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微创引流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因素

2014-09-12潘成年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年7期
关键词:引流术负压血肿

潘成年

(义乌復元医院神经内科,浙江 义乌 322000)

颅内血肿抽吸微创引流术具有高效、创口小、简单易操作等优点,能抑制高血压性脑出血后血肿增大,促进患肢恢复运动功能,降低死亡率;但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引流术后仍有部分病患血肿增大情况未得到显著改善,导致再出血的发生〔1〕。本文旨在探讨微创引流术后再出血发生的相关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间在我院行微创引流术的43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微创引流术后再出血的判定依据为:术后CT复查发现血肿体积>(血肿排出量+残存量)。微创引流术后发生再出血的患者42例,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33~84岁,平均(58.32±14.29)岁;出血部位在皮层者5例,位于基底节者37例;出血量为30~142 ml。未发生再出血的患者393例,其中男243例,女150例;年龄32~82岁,平均(57.78±15.06)岁;出血部位在皮层者47例,位于基底节者346例;出血量为31~131 ml。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确定的诊断标准〔2〕,排除因脑血管形态异常或动脉瘤而导致的自发性脑出血及存在凝血障碍者、引流术前存在脏器功能严重不全者。

1.2治疗方法 患者术前均行颅脑降压、止血和应激性溃疡预防等常规治疗。首先应用头颅CT扫描,确定最靠近血肿的锥颅为穿刺位置。局麻下选取长度适当的穿刺针穿刺,当穿刺针到达血肿中心位置后退出钻芯,将内径为3 mm的穿刺针固定于颅骨处,置引流管行血肿积血抽吸3~7 d。引流期间每天均定时应用冲洗液冲洗血肿,夹管保留2 h后放出冲洗液,2次/d。冲洗液配制方法为:将2万U尿激酶溶于60 ml低温(6℃~8℃)生理盐水中。引流结束时间判定方法为:CT复查出血停止或不再有引流物流出时方可移除引流管。引流期间观察记录患者引流液性状、颜色、排出量及温度变化。

1.3观察内容 包括年龄、性别、出血部位、原发出血量、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手术时机、首次抽吸量、手术穿刺定位准确性、术后躁动、抽吸负压、术后血压控制、反复穿刺发生与否、拔针时是否左右摆动、拔针时间、血肿排空速度和引流期间强烈喷嚏、剧烈咳嗽、恶心呕吐、憋尿、用力排便等症状。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单因素分析 见表1。两组手术时机、首次抽吸量、手术穿刺定位、术后躁动、抽吸负压过大、术后血压控制不理想、术中反复穿刺、拔针时左右摆动或拔针过早、血肿排空速度过快、强烈喷嚏、剧烈咳嗽、恶心呕吐、膀胱过分充盈及用力排便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1 两组相关因素比较〔n(%)〕

2.2各相关因素与微创引流术后再出血的相关性分析 手术时机、首次抽吸量、术后血压控制状况、患者术后情绪状态、手术穿刺定位准确性与术后再出血的发生呈现正相关(P<0.05);抽吸负压过大、术中反复穿刺、强烈喷嚏、膀胱过分充盈与术后再出血的发生呈现负相关(P<0.05)。见表2。

表2 各相关因素与微创引流术后再出血的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2.3微创引流术后再出血相关因素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 见表3。将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微创引流术后再出血作为因变量,将手术时机、首次抽吸量、术后血压控制状况、患者术后情绪状态、手术穿刺定位准确性、抽吸负压过大、术中反复穿刺、强烈喷嚏、膀胱过分充盈等因素作为自变量,以0.05作为入选变量和剔除变量的检验水准,结果手术时机、首次抽吸量、术后血压控制状况、患者术后情绪状态、手术穿刺定位准确性进入回归方程。

表3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微创引流术后再出血相关因素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

3 讨 论

研究认为选择在超早期行引流术可以尽早消除血肿的占位副效应,明显改善脑水肿状况,减弱细胞毒性对大脑和神经功能的损害〔3〕。多数文献研究证实,超早期的引流术虽可尽早止血,但血肿的不牢固性极易导致再出血或继续出血的发生〔4〕。本研究也证实了这点,原因可能是因为超早期的引流术虽能保护神经功能,但此种减轻损害的获益远不及诱导再出血发生的可能性大。

研究指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微创引流术首次抽吸量不宜过高,抽吸同时还应控制抽吸负压和血肿排空速度〔5〕。这是因为过大抽吸负压和过快排空速度很可能导致血肿腔里的压力在极短时间内快速下降,继发再出血。

针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行微创引流术时一定要监控术后血压,避免术后血压波动过大,保证术后血压平稳〔6〕。患者术后的情绪状况与再出血的发生率相关〔7〕。行微创引流术后要注意控制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情绪状态,避免激动、紧张等状况发生。穿刺定位不准确不仅不能达到有效消除血肿的治疗目的,还极有可能破坏颅内的微小血管,导致继发性的针道创伤〔8〕。穿刺定位的准确性需要操作者术前精心准备,另外CT的引导也很必要。

4 参考文献

1罗克斌.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3):45-6.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病人临床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

3刘 丹,马 俊.高血压脑出血徽创治疗中再出血原因探讨及预防措施〔J〕.临床医学,2008;28(2):101.

4金龙男,金泰光,金成哲,等.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09;6(34):67-8.

5王彩平.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及预防〔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3):3855-6.

6郭 昊.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98例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3(3):422.

7冯铁桥.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治疗42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0;21(1):65.

8金泰光,李永日,李国天.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术后再出血临床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6):104-5.

猜你喜欢

引流术负压血肿
试论无负压供水在建筑给排水中的应用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新型门窗在负压医院设计中的运用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一步法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治疗高龄胆道梗阻的探讨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软通道引流术疗效观察
下肢平滑肌肉瘤误为慢性血肿1例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