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小学语文教材的开放化使用

2014-09-12顾玥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大黑姥姥教材

顾玥

作为语文教师,如何践行开放化的语文教学观、努力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呢?笔者以为应该做好两个工作:一是要冲破书本的束缚,改革语文教学的内容,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二是要创新文本的解读,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使语文教学变得更灵活开放。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创编教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的使用范围相对较广,不可能适应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学生;它的使用时间相对较长,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作出修改,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和发展的趋势。因此,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即具有生成性和开放性。语文教师和学生是教材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开发者和实践者,从这个意义讲,教师和学生最有权力对他们的学习载体和学习内容作出合理的、科学的改编处理,从而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实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1.改头换面变体裁。

例如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教师可以改变课文的体裁,引导学生改编课文语言的叙述方式:“现在你就是庐山的一名导游员,请你向前来参观旅游的游客介绍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可以从文中选择一些材料拟写导游词。”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把书本语言转变成自己语言的情境,学生兴趣很浓,发言也很积极。通过介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刻了,充分彰显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方式。其实,现行的很多教材内容都可以进行这样的拓展和改编,如可以让学生将古诗改写成现代的记叙文,也可以将白话文小说的片段改写成小故事等。只要教师肯给学生改编的机会,学生就会还教师一个惊喜。

2.身临其境换人称。

例如学完《姥姥的剪纸》,学生对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印象较深,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作者对姥姥的思念,教者让学生先欣赏姥姥众多的剪纸作品,然后选择其中的一幅作品,幻想我就是本文的作者,用第一人称写一写自己的真切感受。有一位学生就“老牛思念兔子”这幅作品,写下了这样一段感人的文字:“姥姥,虽然我已经长大了,虽然我们相隔很远很远,但是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你。还记得小时候,我总是缠在您身边,让您为我剪纸。您的剪纸真的太神了,总能把我牢牢地吸引住,忘记了出去玩耍。我知道,现在我不在您身边,您一定很想念我,其实,我也一直在想念您啊!您放心,不管我今后走到哪里,只要我一有空,就一定回家看您,看您再为我剪纸呢!”多么感人的语言,多么真切的话语,这样变换人称,学生自然就身临其境,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文本,表达的自然就是真情实感了,姥姥的形象以及作者对姥姥的思念之情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学生心中。

二、拓展教材

1.源头活水,链接生活。

社会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大课堂,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和素材,开放的语文教学就必须把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链接起来,把语文教学由课内引向课外,由课堂引向生活,带领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既指导学生利用语文教材学习语文知识,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例如《石榴》一文,课文的写作很有特色,按照时间顺序写了石榴的生长过程,其中第三自然段更是详细写出了石榴成熟的过程。学完这篇课文,教者可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一种果树,模仿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写一写。

2.身体力行,实践操作。

由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对有些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描述理解起来有点困难,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课文语言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就顺利多了。例如教学《詹天佑》一文,学生对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教师在教学这段时可先让学生阅读文字,然后根据文字叙述在本子上画出“人”字形线路图,再让学生用书本当火车,同桌两人结合文字描述,配合演示火车爬山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了直观可感的实践操作,学生体会深了,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3.追根溯源,链接背景。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学生理解起来自然有困难,这时就需要对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进行必要的补充,为学生的理解铺路搭桥。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通过学习,学生都明白彭德怀爱大黑骡子,而大黑骡子也为革命立过功,因此他们对彭德怀下令杀大黑骡子这个决定有所质疑:难道非杀不可?这种怀疑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学生对那个时代不了解,对长征不了解。于是,教师就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时所发生的一些真实的故事,原来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杀大黑骡子是唯一的选择,学生对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感情也就理解得更透彻了。

三、重组教材

当前的语文教材都是按单元进行编排的,有的是按写作内容进行分类的,有的是按课文主题进行分类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换个思维方式,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使其显现出新的生命力。

1.跨越单元,组合阅读。

例如苏教版三上,编者把《美丽的南沙群岛》和《庐山的云雾》安排在第一单元,而同样是写景类的课文《荷花》却安排在第四单元。综观这三篇写景的课文,虽语言优美,特点鲜明,但又各具特色。教者就可以把这三篇课文安排在一个单元进行教学,通过前两篇课文的教学来教给学生写景类课文的学习方法,然后通过《荷花》这一课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加以巩固和训练,系统掌握写景类文章的学习方法和写作技巧,同时还了解了《荷花》这一课在写作上的与众不同之处:既描写了景物,又写了人的感受,人与景相互交融,和谐共生。

2.同类课文,比较阅读。

例如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时,我把《秋游》和《秋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首先通过阅读,让学生明白这三篇课文都是有关秋天的。然后再引导学生比较这三篇课文的不同之处。《秋游》这篇课文写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郊外游玩,主要抓住秋天的特点写出了同学们看到的天空和田野的景色,表达了孩子们在秋天的大自然中尽情玩乐的愉快之情。在《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中,作者从天空、小河、原野这三个地方详细描写了北大荒所特有的秋景,表达了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秋天》是一首儿童诗,作者用儿童化的语言写出了秋天的特点,富有儿童情趣,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最终,我通过这三篇课文的比较阅读,帮助学生体会到了这三篇课文表达的不同之处,同样是写秋天,但表达方式各具特色,并由此进行迁移,帮助学生丰富写作手法,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3.课内课外,拓展阅读。

例如教学《鹬蚌相争》,可以出示文言文的《鹬蚌相争》让学生阅读,通过古今对照阅读,初步渗透文言文的有关知识,为学生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例如教学《三打白骨精》,可以让学生课外读读《西游记》;教学《三顾茅庐》,可以让学生读读《三国演义》。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也便于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再如教学《人类的老师》,学生知道了鱼类、鸟类、昆虫等都是人类的老师,但在大自然中还有很多事物也是人类的老师,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找出还有哪些也是人类的老师,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愿望。

教材创编是为了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教材拓展把语文学习和生活链接了起来,教材重组使教学内容显现出新的生命力。总之,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依托,但它仅仅是个例子,广大语文教师不应该唯“教材”是举,要用好教材这个例子,以教材为基点,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创编、拓展和重组,使之变得更加丰满立体起来,为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大黑姥姥教材
教材精读
大黑
聪聪的信
逻辑思维
大黑兔做了一个春天的梦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绕口令、谜语
绣花高手姥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