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隐喻的角度赏析《春江花月夜》及许渊冲对其的翻译

2014-09-11张宁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0期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翻译隐喻

摘要: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人类思维的方式。在文学作品中诗歌作为人们表达情感的主要形式,包含了大量有关隐喻的句子,这些句子承载了人们思维当中的美好情感。本文将从隐喻的角度,赏析《春江花月夜》及许渊冲对其的翻译,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春江花月夜》,对隐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领悟出隐喻与诗歌及其翻译相结合的微妙之处。

关键词:隐喻;翻译;诗歌;月亮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233-02

一、引言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产生的根源。在人的认知范围中,人们借助于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隐喻无所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其实,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Lakoff & Johnson,1980)人们通过诗歌,表情达意,创作出了大量的美好诗篇,并从认知的角度去研究诗歌隐喻,多看重英汉诗歌中隐喻使用的对比,较少关注诗歌中隐喻的表现及其对应的翻译。本文将从隐喻的角度,赏析《春江花月夜》及许渊冲对其的翻译,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春江花月夜》,对隐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领悟出隐喻与诗歌及其翻译相结合的微妙之处。

二、隐喻和诗歌的关系

隐喻是人类将其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和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束定芳,2000)。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诗歌与隐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诗歌语言在词汇、语法、语音、字音、语义、方言、语域和历史时代等方面与正常语言相偏离,因此,相对于日常言语的使用规则来说,隐喻是一种正常语言的偏离。诗歌中充满了隐喻,因而诗歌被称成为“隐喻式语言”。(束定芳,2000)

三、《春江花月夜》原文使用的隐喻及其英译方法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隐喻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普通语言大约70%的表达方式都源自于隐喻概念(赵艳芳,1995:67)。在原文中,诗人使用了大量的隐喻,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的情景兼容之物,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贯穿全文。原文中涉及的隐喻有关于月亮自身的,也有关于月光的,当然,文中还有关于其他方面的隐喻,接下来将对其一一分析。

(一)原文中出现的有关月亮的隐喻

例1?摇原文: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译文:We do not know tonight for whom she sheds her ray,But hear the river say to its water adieu.

分析: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了。原文中的“待”字,本义为人“等待”,但在此处用来描写月亮,显然使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在译文中,并没有将“待”翻译为“wait for”,但“ray”一词与“say”正好保持押韵,不仅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也使译文更具有韵律美。从翻译的美学角度看,译者必须重视译作读者的审美需求与反映。读者的心理倾向是想看到一种内容信息与美感信息均能与原文功能对等的译文。(毛荣贵,2005)

(二)原文中出现的有关月光的隐喻

例2?摇原文: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译文:She rolls the curtain up and light comes in her bower,She washes but cant wash away the moonbeams there.

分析: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卷”本义是指把东西弯转裹成圆筒形,一般指有形的东西,如“把竹帘子卷起来”,而在此处显然月光是无形的,但诗人却把她当作有形的来看,渗透着隐喻的修辞手法,在翻译时,将原文省略的思妇翻译为“she”,将“卷”直译为“roll”,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拂”本义是指轻轻擦去有形东西,而在此处,月光显然是无形的,因此也是隐喻。

(三)原文中出现的其他方面的隐喻

例3?摇原文: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译文:The river winds around the fragrant islet where,The blooming flowers in her light all look like snow.

分析: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耀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绕”是指“缠绕”或“围着转动”的意思,主语一般是有生命的物体,而在此处将“绕”用在江水上,显然赋予江水生命气息,因此此处用了隐喻这一修辞手法,使原文更生动,在翻译时将其翻译为“wind around”,既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又将原文的生动画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原文没有使用隐喻而在英文翻译中使用的隐喻

例4?摇原文: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译文:Who by the riverside first saw the moon arise?

When did the moon first see a man by riverside?

分析: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原文并没有出现隐喻,但在译文中,“When did the moon first see a man by riverside?”赋予月亮生命,将原文中的“照”翻译为“see”,不仅增强了原文所要表达的月亮的生动,也使译文上下两句保持形式一致,增加了几分美感。

五、结语

本文简要介绍了隐喻与诗歌的关系,并且从隐喻的角度分析了《春江花月夜》及其许渊冲对其的翻译,希望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春江花月夜》,对隐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领悟出隐喻与诗歌及其翻译相结合的微妙之处。在完成诗歌理解和翻译的同时,能够考虑到原文中使用的隐喻等其他修辞手段,取得更好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Lakoff,G.& Johnson,M.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毛荣贵著.翻译美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团[M].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作者简介:张宁(1989-),女,山东临沂市人,在读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春江花月夜翻译隐喻
《活的隐喻》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春江花月夜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