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功能护理对脑瘫患儿流涎的临床观察
2014-09-12孙梅玲王露红王丽娜高晶
孙梅玲 王露红 王丽娜 高晶
小儿脑性瘫痪(CP)简称脑瘫, 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1]。脑瘫由于中枢运动神经系统的损伤, 导致吞咽功能障碍、口唇闭合不良和口腔感知觉的异常,25%~30%的脑瘫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流涎症状[2]。脑瘫流涎症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 不仅影响患儿的营养摄入、日常卫生及语言功能, 也影响患儿社会形象及社会交往, 对其融入社会造成极大困难。本科采用吞咽功能治疗配合口腔功能护理, 对脑瘫流涎取得了较为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5月~2013年12月在本院儿童康复中心治疗的脑瘫患儿45例, 男23例, 女22例。年龄1~2岁11例, 2~3岁17例, 3~4岁9例, 4~7岁8例。痉挛型30例,不随意运动型7例, 混合型8例。诊断分型符合小儿脑瘫座谈会制定的诊断分型标准[3]。流涎病情程度按教师流涎分级法(TDS)[4]Ⅱ~Ⅴ级判断, Ⅱ级11例, Ⅲ级15例, Ⅳ级10例,Ⅴ级9例, 排除口腔感染、腭裂等疾病。
1.2 治疗方法 在PT、OT、推拿、脑功能刺激等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吞咽功能治疗、口腔功能护理包括口腔按摩及指导家长在家庭进行口腔功能锻炼等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吞咽功能治疗及口腔按摩1次/d, 5次/周, 3个月为1个疗程,家庭口腔功能锻炼15 min/次, 2~3次/d。
1.2.1 吞咽功能治疗 采用雅思YS1002C型吞咽神经和肌肉电刺激仪, 两组电极分别贴敷于患儿咽部, 选用治疗方式中的儿童交替脉冲模式, 参数为脉冲宽度11 us, 脉冲频率为80 Hz, 脉冲强度Ⅰ为10~12 mA, 脉冲强度Ⅱ为10~12 mA, 治疗时间20 min/次, 1次/d, 5 d/周, 3个月为1个疗程。
1.2.2 口腔按摩 有节律地按摩口腔、面颊部及头面部的肌肉及一些穴位, 先是口唇周围, 面颊部肌肉按摩, 手法由轻到重, 接着点按太阳、百会、涌泉颊车等穴位, 力度以患儿能耐受为准, 最后戴上一次性手套, 按摩面颊内侧、舌根、齿龈, 用纱布缠绕拇、食指, 轻捏舌体进行上、下、左、右被动运动。30 min/次, 1次/ d, 5 d/周, 3个月为1个疗程。
1.2.3 家庭口腔功能锻炼指导 ①口腔运动锻炼:轻轻按摩口周肌肉, 轻叩下颚, 轻拍颊部, 轻压上唇, 促进口唇闭合;用棒棒糖或用勺子蘸上果珍粉, 鼓励孩子伸舌舔食, 促进舌的活动;家长做咂嘴、噘唇、张口、闭口等动作让孩子模仿;②吞咽功能锻炼:鼓励孩子吸吮奶嘴, 吸吮手指, 吸吮吸管等;在吃饭时采用正确的体位, 示范咀嚼动作, 并鼓励孩子努力咀嚼;增加平时零食的硬度, 尽量给固体食物, 促进咀嚼及吞咽;及时提醒孩子咽口水;与孩子一起吹气球、吹泡泡;③感觉刺激:经常亲吻孩子的面颊、嘴唇, 增加感觉刺激;冰块刺激面颊、口唇、舌部;让孩子尝试酸、甜、苦、辣等味道;洗漱时用不同质地的毛巾、不同温度的水刺激口面部;④及时用面巾、毛巾擦拭面颊、下颌部,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并涂上护肤霜, 不要随意用手捏弄面颊部, 以免刺激唾液腺加重流涎;⑤家长心理辅导:要有耐心, 持之以恒, 切忌操之过急, 多给予孩子鼓励、安抚, 提高孩子兴趣, 减少过度替代, 正面强化, 及时奖励孩子的进步。
1.3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教师流涎分级法(TDS)。Ⅰ级:不流涎;Ⅱ级:小量或偶尔流涎;Ⅲ级:不时地流;Ⅳ级:经常流, 但不成线;Ⅴ级:成线地流, 胸前常常弄湿。痊愈:经3个月治疗, 流涎完全消失;显效:经3个月治疗, 流涎基本消失, 或按照TDS分级法上升Ⅱ级;有效:经3个月治疗,流涎明显减少, 或按照TDS分级法上升Ⅰ级;无效:经3个月治疗, 流涎无减少或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本组患儿治疗效果, 见表1。
表1 各级治疗效果(n, %)
3 讨论
流涎是脑瘫患儿的伴随症状, 不仅影响患儿的营养摄入、日常卫生、语言功能, 同时也影响社会形象及社会交往,对其融入社会造成极大困难。
吞咽功能是由口腔、咽喉和食管肌肉一系列复杂而持续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完成, 一般分为口期、咽期和食管期三个时期, 伴有流涎的脑瘫患儿吞咽活动的咽期和食管期与正常儿童无差别, 其流涎主要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导致口腔肌肉运动障碍、吞咽功能障碍和口咽括约肌功能不全, 使患儿不能正常通过吞咽清除口腔内唾液所致[4]。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应用吞咽训练能有效增强口腔运动协调能力, 使口、唇、舌、下颌肌肉紧张度改善, 促进吞咽及构音器官血液循环, 改善咽部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吞咽功能恢复, 流涎症状得以改善。而推拿有疏通经络, 行气活血、理筋整复等作用。面颊口周部的按摩可使口唇、舌、下颌的肌肉紧张度改善, 可减少无意识的吸吮、吞咽、咀嚼等动作, 从而减轻流涎症状。
上述方法虽有一定疗效, 但无法长期坚持[5]。脑瘫儿流涎的康复治疗是长期的持续的过程, 需要医疗与家庭密切配合。口腔功能护理包括口腔按摩及指导家长在家庭进行口腔功能锻炼, 本研究通过医疗康复与家庭指导相结合, 取得了明显疗效。家庭指导有利于家长学会护理方法, 对患儿的吞咽运动及日常活动进行正确管理, 参与到患儿的康复训练中,患儿不再受治疗时间、场地、家庭经济等影响, 而且在家长和家庭中训练, 亲情和轻松游戏的气氛更有助于孩子参与的积极性, 方法简单方便, 易于掌握, 可以延长并巩固院内治疗效果。
[1]王子才, 姜志梅.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届儿童康复学术会议-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9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交流会议.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6, 21(24):1742.
[2]宋雄, 林小苗, 邹林霞.“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口腔功能训练治疗脑瘫流涎症的临床观察.光明中医杂志, 2011, 9(26):1858.
[3]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7, 29(5):309.
[4]梁松, 李雄斌, 刘洪涛, 等.脑性瘫痪流涎54例疗效分析.现代康复, 2001, 5(9):87.
[5]王勇.针刺治疗残疾儿流涎症.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6, 2(2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