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六法”
2014-09-11兰小朝
兰小朝
〔关键词〕 语文教学;兴趣;导语;电教;情感;情境;
想象;表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5—0096—01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实践。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是密切相关的,有兴趣则效果好,无兴趣则效果一般。可见,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一、导语入境,培养兴趣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导语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一上课就充满兴趣,它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设计新颖、有趣的开头对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如,笔者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首先问学生:“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鱼在纸上游吗?”学生露出惊异的神态肯定地回答道:“没有。”笔者用这样的对话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要学习课文。
二、电教手段,培养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能够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使感知过程变得活灵活现。电教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能够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如,笔者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通过视频播放北方学生根本没有见过的大海,使学生由衷地对西沙群岛的物产丰富发出赞叹,唤醒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电教媒体容易使人沉醉于色彩斑斓和赏心悦目的画面中,绝不能以娱乐而告终。
三、挖掘情感,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只有当教师与学生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和学习中,才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才能使语文课变得生动、轻松,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才能切实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只有让情感教学充满语文课堂,语文教学才能更加和谐、融洽。如,教师在教学《静夜思》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旅店夜宿,月光泻到床前,感受秋月的清冷,产生以“霜”比月光和明月照耀家乡的情感体验。这时,月光已经不是纯粹的客观存在,而是渗透了情感的物象。
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促使学生主动而迅速地理解课文。如,教学《美丽的大公鸡》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熟悉角色、感知角色、进入课文的世界,然后让学生仔细领会课文中角色的语言、行为、心理活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创设文中的情境。当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时,他们会表演得栩栩如生,会对课文产生强烈的兴趣。通过表演,他们能真正领悟到“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还得看能不能帮助人们做事”这样的内涵所在。这样,学生不但认识到这篇课文揭示的关于美的真正内涵,而且还开发了学生的表演才能。
五、发挥想象,激发兴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没有了翅膀,语文教学亦是如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对作品丰富的想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让学生想象小女孩见到奶奶时的情景,最后让学生读出兴奋、喜悦的感情。教师结合课文,提出一些能够唤起学生丰富想象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适度表扬,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表扬、多鼓励学生,要善于捕捉到学生在实践中自我创造的学习方法和独特的个性,因为这些表扬能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努力创造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掌握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不仅在学校学习时有用,而且对学生终身学习仍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编辑: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