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操培养
2014-09-11郝瑞芳
摘要: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对陶冶人的情操有特别的功能。只有将美育融合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生动的艺术形象,引人深思的意境。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按照美学教育规律,引导学生发现美并挖掘美,尽可能地再现作品所创造出的审美意境,指导学生到文学作品中去感受美、创造美,不断提高审美能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字: 美育审美能力全面发展
前言:法国艺术师罗丹曾提到,我们的世界真正缺少是发现美的眼睛,而不是缺少美。语言是美的集合。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培养高尚的人格。但是,现在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语文教师把美育当成学生素质发展的附属品。提起审美情感的培养,绝大部分教师觉得无成功经验可循,自己去摸索又担心会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由此走进了一个可怕的误区,甚至以学生能默写多少句名言警句或作文是否中规中矩来衡量学生的语文水平。关于如何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 通过朗诵感知语言之美
朗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朗诵帮助学生去体会语文之美。朗诵将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形象,引人入胜。以宗璞先生的《紫藤萝瀑布》为例,作者通过花的色彩,花的香气以及对于花的想象这些内容,将文章进一步升华,写到对生命的感悟。文章最后有提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读者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精神状态的好转,且这种精神状态也激励读者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面对生活。教师对学生在停顿、重音、语速、语调上着重指导,引导学生感受紫藤萝之美,感受作者情绪变化,同时去思考生命的意义。通过这种方式的培养,学生更容易去发现现实感悟生活中的美,审美教育就达到其目的。
中国的文学作品描写的形象是美的,人物之美,景物之美,甚至想象之美都可以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找到。引导学生发现这种美,领悟这种美,并创造美,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仅仅传授做题方法,应付考试,语文教学就无法达到其教育的真正目的。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高尚的情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
二、 通过写字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有人说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那是因为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给诗人带来了诗的灵性。汉字并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美的记载与传承。这些生动的方块字组成了有色彩,有声音的词,总能诱发诗人的诗情。西方现在有少数诗人在追求“玩文字”,但他们怎么能从26个字母的组合中去找到“玩文字”的魅力呢!中国的汉字有几万个不同的字形,这些字形通过几十万、几百万种奇妙的组合,足以让我们感受到语言之美,甚至能在语义以外,寻求那种文字对人类思维和感官的想象力!因此说摹写中国书法家的文字可以帮助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很有道理的。
汉字的结构和外形是非常有美感的,古代汉字有些形象逼真,字体结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实物。自古以来,中国的书法界大师倍出。行书,草书及隶书这些古人创造出的美丽的字体可以帮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写字课上引导学生练字,帮助学生体会汉字之美,能培养学生形成安静专注,遇事不惊的好品性。
三、 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引导学生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借以表达强烈感情的载体。教学中,教师应用这种感情感动激发学生,这样学生不仅仅能够感受到语文之美,同时也会产生创造美的热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感悟能力,在生活中创造美。比如,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春节时观察对联,感受中国语言之美,书法之美,并鼓励学生去摹写更生动的对联。
四、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不可忽视
虽然我们提倡语文审美的教学,但这是以语文基本知识的教学为基础的。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就成为一句空话。教师万不可忽视基本生字,基本短语,基本句法的教学,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有可能真正进行审美。否则,审美教学就只能像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结语
初中生的审美情感具有较鲜明的年龄特征,是对于语文审美的很重要启蒙阶段。审美时他们有更强烈的主观色彩,可以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感受作者的独特之美。因此,初中阶段是启迪学生欣赏语文之美的关键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努力发掘潜在与文章中诚挚深厚的美。杜甫忧国忧民的古诗,李白寄情山水的诗文,朱自清惟妙惟肖的散文,鲁迅生动有趣的故事记录等这些都是美的,作者用语言之美把生活的点点滴滴呈现给读者。如何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能够感受语文之美,发现生活之美,并创造美的学生才是正真的高素质语文人才。
参考文献 :
[1]贾聪峰.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
[2]姚登奎.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对策[J].考试周刊, 2011,18.
作者简介:
郝瑞芳,女,(1979.7-),籍贯:河南林州,单位:河南省林州市采桑镇一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