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后肌瘤残留复发及妊娠结局的对比研究

2014-09-12赵丽春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15期
关键词:B超肌瘤开腹

赵丽春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后肌瘤残留、复发及妊娠结局情况。方法根据患者意愿将本院近年来收治的86例子宫肌瘤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43例, 观察组在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 参考组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子宫肌瘤残留率、复发情况, 观察两组患者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子宫肌瘤残留率、复发率分别为4.7%、7%, 参考组子宫肌瘤残留率、复发率分别为18.6%、20.9%, 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妊娠率为83.3%, 参考组妊娠率为68.6%,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能够减少肌瘤残留及复发, 良好改善妊娠结局, 可作为有效手段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开腹手术;肌瘤残留;复发;妊娠结局子宫肌瘤是临床常见妇科良性肿瘤, 患者可表现为压迫症状、阴道出血等症状。传统开腹手术能够有效剔除子宫肌瘤, 然而手术对机体损伤较大, 同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部分患者采用开腹手术无法满足生育功能的保留[1];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术是近年来临床使用广泛的有效手段, 患者依从性好、复发率低[2], 为对两种手术治疗后肌瘤残留、复发及妊娠结局进行研究分析, 作者对本院收治的86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对比分析, 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本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6例子宫肌瘤患者, 年龄23~45岁, 平均年龄(36.21±5.19)岁, 其中浆膜下肌瘤21例, 肌壁间肌瘤32例, 子宫颈肌瘤18例, 黏膜下肌瘤15例, 所有患者入院前均接受B超检测, 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子宫肌瘤数量均≥3个, 无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及子宫颈恶性病变患者, 排除手术禁忌患者, 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43例, 两组患者年龄、肌瘤位置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盆腔检查、B超检查, 对子宫肌瘤数目、大小、形状、位置、活动度等进行明确, 同时对患者的心、肝、肺、肾等疾病进行常规检查。B超对肌瘤的直径、具体位置进行明确, 术前2 d两组患者在阴道涂抹双挫泰软膏、皮维碘, 患者术前12 h常规进食, 灌肠。观察组:硬膜外麻醉, 患者取臀高头低体位, 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 患者术中注射6 U垂体后叶素在子宫体部以促进宫缩, 从而有效减少出血的发生, 术后将切除的肿瘤组织送往病理学检查。患者术后2~4 d注射20 U催产素, 术后第5天后观察切口, 情况良好时可腹部拆线。参考组: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方法进行临床操作, 术后2~4 d注射20 U催产素, 术后第7天可拆线。两组患者术后均接受3~6个月的随访, 之后间隔半年进行1次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为(1.68±0.35)年, 对患者月经情况进行观察, 同时进行妇科常规检查及盆腔超声检查。常规情况下肌瘤体积较大患者术后1年避孕, 肌瘤未进入宫腔且体积较小患者需要避孕半年, 在随访期间对患者妊娠情况进行观察统计。

1. 3观察指标患者术后3个月后进行B超检查, 超过2次检查结果显示子宫肌瘤者则判断为残留;术后3个月经B超检查发现未出现残留, 患者术后6个月后进行在此B超检查发现子宫肌瘤则确定为复发。

1.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观察组子宫肌瘤残留率、复发率与参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子宫肌瘤残留率、复发率情况比较[n(%)]

组别 n 子宫肌瘤残留率 复发率

观察组 43 2(4.7) 3(7)

参考组 43 8(18.6) 9(20.9)

