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境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4-09-11魏爱霞
魏爱霞
〔关键词〕 语文教学;情境法;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5—0046—01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法,是通过一定事件的形象描述或一定环境的设置、模拟, 激发学生的语文情感或思维, 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逼真感, 以达到语文教育的目的。情境法教学,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不仅获得大量生动、形象的具体表象, 而且受到特定气氛的感染,使情感和认识统一起来,充分利用认知中的情感因素,收到单纯感知所得不到的结果。下面笔者就情境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运用,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便和同行共同探讨。
一、情境法在小学语文课堂的运用原则
1. 具有新颖性。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因此,教学所创设的情境一定要让小学生感到新奇生动,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产生兴趣, 激发其观察、描绘的热情。
2. 具有启发性。小学生认知的发展,是其在活动中主客体相互作用,经过同化和顺应新的刺激,使其的认知水平由低级的平衡向更高级的平衡发展。因此,情境设置不宜过于直接和俗化,但也不能过于隐晦,应以能启发学生为标准。过于庸俗的情境设置,学生会感到乏味,无法激发兴趣,过于隐晦的情境设置,学生会感到茫然,影响其探究的信心。小学生往往是通过操作、观看、触摸、倾听等方式感知客观事物, 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的外部特征,发现事物的变化和关系,从而获取感性经验。因此,教学情境的设置要有利于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运用各种感官和肌肉,直接接触周围事物, 在教师设计的有准备的情境中去认识事物和现象。
3. 重视引导技巧。引导方法是决定情境教学成败的主要因素。情境教学的成败与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当学生对某一问题出现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时,教师要积极引导,肯定其观点中正确的部分,积极鼓励,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还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师的适时介入,不仅有利于学生活动的展开,而且对学生开展活动起到引导作用,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情境法在小学语文课堂的运用方法
1. 激发兴趣,实物展示法。心理学研究证明:“最大最持久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学科内容的内在兴趣”,只有这种“内在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实物展示法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形象直观的实物展示,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易于学生观察,从而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口语交际训练中。有时,千言万语不如一览实物,实物是最直观的,也是最有效的教学工具之一,它可以使任何繁琐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明了。把实物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上,不仅可以使内容变得通俗易懂,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印象。
2. 巧用图画,再现情境法。都说图画是鼓励学生说话的“兴奋剂”,实际上图画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易于小学生接受的重要手段。课文用语言描写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一下子就会变得具体,看得见、摸得着。因此,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低年级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特点。如,《要下雨了》一课的教学,运用剪贴画创设了连续的一组情境,结合教学过程,创设了小白兔来到草地上、池塘边、路边,分别与小燕子、小鱼、小蚂蚁对话的情境。情境一个连着一个,角色随着情境一个接着一个出现,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下雨前的各种自然现象,可以说是简明、生动、有效。
3. 师生共演,师生互动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表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 学生会对有趣的情节、人物有很大的兴趣,但是教师的参与更会成为学生不断思考的动力。在师生共演中,师生共同进入情境,实现交际能力的训练。值得注意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决不是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式互动,也不能只停留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范围内。教师应该转换角色,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到交际中去,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与学生融为一体,把自己作为交际活动的组织者,让学生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人。因此,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牢固树立师生平等的意识,在言行、情感上与学生平等相处,让学生学会以自然的表情、自信的心态与人交流,逐步养成平等交流的习惯。 编辑: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