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策略初探
2014-09-11何泰
何泰
〔关键词〕 作文教学;兴趣;日常积累;评价手段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5—0055—0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指导要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有感而发、言之有物的好文风。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 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一个道理,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动力。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写作的欲望,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乐于去写文章,去记录自己的心情。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写出的文章抒发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心。要做到这些,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 从形式上激发写作兴趣。学生之所以会惧怕写作,每每布置作文,学生之所以会无内容可写,看着题材,文章的要求和题目,觉得无话可说,或者无从说起,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学生生活的范围狭窄,“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严重地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在对生活素材的选取上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以致拼凑出没有血肉的文章;二是对身边的人、物、事情熟视无睹,不会留心观察和有所感悟。鉴于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事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是写作的窗口。引导学生以健康广泛的兴趣积极乐观地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多方面地接触社会,了解生活的多元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培养和锻炼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多留意身边的事情,采取各种办法,让学生有意识地从五彩缤纷的生活中获取丰富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的觉悟,使那些美好的景物、事情和任务情感化,并作为具体生动的素材。
2. 从情境上激发兴趣。“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引起情感的共鸣,自然而然的会产生创作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优美的故事、奇特的素材、借鉴课本的佳作来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和兴趣。
二、善于日常积累
兴趣只是写作成功的一半。有了写作兴趣,缺乏写作材料,作文也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材料,掌握较好的语言表达技能,学生积累的这些材料和技能只有储存在大脑中,才能成为他们的“营养食粮”。
1. 积累材料。首先,对于教材中优秀的篇章、精彩的片段、优美的语句,教师应要求学生熟读和背诵;对于难以背诵的,可摘录到自己的笔记中,并且写一些感想或评语。其次,让学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从中捕捉和积累作文材料,引导学生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积累更多更丰富的素材;鼓励学生勤动笔,及时记录,及时写观察日记,并将其整理、归类、收入自己的笔记中,从而进行感悟。
2. 积累技能。一是积累表达的方式。二是积累谋篇布局的技能,学会合理运用过渡、呼应、按顺序表达等,使文章衔接自然、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三、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可以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在课文教学中合理渗透作文教学,将作文训练和语文教材联系起来。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教学,来借鉴文章的语言、描写方法、修辞、象征手法等,使学生能够掌握并且在写作中巧妙运用这些技巧。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有了模仿的客观原型,才会张开想象的翅膀。作文教学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点,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丰富评价手段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不容忽视。批改作文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是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追求人性化的评价,因为个体都会或多或少的有差异。
首先,批语要明确并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教师在写批语时,要明确标出文章具体好在哪里,为什么好,或者为什么不好,一一写清楚。批语不能概念化,不能太笼统。
其次,不可忽视分数的激励作用。对不同的学生,包括后进生都要热情地肯定他们细微的优点,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使他们有机会尝到写作的甜头,对写作产生些许的好感,久而久之,这种激励式的行为,会使学生树立自信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更乐于写作。
再次,找出通病,委婉地评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错误。学生写作中有失误是很正常的现象,教师在讲评时应该解决好这个问题。批评学生缺点的同时,要考虑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在和谐的气氛中改正过错,克服缺点,从而不断地进步。
编辑:刘於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