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师生双选构建四阶段全程式本科生导师制初探*
2014-09-13赵嵩颖秦佳琦林城江刘兆文
赵嵩颖 秦佳琦 武 博 林城江 刘兆文
(吉林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长春 130118)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高校开始推行研究生导师制以外的本科生导师制,以此来推动本科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发展.本科生导师制就是由专业水平高、品德兼优的老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生活以及心理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学制度[1-2].2002年,北京大学开始试行本科生导师制,从此国内很多高校先后引入并推广,经过十年多的实践,各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相应形成自己的导师模式[3],本科生导师制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与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等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1 普通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在实践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1) 师生选择机制不灵活. 目前,国内普通高校所推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度普遍施行单一的配选制度,即通过校方的简单划分,为学生指定导师.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与导师之间资源的平均分配,但缺乏“因人施教”的灵活性原则,导师所擅长的专业方向不一定是学生自身的兴奋点.而这种选择机制的单一与死板势必造成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僵化;
(2) 导师职责定位不清. 目前,各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度尚未明确导师职责,没有统一的辅导内容,完全处在各个导师自由发展状态,而这种职责不清的问题导致很多导师仅仅根据个人工作经验摸着石头过河,这种状态限制了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发展,也影响了导师制度的教学效果.
2 师生双选制度
2.1 本科生导师的聘任
学校在选择本科生导师时主要从硬件要求上进行筛选,并加以培训.具体要求如下:治学严谨,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熟悉本专业以及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就业情况、教学计划,了解学分制教考制度、学籍管理等教学管理方面的规定,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专业学习指导能力.原则上要求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中、高级职称(现任辅导员不在导师筛选行列),曾经担任过副导师的老师优先考虑.导师实行聘任制,聘任前增加报名、遴选和培训等环节,学校统一对本科生导师进行培训,培训考评合格后由学院自主聘任,报校审查备案,考虑到本科生导师可能是硕士或博士生导师,所以每位导师可申请配一名副导师.副导师的主要工作是帮助导师处理日常的工作文件,通过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学生和导师之间的联系,代替导师替学生解决一些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副导师可以是一些年轻初级职称的老师或者是有志于高等教育的研究生,因为他们的年纪和学生相差不大,更容易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他们又具有副导师的身份,和导师的沟通也没有障碍,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副导师要求具有宽广深厚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包括具有良好的外语交际能力)便于协助导师进行工作,副导师的存在可以进一步拓宽导师与学生交流的渠道,减轻导师工作压力,同时也有利于年轻老师的快速成长.
2.2 学生选导师
学生选导师,首先就要让学生对老师有深人的了解.为了让学生了解导师,学校的官方网站应公布导师的个人简历,包括其个人情况简介、社会兼职、讲授课程、荣誉称号、获奖成果、学术著作和研究项目等基本情况,使学生对导师有初步的了解.新生开学后,各学院组织召开师生见面会,见面会主要分为导师讲座,使导师们充分地展示自我;学生自由提问,导师答疑;师生双向交流等三个环节.
2.3 导师选学生
可分为面试和笔试两个环节,以面试为主,笔试为辅.面试环节:在师生见面会后随时可以开展(具体时间由各个导师协商决定).在每位学生上台前,播放学生准备的自拍视频(展示形式不限),然后学生进行自我介绍,由导师们充当评委,接着由导师对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答交流;笔试环节:由每位导师自由拟定试题,考察相应的能力.
2.4 师生的二次选择
每位导师可选1~5人作为自己的辅导学生,同时每位学生可选1~2位老师作为自己的本科导师,师生互选后会有一个学期的磨合期,在磨合期内导师可根据学生的表现继续进行筛选直至人数符合规定.学生也可以进一步和导师接触交流,导师和学生间可自行调剂,磨合期后,学院可举办师生的二次双选会,再由师生自主建立新的师生组合.本次双选会后,将不再接受任何有关变更或解除师生关系的申请.师生双选制,避免了因导师和学生彼此缺乏了解而出现的选择失误导致被迫“从始至终”的悲剧发生.这样既可提高师生间的亲和度,又改变了传统导师制的“一选定终身”的弊端.
3 构建四阶段全程式导师制度
现阶段我国普通本科教育以班级授课作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其中一个突出特点是体制化的统一要求太多——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学制、统一的课程安排和实践环节,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统一的教育测量与评价方式等.这种教育方式,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利于学生兴趣、特长的培养和个性发展,使学生不能很好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也不利于师生之间的充分交流和相互了解,教学相长难以实现.
本科生导师制的初衷是帮助本科生在大学各学年中结合自身专业和学习能力,构建个人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以减少学习中的盲目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基于TQM理念[4]可构建的本科生四阶段全程式导师制模式示意图如1所示.
图1 全程式导师制模式示意图
第一阶段导心,导生活,导思想.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面临独立的生活,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某些心理问题.导师在这阶段的任务是了解学生的想法,引导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了解导师制,帮助学生认识到大学与高中学习方式方法的不同,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并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导师帮助学生了解所学学科、专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了解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拓展知识面.每周导师至少与学生见面一次,每次都要有相关的记录,以促进导师与学生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学校可为导师与学生设定固定的教室,以方便师生间的交流;
第二阶段导知识,学生学习重点将涉及专业基础课,导师可给予学生大学生涯的规划建议.导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好专业基础知识,指导学生每学期阅读专业书籍,要求写出读书笔记,并定期组织学习小组进行研讨交流.导师可适当增加一些实践活动(初步了解导师的科研课题、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比赛等),从而使学生尽快尽早地认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第三阶段导专业,学生学习重点为专业课学习及为考研就业做准备.导师应加强学生的专业课教育,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加入到导师的课题研究或专业实践工作中,以增强学生对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热爱,从而使学生增强阅历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导师要指导学生参与与专业相关的社会调查活动及专业相关的比赛,并撰写调查报告或企划书,在社会实践中深入了解本专业知识以达到兴趣学习;针对有考研意向的同学,导师给予相应的指导(思想指导及心理压力疏导、专业知识问题解答、考研复习进度交流);
第四阶段导就业、导考研方向,学生学习重点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毕业实习或考研方向指导.导师应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要指导学生写出较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所写论文要求应在公开刊物上发表.针对学生的不同选择方向进行相应引导,针对考研学生加强专业课教育,引导学生了解所报院校的相关考试内容并向其介绍考研后期经验,同时帮助其推荐研究生导师;对于选择就业的学生,尽可能帮助介绍或联系其到企业实习,在实习期间导师应与其所在单位进行沟通并给予学生反馈,以便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尽快开展专业工作.
4 结语
基于师生双选的四阶段全程式本科生导师制度,符合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副导师与师生二次选择可避免指定导师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又能增进师生关系,四阶段全程式指导以学生考研、就业为目标,可相对提高学生就业率,而且有针对性的培养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从管理层面看,为使本科导师制度取得实效,还要有健全的考核制度、激励机制,确保制度不流于形式.
参 考 文 献
[1] 马陆亭.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与政策分析[J].高教发展研究,2006(3):4-9.
[2] 吴 妍,蒋 毅.对基于SWOT分析的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12(1):168-169.
[3] 邓晓春.90年代中国和辽宁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分析和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0(12):11-18.
[4] 赵嵩颖,褚乃豪.基于TQM理念构建“三三模式、四四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3,30(4):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