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机构养老床位供需结构失衡问题研究

2014-09-12付月娇

科技视界 2014年15期
关键词:机构养老北京市

付月娇

【摘要】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北京市是我国社会老龄化较严重的城市之一,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是我国养老的主要方式,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增加及对养老服务的要求提升,加之失能、空巢等因素影响,专业的养老机构在社会养老体系中日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供不应求的背景下,北京市机构养老床位还有诸多床位的空置。本文通过多角度的原因分析,能够全方位思考养老床位供需结构失衡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与建议减少养老床位空置数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缓解养老压力,为老年人提供优质、舒适的养老环境有重要意义,此外还能为政府和社会分忧。

【关键词】北京市;机构养老;供需结构失衡

0引言

北京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对北京市机构养老床位供需结构失衡的研究,是对发达地区现有问题的分析、发展规律的探讨和先进经验的总结。能为发达地区机构养老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建议,同时也为相对落后的地区提供更为清晰的发展思路。

1北京市机构养老床位供需结构失衡的表现

根据北京市民政局资料显示,2012年底,北京户籍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62.9万,养老机构床位数达8.7万。按照4%入住养老机构的比例,需要养老床位10万余张,远不能满足养老需求,可见养老机构前景之广阔。虽然2013年10月中旬养老机构床位数已达9.7万,北京市民政局福利处处长李绍纯介绍,2015年养老机构床位数要达到12万张,任务还很重。可是,在这种供不应求的背景下,还有诸多养老床位的空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对北京市养老机构的专项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养老机构400家,整体入住率超过六成。在2012年投入运营的养老服务机构761723张床位中,公办养老机构占近3万张,其中2万张乡镇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率接近一半,而全市民营养老床位入住率超过65%。这不仅没有充分合理的利用资源,也无法满足老年人对养老的需求。

2北京市机构养老床位供需结构失衡原因分析

2.1政府职能定位不明确,政策支持落实不到位

公办养老机构要明确的职能定位是“托底”,应当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充分发挥托底作用。而现实情况是,公办和社会办养老机构老年人可以自由选择,由于公办养老机构有国家作为强大的后盾支持,一般不会出现经营不善而倒闭的问题,加之费用、服务和管理方面的综合优势,使得养老机构床位供需结构矛盾突出。针对民办养老机构生存压力较大的现状,为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事业中来,北京市政府采取了很多的政策支持,比如说新建床位补贴、老年人入住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补贴的力度正在逐年加大。但目前新建床位的资金补贴不到位,因为所需证件比较多,门槛比较高,尤其是对土地使用相关证件的限制比较严格。

2.2养老机构自身服务质量较差和经营管理能力较弱

养老服务需求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和特殊性,保证老年服务质量并非易事。在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公平竞争的条件下,大多数民办养老院在不合理的服务价格影响下,只能通过降低服务人员工资、减少服务来维持生存。另外,过低的行业工资不能吸引高素质的服务人才进入,使得养老院的整体服务水平难以提高,导致老年人不愿意入住。养老服务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要求从业者具有爱心、耐心,掌握基本的医疗、护理、照料、康复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运用心理学、营养学等知识为老人服务,对需要半护理、全护理的老人提供专业化服务。而大多数养老机构只能提供简单的看护,无法提供专业性很强的服务,这就导致对老年人入住缺少吸引力。

2.3老年人经济支付能力不足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入住机构养老,83.1%的北京城镇老人月承受额在3000元以下,73.9%的农村老人月承受额在1000元以下。而目前城区养老机构月均收费超过3000元,远郊区县月均收费也在1800元以上,均超出了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承受能力。2013年城市低保标准家庭月人均为580元;农村低保最低标准家庭月人均为460元,远不能支付养老机构的费用。

3实现未来机构养老床位供需平衡的对策建议

3.1对养老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扶持社会办养老机构发展

政府应逐步取消财政直接投资建设养老院和直接补贴公办养老机构的做法,将经费直接补助给需要国家供养的困难老人或低收入老人,真正实现养老机构公平竞争。对养老服务机构一视同仁,不论何类养老机构只要达到行业服务标准,都可以接收政府买单的贫困老人,实现老人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双向选择,这样那些不能够提供优质服务的养老机构就会被自然淘汰。在提供资金、征用土地等方面同等对待,优惠项目和政策上积极落实。

3.2整合周边各种社会服务资源,提供专业化、多样化服务

整合机构养老与卫生资源。我国青岛地区早在 2005 年就已经大胆尝试了“养、护、医”模式,由医院牵头,设置下属的护理院,为老人提供护理型养老服务,接受了大量失能、高龄老人。其次,机构养老服务与其他服务资源的整合。机构养老服务应发挥其专业化特征,联合餐饮业、家政服务业、老年产品制造业打造产业服务链。加强社会化养老护理员的培养力度,增加专业人员数量。可在相关大专院校和中职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并加大培训力度,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和心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迅速增加专业养老服务人员数量。最后,增加在文化娱乐服务方面、辅助康复保健服务方面和在精神慰藉服务方面的投入。

3.3拓宽养老机构融资渠道,促使其价格合理

第一,适时调整财政政策,强化政府的有效投入。财政部门要按照规定将养老机构发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根据北京市的经济水平和物价增长幅度,适时增加资金投入比例。第二,市场化运作,资金来源多元化。采取“投资—管理”模式,形成投资者合理的投资收益机制;鼓励商人、海外侨胞投资于本市的老年服务机构,政府给予各项优惠政策;鼓励社会捐助和大型企业参与养老机构建设。第三,放宽担保条件,降低贷款利率。银行应为养老机构提供“绿色通道”,在信贷规模上划出专项信贷规模,特许其信贷金额,提供低息贷款。

【参考文献】

[1]董亚红.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于潇.公共机构养老发展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7):28-31.

[3]刘同昌.社会化养老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青岛市老年人入住社会养老机构需求的调查[J].人口与经济,2001(2):77-80.

[责任编辑:孙珊珊]

猜你喜欢

机构养老北京市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机构养老的发展现状及困境分析
“医养结合”模式下的高龄者护理产品设计研究
独生子女父母养老现状及影响因素
北京市劳保所培训中心
重庆市机构养老服务建设中的政府职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