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超声征象与病理组织学类型及组织学分级的联系
2014-09-12罗丽芳郑小红邓劲瑶易运莲朱丽敏
罗丽芳 郑小红 邓劲瑶 易运莲 朱丽敏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有研究[1]报道我国好发年龄层为35~50岁,其发病率以每年接近2.5%的速度增加。超声检查的具体方法有多种,如二维高频线阵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等,其中二维高频线阵超声是临床诊断乳腺癌较常应用的方法。有学者[2]认为,乳腺癌组织的病理改变是由癌细胞基因及其生物学行为特性调控的,而这一改变是可以通过超声检查呈现出来。本研究对乳腺癌超声征象与病理组织学类型及组织学分级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分析,以明确高频线阵二维超声在乳腺癌诊断、预测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乳腺癌;②为首次入院检查及接受治疗者。排除标准:①术后病理显示合并多种组织类型者;②同时患有其他器官、组织恶性疾病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年龄平均在(47.3±12.6)岁,其中浸润性导管癌、小叶癌分别为54例、36例;21例有疼痛症状,43例可触及无痛性肿块,14例有疼痛感觉且可触及肿块,12例为常规体检发现。
1.3 研究方法
90例乳腺癌病例均在手术治疗前应用超声检查其两侧乳腺,在术后常规行病理组织学检测。超声检查具体方法:予患者取仰卧体位,使其两侧乳房、腋部暴露,然后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GE LOGIQ P5和ALOKA α10)按照1~12点多切面法扫查,探头频率设置在6.5~10 MHz,并确保无扫描盲区。重点观察并记录形态、有无毛刺、后方回声衰减情况、微小钙化等信息。病理组织学检测由病理科资深的医师操作,严格依据乳腺癌病理分型诊断标准,包括浸润性导管癌、小叶癌、特殊类型癌及导管内癌等。对患者超声征象与病理类型及组织学分级的关系进行分析。
1.4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90例乳腺癌患者超声征象与病理类型的关系
90例患者中浸润性导管癌54例,浸润性小叶癌36例;浸润性导管癌组与浸润性小叶癌组在超声征象的形态、毛刺、微小钙化3个条目上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90例乳腺癌患者超声征象与病理类型的关系/例
2.2 超声征象与组织学分级的关系
54例浸润性导管癌中,23例为高中分化型,31例为低分化型;高中分化型组,低分化型组在超声征象的形态、血流方面上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90例乳腺癌患者超声征象与组织学分级的关系/例
3 讨论
文献报道乳腺癌已高居我国妇女癌性死亡率的第一位,每年大约有5万人因乳腺癌而失去生命。因此如何更加简便、有效地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率,尽早掌握患者癌性组织的生物学特征,以便于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成为临床研究者密切关注的问题[3]。近年来有学者指出乳腺癌的病理组织学分型具有多样、复杂的特点,如何较早地预测出患者的病理组织学特征信息,对于临床早期制定针对性的治疗计划具有重要的意义[4]。乳腺癌常见的病理类型有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导管内癌、小叶原位癌等,其中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多见[5]。浸润性导管癌据研究报道其发生率占乳腺癌的73%;浸润性小叶癌发生率仅次于浸润性导管癌,此外这两种乳腺癌病理类型存在较大的不同之处,如病变组织来源、生长方式、临床预后等[6]。浸润性导管癌是以乳腺或末梢导管上皮处为原发部位的恶性肿瘤组织;而浸润性小叶癌是以乳腺腺泡上皮处为原发恶变部位。有研究[7]认为,乳腺癌组织的病理改变是由癌细胞基因及其生物学行为特性调控的,而这一改变是可以通过超声检查呈现出来。本研究结果显示,浸润性导管癌与浸润性小叶癌在超声征象的形态、毛刺、微小钙化3个条目上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表明超声检查征象与乳腺癌病理组织学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超声检查征象对于病理组织学类型有一定的预测意义。同时本研究结果还显示,高中分化型组,低分化型组在超声征象的形态、血流条目上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表明超声检查征象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之间也存在相关关系,同时也说明了超声征象中出现毛刺并不能成为预测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评价标准,与国内其它研究的结论一致。马建月等[8]的研究认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肿块常较大,且为侵袭浸润性生长,间质纤维化组织明显增生,因而其超声检查征象多为不规则形态等。朱庆莉等[9]的研究则表明乳腺癌超声声像图表现与病理组织学变化密切相关,对于组织学分级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1] 李梅芳,何建蓉,沈坤炜,等.不同年龄段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0,4(5):558-565.
[2] 张 毅,袁 梅,周 静,等.三阴性乳腺癌的超声征象与病理生物学特性的多因素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14):6305-6312.
[3] Kelly KM,Dean J,Comulada WS,et al.Breast cancer detection using automated whole breast ultrasound and mammography in radiographically dense breasts〔J〕.Eur Radiol,2010,20(3):734-742.
[4] 余小琴,吴乃安,姚兰辉,等.小乳腺癌超声直接和间接征象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关系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0,7(6):1015-1022.
[5] Lee CH,Dershaw DD,Kopans D,et al.Breast cancer scre-ening with imaging: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Society of Breast imaging and the ACR on the use of mammography,breast MRi,breast ultrasound,and other technologies for the detection of clinically occult breast cancer〔J〕.J Am Coll Radiol,2010,7(1):18-27.
[6] 郑 杰.重视乳腺癌规范的常规病理学检查〔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9,38(1):5-7.
[7] von Minckwitz Gl,Untch M,Blohmer JU,et al.Definition and impact of 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 on prognosis aft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various intrinsic breast cancer subtypes〔J〕.J Clin Oncol,2012,30(15):1796-1804.
[8] 马建月,张 丹.乳腺癌超声征象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2):758-760.
[9] 朱庆莉,姜玉新,孙 强,等.乳腺癌超声征象与病理组织学类型及组织学分级的联系〔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5,14(9):674-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