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呆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及其干预
2014-09-13蒋幸衍陆雅娜方馨怡夏鸣华
徐 清 蒋幸衍 陆雅娜 方馨怡 夏鸣华 赵 彦
(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精神科,江苏 无锡 214151)
痴呆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体内蛋氨酸循环代谢的中间产物,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Hcy与神经系统疾病,特别与痴呆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在最近几年中的报道也日渐增多〔1〕。研究发现,高浓度Hcy血症与认知功能减退有关〔2〕。而叶酸、VitB6 、VitB12缺乏与血浆Hcy浓度升高有关〔3〕。本研究拟通过检测痴呆患者血浆Hcy浓度,探讨血浆Hcy浓度与痴呆的关系,给予痴呆患者服用叶酸、VitB6 、VitB12进行干预,观察叶酸、VitB6 、VitB12对血浆Hcy浓度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2~8月在我院老年精神科住院的各类痴呆患者。入组标准:①符合DSM-Ⅳ的痴呆诊断标准;②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MMSE)进行初筛(文盲≤17分,小学≤20分,中学及以上≤24分);③用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评分,总分≤4分者为阿尔茨海默病(AD),5~7分者为混合性痴呆(MD),7分以上为血管性痴呆(VD);④入组前未使用任何抗精神病药物、抗胆碱酯酶药物,并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及其他神经、精神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者;⑤患者法定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共97例,其中AD32例,VD30例,MD35例,另收集我市无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肝肾疾病、肿瘤、炎症、甲状腺功能低下者并无血缘关系的老年志愿者30例作为空腹血浆Hcy浓度测定的正常对照组。AD组32例,其中男16例,女16例;年龄61~88岁,平均(71.97±8.50)岁;病程0.75~8.00年,平均(3.89±2.63)年;小学18例,中学10例,高中以上4例。VD组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62~94岁,平均(71.26±8.07)岁;病程0.75~6.00年,平均(3.62±2.69)年;小学15例,中学10例,高中以上5例。MD组35例,其中男15例,女20例;年龄62~94岁,平均(71.26±8.07)岁;病程0.75~6.00年,平均(3.62±2.69)年;小学16例,中学12例,高中以上7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60~86岁,平均(68.03±6.94)岁;小学14例,中学9例,高中以上7例。各组以上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方法 对于入组痴呆患者按照中华医学会《老年期痴呆防治指南》所推荐的治疗方案,选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治疗,疗程为3个月。入院后第2天测空腹血浆Hcy浓度,根据Hcy浓度分为高Hcy组(Hcy浓度>15 μmol/L)和正常Hcy组(Hcy浓度≤15 μmol/L)。高Hcy组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即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干预组除一般标准治疗外,予口服叶酸片5 mg、VitB6 20 mg、VitB12 50 μg治疗,3次/d,非干预组仅进行一般标准治疗。治疗3个月后复查其Hcy浓度。分别在入院时、入院3月末进行临床心理评估,评定量表包括: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痴呆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均由临床精神科医师进行检查评定,评定者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78。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t和χ2检验。
2 结 果
2.1高Hcy血症与痴呆的关系 本研究定义Hcy浓度>15 μmol/L为高Hcy血症,痴呆组与正常老年人组相比,高Hcy血症的比率分别为72/97(74.3%),8/30(26.7%),有显著差异(χ2=22.23,P<0.05)。
2.2AD组、MD组、VD组与正常老年人组的空腹血浆Hcy浓度比较 AD组、MD组、VD组的空腹Hcy浓度〔(17.46±2.25)、(18.52±4.70)、(20.22±4.58)μmol/L〕均高于对照组〔(12.74±2.25)μmol/L,t=5.37、6.15、8.03,P<0.01〕。
2.3治疗前后高Hcy痴呆患者干预组与非干预组血浆Hcy浓度比较 治疗前后非干预组Hcy浓度无显著差异(t=0.45,P>0.05),干预组Hcy浓度下降明显(t=2.98,P<0.01)。治疗前两组Hcy浓度无显著差异(t=0.17,P>0.05),治疗后干预组Hcy浓度显著低于非干预组(t=3.23,P<0.01)。见表1。
