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

2014-09-12王红霞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25期
关键词:颈动脉硬化斑块

王红霞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人体动脉硬化的一个高发部位, 经大量研究发现,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属于脑梗死的一种高危因素, 在高危人群中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进行早期筛查, 可以有效预防急性脑梗死发生, 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所以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在临床上得到极大关注[1]。本文选取24例首发脑梗死患者, 经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 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4例首发脑梗死患者设定为研究组, 其中男15例, 女9例,年龄45~85岁, 平均年龄(63.5±3.8)岁。并选择24例同时期非脑血管病患者设定为对照组, 其中男16例, 女8例, 年龄46~82岁, 平均年龄(63.5±4.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 且在发病48~72 h以内通过CT、MRI诊断;均存在颈内动脉缺血症状引发局部神经功能缺失;排除因为心源性血栓栓子上行引发脑血栓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日本阿洛卡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检查, 频率5~10 MHz。患者取平卧位, 头后仰, 充分显现颈前部, 实施超声检查时需患者将头偏往另一侧, 对两侧颈总动脉起始段、主干部、分叉部、颈内(外)动脉的颅外段均进行检测, 观察记录患者血管形态、内膜及粥样硬化斑块,且于颈总动脉分叉位置近端1.5 cm位置检测颈动脉IMT。

1.3 诊断标准 颈总动脉分叉位置IMT≥1.2 mm、颈总动脉IMT≥1.0 mm为内膜增厚;颈总动脉分叉位置IMT≥1.4 mm、颈总动脉IMT≥1.2 mm为斑块形成;颈动脉内膜光滑完整属于正常[2]。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7.0软件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左、右颈总动脉I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研究组患者中有19例(79.2%)颈总动脉内膜增厚或斑块形成, 对照组则为6例(25.0%), 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1, P<0.05)。

表1 两组患者颈总动脉IMT对比( ±s)

表1 两组患者颈总动脉IMT对比(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IMT(mm)左右研究组 24 1.15±0.18a 1.16±0.16a对照组 24 0.87±0.14 0.89±0.12 t 7.351 8.716 P P<0.05 P<0.05

3 讨论

经研究报道发现,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30%因为颈动脉颅外段出现狭窄症状而引发。也有资料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症状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首先侵犯动脉内膜,在动脉内膜形成斑块且突入到管腔时, 因为斑块自身或管壁应力作用使得斑块可能出现破裂, 显现而出的管壁脂质及胶原纤维使得血小板被激活从而引发凝血反应, 由此形成血栓引发脑梗死事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机制主要是患者颈动脉分叉位置及成角部位血管内膜表面存在一定不规则性, 由此产生血液干扰层流及漩涡流, 导致患者颈内血管内膜遭受损害, 血液中大量聚集乳糜微粒及低密度脂蛋白, 导致颈动脉成角位置血管角度出现明显变化, 使血液呈不规则的正向、横向和逆向流动, 由此漩涡流对动脉内膜所造成的损害更为严重,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展更为快速[3]。长期颈动脉分叉位置湍流速度及压力上升, 导致患者受到损害的血管内膜附壁血栓形成或血管内膜斑块加厚更为显著。当斑块出现破裂或血栓栓子脱落后, 随血流循环而进至颅内血管, 由此引发脑梗死症状。经本文研究可知, 研究组患者左、右颈总动脉IMT明显增加, 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达到79.2%, 相比较对照组的2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1, P<0.05)。由此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脑梗死发生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是一种较常见的危险因素。也有资料显示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为不稳定型斑块。由此可见, 早期筛查、针对性干预颈动脉硬化, 尤其是对颈动脉斑块的形成、进展, 采取干预措施, 在脑梗死的二级预防中不可或缺, 必将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彩色超声技术在不断发展进步[4], 尤其是颈动脉微栓子检测技术的出现,而且颈动脉位置表浅, 检查操作简便易行, 应用常规颈动脉超声对脑梗死高危群体予以有效筛查尤为重要, 能够及时、准确、无创地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动脉狭窄程度等,有助于发现无临床症状的颈动脉硬化患者且采取合理预防及相应治疗方法, 能够缓解、延迟颈动脉粥样硬化发展, 以防止和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1]刘勇, 费娜, 俞佳, 等.颈动脉粥样硬化、血尿酸和 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31(10):1899-1900.

[2]陈瑞英, 高素玲, 郑清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血压的相关性研究.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31(12):2220-2221.

[3]张娟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5):788-789.

[4]李萍, 安中平.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分析.山东医药, 2013, 53(42):16-19.

猜你喜欢

颈动脉硬化斑块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