2. 2观察组有妊娠愿望者36例, 其中妊娠30例, 妊娠率为83.3%, 参考组有妊娠愿望者35例, 其中妊娠24例, 妊娠率为68.6%, 两组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子宫肌瘤是临床常见妇科疾病, 多发于中年女性, 同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多认为雌激素的长期刺激与子宫肌瘤的发生有着直接关系[3]。目前临床对于子宫肌瘤的手术方式尚未统一, 主要有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两种治疗方式。开腹手术是传统治疗手段, 能够有效降低术后肌瘤残留, 然而术中出血量较多, 同时患者肌瘤数量较多、体积较大, 因此出血量较多, 手术具有创伤大、住院时间长等缺陷, 因此在临床使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腹腔镜子宫剔除术是近年来临床逐渐推广使用的新型手术方式, 能够有效避免开腹手术的上述缺陷, 术中出血量明显下降, 同时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 有效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4], 效果显著。马瑞华等在对患者分别进行开腹手术及腹腔镜肌瘤剔除术治疗时, 发现两组患者肌瘤残留、复发及妊娠结局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与本次治疗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这可能是由于患者妊娠要求、随访时间不同等引起。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术后肌瘤残留率、复发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 患者妊娠率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 由此可知,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效果显著, 肌瘤清除率较高, 同时能够满足患者妊娠愿望, 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然而在手术操作中, 医者要根据患者肌瘤位置、大小、数量等进行准确选择根据其特点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同时严格掌握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禁忌证, 减少手术意外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伍宗惠.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联合子宫动脉上行支血流阻断的临床观察.重庆医学, 2012, 41(30):3143.

[2] 谢晓华.快速流程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的应用.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5):768.

[3] 钟茂林.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对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的影响.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8):1456.

[4] 王康荣.巨大或多发子宫肌瘤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开腹剔除术临床疗效比较.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33):3804.

[收稿日期:2014-03-24]

endprint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后肌瘤残留、复发及妊娠结局情况。方法根据患者意愿将本院近年来收治的86例子宫肌瘤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43例, 观察组在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 参考组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子宫肌瘤残留率、复发情况, 观察两组患者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子宫肌瘤残留率、复发率分别为4.7%、7%, 参考组子宫肌瘤残留率、复发率分别为18.6%、20.9%, 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妊娠率为83.3%, 参考组妊娠率为68.6%,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能够减少肌瘤残留及复发, 良好改善妊娠结局, 可作为有效手段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开腹手术;肌瘤残留;复发;妊娠结局子宫肌瘤是临床常见妇科良性肿瘤, 患者可表现为压迫症状、阴道出血等症状。传统开腹手术能够有效剔除子宫肌瘤, 然而手术对机体损伤较大, 同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部分患者采用开腹手术无法满足生育功能的保留[1];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术是近年来临床使用广泛的有效手段, 患者依从性好、复发率低[2], 为对两种手术治疗后肌瘤残留、复发及妊娠结局进行研究分析, 作者对本院收治的86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对比分析, 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本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6例子宫肌瘤患者, 年龄23~45岁, 平均年龄(36.21±5.19)岁, 其中浆膜下肌瘤21例, 肌壁间肌瘤32例, 子宫颈肌瘤18例, 黏膜下肌瘤15例, 所有患者入院前均接受B超检测, 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子宫肌瘤数量均≥3个, 无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及子宫颈恶性病变患者, 排除手术禁忌患者, 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43例, 两组患者年龄、肌瘤位置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盆腔检查、B超检查, 对子宫肌瘤数目、大小、形状、位置、活动度等进行明确, 同时对患者的心、肝、肺、肾等疾病进行常规检查。B超对肌瘤的直径、具体位置进行明确, 术前2 d两组患者在阴道涂抹双挫泰软膏、皮维碘, 患者术前12 h常规进食, 灌肠。观察组:硬膜外麻醉, 患者取臀高头低体位, 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 患者术中注射6 U垂体后叶素在子宫体部以促进宫缩, 从而有效减少出血的发生, 术后将切除的肿瘤组织送往病理学检查。患者术后2~4 d注射20 U催产素, 术后第5天后观察切口, 情况良好时可腹部拆线。参考组: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方法进行临床操作, 术后2~4 d注射20 U催产素, 术后第7天可拆线。两组患者术后均接受3~6个月的随访, 之后间隔半年进行1次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为(1.68±0.35)年, 对患者月经情况进行观察, 同时进行妇科常规检查及盆腔超声检查。常规情况下肌瘤体积较大患者术后1年避孕, 肌瘤未进入宫腔且体积较小患者需要避孕半年, 在随访期间对患者妊娠情况进行观察统计。