2.4高Hcy痴呆患者干预组与非干预组治疗前后MMSE、ADL、BEHAVE-AD评分比较 治疗前后比较,两组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t=2.15、2.30,P<0.05),智能受损程度加重;两组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无显著性差异(t=0.36、1.12,P>0.05);两组BEHAVE-AD评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t=6.33、7.10,P<0.01),即精神行为症状改善。组间同期比较,干预组和非干预组无显著差异(t=0.27~1.64,P>0.05)。见表2。
表1 干预组与非干预组治疗前后血浆Hcy浓度比较±s)
表2 干预组与非干预组治疗前后MMSE、ADL、BEHAVE-AD评分对比±s,n=36)
3 讨 论
Hcy是体内蛋氨酸循环代谢的中间产物,蛋氨酸首先生成s-腺苷蛋氨酸,s-腺苷蛋氨酸去甲基生成5-腺苷同型半胱氨酸,再脱腺苷生成Hcy。叶酸、VitB6 、VitB12是Hcy代谢过程中的辅酶,从Hcy向胱硫醚转变以及再次向蛋氨酸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叶酸、VitB6 、VitB12的参与〔4〕。正常人群血浆Hcy浓度是5~15 μmol/L;脑脊液和脑组织中Hcy浓度为0.5~10 μmol/L。老年人因为B族维生素的缺乏或胱硫醚合成酶的活性下降,引起血浆Hcy升高〔3〕。牛津大学一项关于老年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指出高Hcy同时是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77项现状研究和33项前瞻性研究均提示了血浆Hcy浓度升高与认知功能缺损或痴呆间的相关性〔5〕。Seshadri等〔2〕对1 092名平均年龄为76岁的志愿者进行的前瞻性实验表明,血浆Hcy浓度每升高5 μmol/L,患AD的危险性就增加40%。
本研究中,各种类型的痴呆患者血浆Hcy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高Hcy血症可能是导致痴呆的危险因素之一,与既往研究相符〔2,6〕。Hcy升高致痴呆的可能机制〔1〕为:①Hcy可加强β淀粉样蛋白的神经毒性作用;②Hcy促使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形成;③Hcy对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和其神经毒性。④Hcy可损伤血管内皮进而影响大脑功能。
叶酸、VitB6 、VitB12是Hcy代谢过程中的辅酶,因此,我们推测通过补充叶酸、VitB6 、VitB12的摄入,可以降低Hcy浓度,对痴呆的防治是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在本研究中,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在治疗同期相比,智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精神行为症状方面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与预期结果不符,但与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项近期研究结果相符〔7〕。本结果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长期存在的高Hcy血症产生的不可逆的智能损害;②本研究的治疗时间为3个月,不足以反映干预治疗的长期效果;③Hcy是加重痴呆程度、影响痴呆预后的重要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高Hcy参与了痴呆的发生、发展,提示了不良预后,但是补充叶酸、VitB6 和VitB12是否能作为痴呆的辅助治疗方法,改善痴呆患者的预后,还需要大规模长程的前瞻性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4 参考文献
1张 灏.同型半胱氨酸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7;11(6):261-4.
2Seshadri S,Beiser A,Selhub J,etal.Plasma homocysteine as a risk factor for dementia and Alzheimer's disease〔J〕.Med,2002;346(7):476-83.
3Bell IR,Edman JS,Selhub J,etal.Plasma homocysteine invascular disease and in nonvascular dementia of depressed elderly people〔J〕.Acta Psychiatry Scand,1992;86(5):386-90.
4Jukka H,Tonmmi T,Antti T,etal.Folate,B12,and good treatment outcome may be associated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BMC Psychiatry,2003;3(3):17.
5Sala I,Belen Sanchez-Saudinos M,Molina-Pored L,etal.Homocysteine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Relation with diagnosis and neuropsychologicol performance〔J〕.Dement Geriatr Cogn Disord,2008;26(6):506.
6柴晓斌,陈秋惠,张医芝,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0):2216-8.
7Aisen PS,Schneider LS,Sano M,etal.High-dose B vitamin supplementation and cognitive decline in Alzheimer diseas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AMA,2008;300(15):177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