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例子痫临床诊治分析
2014-09-11袁秀红
袁秀红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生殖中心,陕西 延安716000)
子痫是妊娠期特有的严重并发症,是产科常见的急危症之一,常累及心脑肝肾等重要器官,是引起母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积极预防可降低其发生率,治疗得当、抢救及时可明显降低母婴死亡率和致残率。2008-01~2012-12我院共收治子痫病人43例,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01~2012-12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共住院分娩11130例,其中子痫43例,发生率3.9‰,产前子痫37例(86.1%),产时子痫4例(9.3%),产后子痫2例(4.6%),发病孕周28~40+5周,均为单胎,41例产前、产时子痫中38例行剖宫产术,产时子痫中有3例产钳助娩,产后子痫2例中有1例系阴道分娩后12 h,1例为剖宫产术后8 h。39例子痫发生在入院前,4例发生在入院后。43例子痫患者发病年龄为20~37岁,初产妇27例(62.8%),经产妇16例(37.2%),有1例未婚。农村人口32例(74.4%),城市居民或干部11例(25.6%),无系统产检37例,进行正规产检6例,35例患者抽搐前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前驱症状,占81.4%,子痫发作后有39例血压升高,多在160-180/90-120 mmHg,最高达200/130 mmHg,4例血压正常,5例无明显水肿,其余均有不同程度水肿。产前尿蛋白(0-++++),其中(++)以上者35例(81.4%),无尿蛋白4例,产后7天尿蛋白转阴性32例。抽搐1次者20例,抽搐>1次者23例,最多达5次,子痫抽搐后有18例意识清楚,其余均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43 例子痫早产23 例(53.5%),围生儿死亡率18.6%(8/43),43例子痫在征得家属同意后行头颅CT检查,20例正常,11例脑水肿,10例有顶枕叶、颞叶、额顶叶等部位低密度影,诊断为脑缺血性梗塞,2例脑出血,其中1例孕妇因蛛网膜下腔出血于剖宫产术后5小时死亡。
1.2 诊断标准
子痫的诊断依据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7版,新生儿窒息的诊断和分度以出生1 min Apgar评分为依据,8~10分为正常新生儿,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
1.3 治疗方法
原则为控制抽搐、纠正缺氧和酸中毒、控制血压、抽搐控制后及时终止妊娠。具体方法:①25%硫酸镁16 ml(4 g)+10%葡萄糖20 ml,缓慢静注(不少于5 min),或25%硫酸镁16 ml(4 g)+10%葡萄糖100 ml,静脉点滴,继以硫酸镁1~2 g/h静脉点滴,同时监测膝反射、呼吸、尿量等,备钙剂;②抽搐停止后给予安定10 mg缓慢静注,若为产后子痫,即以安定40 mg+10%葡萄糖500 ml维持24 h,滴速根据孕妇认知水平进行调整,以能达到既可以控制抽搐,又能意识存在并能唤醒为宜;③安定治疗无效,病人仍烦躁不安,为控制再次抽搐,可用冬眠合剂Ⅰ号镇静治疗;④20%甘露醇125 ml快速静脉滴注降低颅内压,地塞米松10 mg入壶减轻脑水肿及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⑤全身水肿、肺水肿可用呋塞米利尿;⑥监测血压,当收缩压≥160 mmHg时给予降压药酚妥拉明静滴,使血压控制在130~140/90~95 mmHg。子痫控制后立即终止妊娠。本资料41例患者均在抽搐控制后6 h内终止妊娠。终止妊娠后硫酸镁继续应用24 h。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子痫治疗结果及母体并发症发生情况
43例患者经镇静解痉降颅压、降压等综合治疗,除1例脑出血死亡,其余42例均痊愈。43例患者中合并低蛋白血症15例,其中有5例合并大量胸腹水。43例中发生并发症32例,占74.4%,其中脑出血、脑梗塞共12例,视网膜病变(水肿或剥离)8例,肝功能受损5例,肾功能受损5例,胎盘早剥3例,HELLP综合症2例,心肌受损2例。
2.2 子痫抽搐控制后距离终止妊娠的时间对围生儿结局的影响
41例产前、产时子痫产妇均于抽搐控制后6 h内终止妊娠,将抽搐控制后2 h内终止妊娠和2~6 h内终止妊娠的围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及围生儿死亡率进行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提示我们应积极控制抽搐,抽搐控制后6 h内终止妊娠。见表1。
2.3 子痫抽搐次数对围生儿的影响
本资料显示子痫患者抽搐次数与胎儿窘迫、及围生儿结局无关(P>0.05)。见表2。
2.4 子痫终止妊娠的孕周与围生儿结局的关系
41例患者中,孕34周前终止妊娠的新生儿重度窒息、围生儿死亡率显著高于孕34周以后终止妊娠者(P<0.05)。见表3。
表1 41例产前、产时子痫患者抽搐控制后终止妊娠时间与围生儿关系
表2 41例产妇抽搐次数对围生儿的影响
表3 41例产妇终止妊娠孕周与围生儿关系
2.5 治疗结果及随访
43例患者中,32例患者出院时血压及各项化验检查均正常,10例患者水肿消退,但血压仍高,尿蛋白阳性,1例死亡。产后42 d随访,36例患者血压正常,尿蛋白转阴,3例尿蛋白持续阳性,转肾内科门诊治疗,3例失访。
3 讨论