1. 3观察指标患者术后3个月后进行B超检查, 超过2次检查结果显示子宫肌瘤者则判断为残留;术后3个月经B超检查发现未出现残留, 患者术后6个月后进行在此B超检查发现子宫肌瘤则确定为复发。

1.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观察组子宫肌瘤残留率、复发率与参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子宫肌瘤残留率、复发率情况比较[n(%)]

组别 n 子宫肌瘤残留率 复发率

观察组 43 2(4.7) 3(7)

参考组 43 8(18.6) 9(20.9)

2. 2观察组有妊娠愿望者36例, 其中妊娠30例, 妊娠率为83.3%, 参考组有妊娠愿望者35例, 其中妊娠24例, 妊娠率为68.6%, 两组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子宫肌瘤是临床常见妇科疾病, 多发于中年女性, 同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多认为雌激素的长期刺激与子宫肌瘤的发生有着直接关系[3]。目前临床对于子宫肌瘤的手术方式尚未统一, 主要有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两种治疗方式。开腹手术是传统治疗手段, 能够有效降低术后肌瘤残留, 然而术中出血量较多, 同时患者肌瘤数量较多、体积较大, 因此出血量较多, 手术具有创伤大、住院时间长等缺陷, 因此在临床使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腹腔镜子宫剔除术是近年来临床逐渐推广使用的新型手术方式, 能够有效避免开腹手术的上述缺陷, 术中出血量明显下降, 同时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 有效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4], 效果显著。马瑞华等在对患者分别进行开腹手术及腹腔镜肌瘤剔除术治疗时, 发现两组患者肌瘤残留、复发及妊娠结局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与本次治疗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这可能是由于患者妊娠要求、随访时间不同等引起。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术后肌瘤残留率、复发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 患者妊娠率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 由此可知,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效果显著, 肌瘤清除率较高, 同时能够满足患者妊娠愿望, 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然而在手术操作中, 医者要根据患者肌瘤位置、大小、数量等进行准确选择根据其特点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同时严格掌握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禁忌证, 减少手术意外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伍宗惠.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联合子宫动脉上行支血流阻断的临床观察.重庆医学, 2012, 41(30):3143.

[2] 谢晓华.快速流程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的应用.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5):768.

[3] 钟茂林.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对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的影响.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8):1456.

[4] 王康荣.巨大或多发子宫肌瘤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开腹剔除术临床疗效比较.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33):3804.

[收稿日期:2014-03-24]

endprint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后肌瘤残留、复发及妊娠结局情况。方法根据患者意愿将本院近年来收治的86例子宫肌瘤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43例, 观察组在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 参考组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子宫肌瘤残留率、复发情况, 观察两组患者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子宫肌瘤残留率、复发率分别为4.7%、7%, 参考组子宫肌瘤残留率、复发率分别为18.6%、20.9%, 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妊娠率为83.3%, 参考组妊娠率为68.6%,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能够减少肌瘤残留及复发, 良好改善妊娠结局, 可作为有效手段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开腹手术;肌瘤残留;复发;妊娠结局子宫肌瘤是临床常见妇科良性肿瘤, 患者可表现为压迫症状、阴道出血等症状。传统开腹手术能够有效剔除子宫肌瘤, 然而手术对机体损伤较大, 同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部分患者采用开腹手术无法满足生育功能的保留[1];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术是近年来临床使用广泛的有效手段, 患者依从性好、复发率低[2], 为对两种手术治疗后肌瘤残留、复发及妊娠结局进行研究分析, 作者对本院收治的86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对比分析, 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本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6例子宫肌瘤患者, 年龄23~45岁, 平均年龄(36.21±5.19)岁, 其中浆膜下肌瘤21例, 肌壁间肌瘤32例, 子宫颈肌瘤18例, 黏膜下肌瘤15例, 所有患者入院前均接受B超检测, 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子宫肌瘤数量均≥3个, 无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及子宫颈恶性病变患者, 排除手术禁忌患者, 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43例, 两组患者年龄、肌瘤位置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盆腔检查、B超检查, 对子宫肌瘤数目、大小、形状、位置、活动度等进行明确, 同时对患者的心、肝、肺、肾等疾病进行常规检查。B超对肌瘤的直径、具体位置进行明确, 术前2 d两组患者在阴道涂抹双挫泰软膏、皮维碘, 患者术前12 h常规进食, 灌肠。观察组:硬膜外麻醉, 患者取臀高头低体位, 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 患者术中注射6 U垂体后叶素在子宫体部以促进宫缩, 从而有效减少出血的发生, 术后将切除的肿瘤组织送往病理学检查。患者术后2~4 d注射20 U催产素, 术后第5天后观察切口, 情况良好时可腹部拆线。参考组: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方法进行临床操作, 术后2~4 d注射20 U催产素, 术后第7天可拆线。两组患者术后均接受3~6个月的随访, 之后间隔半年进行1次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为(1.68±0.35)年, 对患者月经情况进行观察, 同时进行妇科常规检查及盆腔超声检查。常规情况下肌瘤体积较大患者术后1年避孕, 肌瘤未进入宫腔且体积较小患者需要避孕半年, 在随访期间对患者妊娠情况进行观察统计。

