的提高是否能够提高初次收入分配中的劳动报酬比率,主要取决于lh和kl(lh+sh+rh+ph)的大小,即,劳动报酬的变化与总的收入变化中相应份额的比较。

四、 投资倾向对初次收入分配的调整机制实证分析

(一) 投资倾向变动对初次收入分配子项目的影响作用实证分析

根据2012国家统计年鉴,可以直接得到各产业的初次收入分配的情况和初次收入分配系数(增加值系数)N、产业生产直接消耗系数A、GDP(t-1),消费结构C和投资结构D。因为最后结果不涉及各个产业的变化量,因此可以用最简单的三次产业的划分来计算。2012年GDP为519322亿元。

生产直接消耗系数和投资直接消耗系数如下:

表2 相关指标数据

产业结构劳动者报酬系数Li生产税净额系数Pi固定资产折旧系数Si营业盈余系数Ri投资结构D第一产业0.5559410.0009780.02924200.018406第二产业0.0849510.0506000.0375570.0811400.916384第三产业0.1722920.0667570.1001630.2216880.065209

劳动报酬对投资倾向的变化率:lh=LT(I-A)-1GD·GDP(t-1)=189048.6191

图1 投资倾向提高0.01时初次收入分配各项目的变化量

即,若投资倾向增加0.01个点,劳动报酬会增加1890.49亿(lh×0.01),生产税净额会增加724.78亿,生产利润会增加1424.10亿,固定资产折旧会增加681.78亿,见图1。

(二) 投资倾向对初次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机制分析

初次收入分配调整机制需要分析投资倾向变动前后初次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动情况,因此需要对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可以采用2011、2012年为例。

2012年初次收入分配结构可以从2012年统计年鉴中得到,kl=0.449,kr=0.156,ks=0.129,kg=0.265。2012年GDP=519322亿。

根据公式,计算若投资倾向增加0.01个点时,2012年的初次收入分配结构变动

同理,

可见,以2012年为例,投资倾向若提高0.01,初次收入分配结构中,劳动报酬比例会降低0.000441、生产税净额比例会降低0.0000233,固定资产折旧率会提高0.000137,营业盈余率会提高0.000327。而劳动报酬比例和生产税净额比例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投资倾向提高对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的影响,要大于对劳动报酬和生产税的影响。

五、 结论与启示

本文深入研究了投资倾向变动对一国收入的各种分配形式的影响,展现了投资倾向变化在国民收入结构中的作用。以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和依据,不仅能够分析投资倾向调整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还能够分析我国初次收入分配结构的形成机理和影响机制,全面系统地深入体现了消费结构、投资结构、要素价格变动等对初次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进而得出了如下结论:

第一,投资倾向变动对我国初次收入分配的影响幅度随着经济发展而增加,对初次收入分配结构的作用方向是稳定的。初次收入分配各项目对投资倾向的敏感性主要取决于各产业单位产出对该项目消耗需求,以及生产直接消耗系数A、投资结构和投资直接消耗系数G和上一年国民收入的影响。而在经济稳定发展的情况下,技术水平以及要素价格较为稳定,初次收入分配各子项目对投资倾向的敏感性的变化,仅取决于上一年国民收入;从公式上看,投资倾向对初次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影响方向,主要取决于各项目以及国内收入受投资倾向影响相应份额的比较,即取决各产业单位产出所消耗的各项目、投资直接消耗系数和投资结构。从较长一段时间来看,投资倾向调整对初次收入分配的作用方向是稳定的,但是资本流动所带来的技术发展和生产效率提高,通过影响要素价格和产业关联系数,可以使作用的方向发生变动。

第二,降低投资倾向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初次收入分配结构。投资倾向提高会使初次收入分配中劳动报酬比例、生产税净额比例小幅下降,对固定资产折旧比例影响不大,使营业盈余比例小幅提高。投资倾向对初次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主要是由我国当前的投资结构和各产业的劳动报酬系数决定的。我国第一产业劳动报酬系数最高,但投资比例较低,投资倾向提高会降低我国初次收入分配中劳动报酬比例;由于第三产业的营业盈余系数最高,且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比例也较高,因此,提高投资倾向能够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并提高我国收入分配结构中营业盈余的比例,但是这种提高并不是很明显。

因此,提高投资倾向并不能改善我国现有的初次收入分配结构,降低投资倾向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初次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劳动报酬在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另外,适度降低投资倾向还能够避免过度投资,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经济发展目标。

[1]罗楚亮.经济增长、收入差距与农村贫困[J].经济研究,2012(2):15-27.

[2]陈斌开,林毅夫.发展战略、城市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社会科学,2013(4):81-102.

[3]BOCCANFUSO D,DECALUWE B,SAVARD L.Poverty,Income Distribution and CGE Micro-Simulation Modeling:Does the Functional Form of Distribution Matter?[J].Journal of Economic Inequality,2008(6):149-184.

[4]邹士年.重视初次分配对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J].宏观经济管理,2013(10):29-31.

[5]张车伟,张士斌.中国初次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与问题——以劳动报酬占GDP份额为视角[J].中国人口科学,2010(10):24-35.

[6]乔榛,曹利战.我国初次收入分配结构变迁的探讨:一个马克思经济学视角的经验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2(10)41-46.

[7]白重恩,钱震杰.谁在挤占居民的收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5):99-115.

[8]雷根强,蔡翔.初次分配扭曲、财政支出城市偏向与城乡收入差距——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3):28-41.

[9]杨巨.初次收入分配与技术进步——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J].经济评论,2012(3):11-19.

[10]陈宗胜,吴婷.沙漏型初次分配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基于我国 42 部门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改革,2013(9):14-30.

[11]许宪春.准确理解中国的收入、消费和投资[J].中国社会科学,2013(2):4-24.

[12]DEBOWICZ D.Poverty,Income Distribution and CGE Micro-Simulation Modeling:Does Individual Behaviour Matter?[R].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Series,2012(6):129-161.

[13]CAI F,WANG M.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s in Employment in Transition 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10,38(1):71-81.

[14]BOCCANFUSO D,SAVARD L.A Segmented Labor Supply Model Estim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CGE Micro-simulation Model:An Application to the Philippines[J].Margin:The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 Research,2012,6(2):211-234.

[15]KHAN A R,RISKIN C.Inequality and Poverty in China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57-93.

[16]DAO M Q.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n Empirical Assessment[J].Euroopean Research Studies,2010(4):25-32.

[17]SECULAR H.The Official Relig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J].Publish America,2007(7):152-198.

[18]ZHONG H.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Aging on Income Inequa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1(22):98-107.

[19]CHEN B, YAO Y.The Cursed Virtue:Government Infrastructural Investment and House-hold Consumption[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11,73(6):856-877.

猜你喜欢

净额投入产出盈余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无锡高新区制造业投入产出分析
基于DEA模型的省域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各级政府财政支出净额
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净额
金融衍生交易终止净额结算制度法律问题研究
基于DEA模型的煤矿安全投入产出研究
中国绿色投入产出表的分析——以2007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