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50例疗效观察

2014-09-12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年19期
关键词:单孔腹股沟小儿

江西省赣州市妇幼保健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50例疗效观察

吴书清曾珊徐建兵

江西省赣州市妇幼保健院,江西 赣州 341000

目的观察分析单孔腹腔镜技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行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行常规开腹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双侧斜疝手术实施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家长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微创优势十分突出,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显著。

小儿;腹股沟斜疝;单孔腹腔镜;开腹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推广应用,腹腔镜于儿科临床应用中优势不断凸显,其微创性、便捷性等长处被广泛认可[1]。本文以10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并着重分析探讨单孔腹腔镜技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手术治疗方法将10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为5个月到10岁,平均年龄为(4.5±0.2)岁,单侧腹股沟斜疝36例,双侧腹股沟斜疝14例;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为5个月到10岁,平均年龄为(4.5±0.2)岁,单侧腹股沟斜疝40例,双侧腹股沟斜疝1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研究组患儿行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患儿取平卧体位,给予静脉复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于脐部取0.5cm切口,置入鞘管(5mm)与分离钳(3mm),连接气腹机,术中维持6~8mmHg气腹压;探入腹腔镜(5mm),探查双侧内环口,确定斜疝位置与发病情况;于腹腔镜引导下,于病变侧内环口取0.2cm皮纹切口,用钩针钩住丝线顺时针向腹膜外间隙潜行,潜行过程中不可损伤输精管、精索血管等,选取6点部位穿刺,向腹腔内拉入丝线盲端,最后撤出钩针,后经原针孔进针,逆时针向12点方向潜行,最后于分离钳辅助拉出丝线,排空腹腔积液后打结皮下组织,消除气腹,关闭腹腔。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开腹术治疗:患者取平卧体位,给予氯胺酮麻醉,经常规消毒铺巾后,于患侧下腹行1cm切口,逐层分离组织后提取睾肌,钝性分离定位疝囊,切开并横断、向上游离腹膜外脂肪,用不可吸收缝线缝扎,最后切除疝囊。

1.3 观察指标 统计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术后并发症如发热、阴囊血肿或患侧睾丸肿胀、腹股沟疼痛及术后复发情况等,患儿出院时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治疗满意度评量表调查统计两组治疗效果。随访3~24个月统计两组复发情况。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手术指标比较 研究组双侧斜疝手术实施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研究组发热、阴囊血肿或患侧睾丸肿胀、腹股沟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复发,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儿围手术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两组治疗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儿家长满意度评分为(9.4±1.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1±1.2)分(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由腹膜发生先天性鞘状突出而形成:睾丸于胚胎早期时处于腹膜后方第2~3腰椎旁侧,后不断下降,并带动腹膜、腹横筋膜等逐渐下降,最后推动皮肤形成阴囊,阴囊进一步生长移动将会腹股沟斜疝[2-3]。临床统计结果显示,6个月内婴幼儿腹壁生长发育不断增强,自愈能力较强,斜疝治疗率较低,但是超过6个月需要采取手术治疗[4]。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多行单纯的疝囊高位结扎便可达到治疗目的,临床操作简单。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推广应用,其微创性、有效性与安全性等优势备受关注。有文献报道[5],将腹腔镜技术应用于腹股沟斜疝临床治疗中可以切实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疗效。

本次研究发现,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时间更短(尤其是双侧),且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围手术指标明显优于常规开腹术治疗法。本文统计结果与文献报道[6]结果相近,提示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具有康复快、损伤小等特点,微创性显著。体表只有脐部一个术口,经皮内缝合修饰后,基本无明显手术癍痕。单孔腔镜手术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可充分显露内环口、输精管及精索血管等,缝合准确性高,极大的减少了并发症诱因,可提升患者舒适度,预后效果较佳,值得推广应用。

[1]孔赤寰,王莹,张柏,等.单孔腹腔镜下应用改型硬膜外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9,23(07):587-588.

[2]杨勇,刘文能,马忠明.经脐部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2011,12(12):1316-1318.

[3]吴桂堂,李美荣,陈伟强,等.改良单孔腹腔镜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对比研究[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4,16(03):218-220.

[4]张强业,张刚,李爱武.腹腔镜在小儿外科的应用及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02:450-453.

[5]段光琦,张敏,管肖浩.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55例分析[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03:255-257.

[6]王高翔,程振华.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08例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4,01:144-145.

R726.1

A

1007-8517(2014)19-0084-02

2014.08.12)

猜你喜欢

单孔腹股沟小儿
髂腹股沟接力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腹股沟疝患者行TAPP和TEP手术对疗效对比
小儿涵之三事
拍拍腹股沟预防妇科病
单孔腹腔镜手术后脐窝创面的简单缝合术
经耻骨联合上单孔腹腔镜行直乙交界癌手术的应用效果分析
腹茧症合并急性阑尾炎并腹股沟斜疝1例
单孔腹腔镜与多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卵巢囊肿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