1. 3观察指标患者术后3个月后进行B超检查, 超过2次检查结果显示子宫肌瘤者则判断为残留;术后3个月经B超检查发现未出现残留, 患者术后6个月后进行在此B超检查发现子宫肌瘤则确定为复发。

1.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观察组子宫肌瘤残留率、复发率与参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子宫肌瘤残留率、复发率情况比较[n(%)]

组别 n 子宫肌瘤残留率 复发率

观察组 43 2(4.7) 3(7)

参考组 43 8(18.6) 9(20.9)

2. 2观察组有妊娠愿望者36例, 其中妊娠30例, 妊娠率为83.3%, 参考组有妊娠愿望者35例, 其中妊娠24例, 妊娠率为68.6%, 两组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子宫肌瘤是临床常见妇科疾病, 多发于中年女性, 同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多认为雌激素的长期刺激与子宫肌瘤的发生有着直接关系[3]。目前临床对于子宫肌瘤的手术方式尚未统一, 主要有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两种治疗方式。开腹手术是传统治疗手段, 能够有效降低术后肌瘤残留, 然而术中出血量较多, 同时患者肌瘤数量较多、体积较大, 因此出血量较多, 手术具有创伤大、住院时间长等缺陷, 因此在临床使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腹腔镜子宫剔除术是近年来临床逐渐推广使用的新型手术方式, 能够有效避免开腹手术的上述缺陷, 术中出血量明显下降, 同时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 有效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4], 效果显著。马瑞华等在对患者分别进行开腹手术及腹腔镜肌瘤剔除术治疗时, 发现两组患者肌瘤残留、复发及妊娠结局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与本次治疗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这可能是由于患者妊娠要求、随访时间不同等引起。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术后肌瘤残留率、复发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 患者妊娠率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 由此可知,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效果显著, 肌瘤清除率较高, 同时能够满足患者妊娠愿望, 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然而在手术操作中, 医者要根据患者肌瘤位置、大小、数量等进行准确选择根据其特点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同时严格掌握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禁忌证, 减少手术意外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伍宗惠.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联合子宫动脉上行支血流阻断的临床观察.重庆医学, 2012, 41(30):3143.

[2] 谢晓华.快速流程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的应用.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5):768.

[3] 钟茂林.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对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的影响.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8):1456.

[4] 王康荣.巨大或多发子宫肌瘤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开腹剔除术临床疗效比较.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33):3804.

[收稿日期:2014-03-24]

endprint

猜你喜欢

B超肌瘤开腹
怀孕做阴道B超,会引起流产吗
子宫肌瘤和怀孕可以共存吗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内及肺外CT表现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写字的尴尬
巧用一元二次方程的“B超单”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腹腔镜与开腹术治疗胆囊息肉的对比分析
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