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2014-09-11张惠俭

甘肃教育 2014年15期
关键词:激活思维提问艺术语文教学

张惠俭

〔关键词〕 语文教学;提问艺术;激活思维;拓

展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5—0100—01

一、提问应具体、巧妙,难易适度,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兴趣入手,将问题设计得具体巧妙,使学生感觉到有意思,想要解决,他们便会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用心体会文章的内涵。如《伤仲永》一文,我将问题设计成:“仲永的聪明从哪些地方你能体会到?”学生兴致勃勃地背出原句,再一提炼,结果发现只用“忽、即、立”三个字,便刻画出一个天资聪颖的儿童形象。由此学生认识了本文语言生动、简洁的特点。

对于新接触的知识点,诸如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等,一开始对于学生而言难以理解,仅是教师讲解,所得效果不一定很好,尤其对于一部分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很难掌握。如果由简单的问题引入,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活动中,进而提出概念,学生掌握得比较快,印象较深刻,例如小说《最后一课》的教学中第一次涉及到了细节描写,学生不知何为细节描写,概念讲解太枯燥,如果从文章主题入手提问:除了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其他人爱国吗?当然爱,学生很轻松地回答。继续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胸有成竹地找出来了,如“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了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此时,我才点出细节描写的概念,接着让学生自己从文中再找一些细节描写,小组讨论体会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在学生交流时再适当点拨,很自然地大多数学生均已掌握了这一知识点。

二、提问要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要点,切合学生实际,创设情景,拓展思维

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及文章精彩之处提问。如《我的叔叔于勒》很多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琐碎分析中,设计了“小说刻画的人物有哪些?个性特征怎样?”等问题,而实际上,这篇小说并不以人物性格的塑造取胜。它的人物性格都是类型化的,主题更是一目了然。他的精彩在于“情节的逆转”上。如果将问题设计成“你能用直观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吗?(如: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从情节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学生很自然地概括了情节,并由此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小说的主题,甚至小说的描写手法,在学生发言时,再适当点拨,他们便明白了这篇小说的构思非常巧妙。

阅读从来都不只是对文本意义的重建,它还非常突出地表现为根据读者的经历、体验、知识、性格、思想在阅读中进行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有些文艺性散文或文言文,需教师创设情景,把学生引入文本中。如声情并茂的范读,利用音乐或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兴趣,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学习《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一篇文章,我放了一段舒缓优美的音乐,让几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范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感受,让学生感受到一点“美”,体会到盲孩子的“快乐”后,再让他们探究:盲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快乐?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盲孩子的快乐呢?这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积极地讨论,通过形象思维,将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感受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运用联想和想象真切地体验到盲孩子快乐的情感。

三、提问要把握好时机,注重生成性资源,促成多元交往

“提问”,是一种教学策略。什么时候提问,要依学生,依教学情境而言,要恰到好处。如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情节的构思非常精彩,但学生一下子是无法体会到的,我引导大家注意,男主人公的活动写得很少,你能推测出他是如何买发梳的吗?为什么不详写?学生互相一交流,很自然地得出吉姆与德拉一样为了爱人甘愿舍弃自己最珍贵的物品,他们本质相同,写其一即可推知其二,进而我让同学们讨论:文章这样阴差阳错的结局有什么好处?经过前面的铺垫,同学们很快得出了答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突出了真爱。

教学从来都是师生互相交流的多边活动,提问首先应面向全体学生。提问后,要促成绝大多数学生参与到思考、分析、讨论中来。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听取回答,以求实的态度肯定学生回答中的每一闪光点,不能拘泥于己见,用现成的答案去匡正学生。

编辑:刘於诚endprint

猜你喜欢

激活思维提问艺术语文教学
浅谈教育创新在数学课堂的实施
让有效提问开启学生思维之门
初中英语课堂提问艺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