子痫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所致母婴死亡的最主要的原因[1],全世界每年因子痫而死亡的妇女约5万人,在我国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本文中子痫发生率为3.9‰,高于曹泽毅[2]报告国内发生率为2‰,远远高于Sibai[3]报道西方国家子痫发生率0.29‰ ~0.5‰,可能系我院为本地区危重症孕产妇诊疗中心有关系。预防子痫发生,应从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和控制其发展做起。一旦发生子痫,应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和抢救,减少母儿并发症和死亡率。
3.1 子痫对母体的影响及预防
子痫前期重度子痫可引起母体全身多个脏器损害,本资料显示,子痫母体并发症发生率为74.4%,其中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最高,其次是视网膜病变及肝肾功能受损,可能是由于子痫发作导致血压快速急剧升高,进一步加重了对母体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的损伤。本组资料还发现43例患者中37例未进行系统产前检查,81.4%患者抽搐前有明显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但因本地区部分孕妇尤其是偏远农村人口,不重视围生期保健,不能及时发现高血压等异常情况,且对子痫的前驱症状重视不够,导致子痫发作后才就诊,及时发现和治疗上述前驱症状,可减少或避免子痫的发生[4],定期产前检查可及时发现绝大部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时处理,可预防或减少子痫的发生。所以应定期监测血压,进行风险评估及预测,加强宣教,及时补充钙剂及微量元素,对血压处于临界水平,应严密检测,定期复查尿蛋白,及时发现隐匿病变,防止疾病进展。
3.2 子痫对围生儿的影响
由于妊娠期高血压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小动脉痉挛,容易发生胎儿宫内生长受限、胎儿窘迫。子痫抽搐更加重了胎儿缺血缺氧,使新生儿窒息及围生儿死亡率明显增加。文献报道子痫围生儿死亡率为5.6%,早产发生率是50%[5],围生儿死亡率主要与早产、胎盘早剥和严重的胎儿生长受限有关,本资料早产发生率53.5%(23/43),围生儿死亡率18.6%(8/43),后者明显高于文献报道,可能与我院高危儿救治水平有关。小于34孕周终止妊娠的患者,新生儿重度窒息、围生儿死亡率显著增加(P<0.01)。证明了早产是子痫围生儿死亡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与杨孜等[6]报道子痫前期及子痫的患者,孕周是影响围生结局的主要因素观点一致。
3.3 子痫治疗及终止妊娠时机
子痫治疗,首选硫酸镁解痉、控制抽搐,辅以镇静、降颅压、降压治疗。硫酸镁使用应持续至产后24 h或最后一次子痫抽搐发作后24 h[7]。有关子痫控制后终止妊娠时机,既往认为应在抽搐控制后6~12 h,现在主张抽搐控制后2 h尽快终止妊娠。梁阿娟[8]报道抽搐控制后>12 h终止妊娠围生儿死亡率增加。本资料41例产妇均于抽搐控制后6 h内终止妊娠,且抽搐控制后2 h内与6 h内终止妊娠新生儿窒息及围生儿死亡率无显著差异,由于目前手术及麻醉技术提高,我们认为应根据母儿情况而定,如果母亲出现胎盘早剥、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应立即终止妊娠,不必等待子痫完全控制。总之在抽搐控制后尽早终止妊娠,可明显降低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
总之,由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子痫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给子痫防治带来一定困难,林雅真等[9]认为对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进行产前风险评估,对临床治疗及选择合适分娩时机有积极意义。总之我们应该加强产前宣教及产前检查,对高危孕妇加强管理,及早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积极正确处理,才能减少子痫的发生,保证母儿安全。
[1]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4-82.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上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98-406.
[3]Sibai MB.Diagnosis,prevention,and managementofeclampsia[J].Obstet Gynecol,2005,105(2):402-410.
[4]陈镘如,游泳,林卫.子痫30例临床分析[J].华西医学,2005,20(3):529-530.
[5]庄依亮,李笑天.病理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73-199.
[6]杨孜,王伽略,黄萍,等.重度子痫前期临床发病类型及特点与围产结局的关系[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41(5):306.
[7]杨孜,王伽略.子痫的临床处理与抢救[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1,27(2):89-92.
[8]梁阿娟,林建华,凌婉文.子痫24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23(7):422-424.
[9]林雅真,胡继芬.重度子痫前期产前风险评估及临床意义[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1,27(11):856-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