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26例临床分析
2014-09-11方芳
方芳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4.23.28
摘 要 目的:探究产后出血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以及治疗方法。方法:2010-2013年收治产后出血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26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归纳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临床应用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抢救成功,围产儿中出现8例死胎。结论:对产后出血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是抢救成功概率提高的重要保障,如有必要则果断将子宫切除并及时补充凝血因子,肝素的使用要遵循小心谨慎的原则,最大程度提高患者抢救成功概率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 产后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临床观察
Clinical analysis of 26 cases with postpartum hemorrhage complicated with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Fang Fang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Shangqiu City,Henan 476100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diagnostic criteria and therapeutic method of patients with postpartum hemorrhage complicated with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Methods:26 cases with postpartum hemorrhage complicated with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were selected from 2010 to 2013.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clinical data and summarized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therapeutic schedul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s.Results:All cases were successfully rescued,and 8 dead fetus were in the perinatal infants.Conclusion: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re important safeguards to improve the rescue successful probability of patients with postpartum hemorrhage complicated with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If necessary,patients should be hysterectomized decidedly and supplemented clotting factors in time.The use of heparin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caution to improve the rescue success probability and living quality of patients at the most extent.
Key words Postpartum hemorrhag;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Clinical
产后出血作为当前产科临床上较为常见且危害性极高的并发症,对产妇和围产儿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是当前导致孕妇死亡的主要疾病因素。产后出血病情发展迅速,需要及时采取对症措施进行抢救,如果纠正不及时极易发展成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会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出现死亡事件。为深入了解产后出血并发DIC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对本院近年来收治此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2013年收治产后出血并发DIC患者26例,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30.6±3.6)岁;产妇孕周24~41周,平均(36.7±4.6)周;出血量1 000~8 000 mL,平均(3 672.2±2 238.9)mL;患者分娩方式:15例剖宫产,11例阴道分娩;14例初产妇,12例经产妇;10例发生于院外,16例发生于院内。
诱因分析:本次纳入研究患者均存在引发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其发病诱因具体如下:胎盘早剥11例,其中有7例合并有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9例宫缩乏力;4例胎盘粘连;2例前置胎盘。
临床症状:所有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均为产后大出血和出血不凝。有7例患者在产前已经出现阴道出血症状,7例患者在剖宫产手术过程中发生出血不凝症状,17例患者出现肉眼可见的血尿,9例患者皮下发现瘀斑,11例患者伤口以及针眼位置发现渗血。所有患者大出血后均出现严重贫血,出现一定程度的休克症状,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均在不同程度出现功能障碍症状。
诊断标准:以我国第七届血栓与止血会议(2000年)中相关诊断标准为依据,具体如下:①血小板指数<100×109/L,或者出现进行性下降趋势;②血浆纤维蛋白原指数<1.5 g/L,或者出现进行性下降趋势;③患者接受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时间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或者其血浆当中纤维蛋白裂解产物经检测后结果显示为阳性;④凝血酶原时间延长>3秒,或者表现出动态变化;⑤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时间>10秒;⑥纤溶酶原出现明显下降。如产后出血患者表现出上述任意3种症状,则可判定为DIC。
结 果
所有患者均立即采取输全血抢救措施,再使用新鲜的冷冻血浆或者血浆作为辅助,并无使用肝素治疗。有16例进行子宫切除手术,10例子宫保留。所有患者均顺利抢救成功,术后有7例出现急性肾衰并发症,对其进行腹膜透析治疗后症状消失。
围产儿结局:出现8例死胎,均因胎盘早剥而导致。
讨 论
彭晓鹰等学者认为[1],产后出血并发DIC患者的早期诊断是否及时准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患者治愈率的高低。女性在妊娠期时血液保持在生理性的高凝状态之下,到了妊娠晚期时这种表现更为明显,孕妇的凝血因子、纤维蛋白等都明显增加,但纤溶系统的功能则明显衰退很多。因此,产妇如果产后发生大出血则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将消耗掉大量的凝血因子进而诱发出现DIC。对于存在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妊娠期高血压病以及宫缩乏力等可能诱发出现产后出血并发DIC高危因素的产妇,在发生大出血后应该立即进行实验室检验,对其是否伴发DIC做出诊断。对于上述存在高危因素的产妇在产前和产时都应该有充足的准备,一旦发现相关症状出现则采取抢救措施。
辛峰等临床实践研究指出[2],产妇出血一旦>500 mL则需要立即建立静脉通道,最少2条,以便进行输液输血处理,除了怀疑产后出血胎盘因素、宫缩乏力以及软产道裂伤等问题之外,还应该尽快进行凝血全套检测,在检测结果没出来之前就应该采取DIC相关抢救措施,防止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合理果断地将子宫切除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一个重要措施,如能够发现原发病因并迅速控制DIC的患者,其临床治疗成功率较高,产后如果发现患者阴道流血不止则应该在适当的时间将子宫切除。
处理产后出血并发DIC时还应该重视凝血因子的补充。刘世英认为[3],产科的DIC症状大部分是因为急性失血所引发,这种疾病在高凝期时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快速进入消耗性的低凝期阶段,所以在一旦发现血液不凝时便应该进行凝血因子的补充。凝血因子首选新鲜全血,其临床应用效果最为突出,同时辅助新鲜的血浆或者冷冻血浆,输血的速度不得低于失血的速度,通过补充凝血因子来对患者血液中各种凝血因子浓度进行调节,并引导其逐渐恢复正常,进而收到改善凝血功能的效果。在DIC抢救过程中迅速提高血液中纤维蛋白浓度的方法以补充纤维蛋白原效果最为突出,将其转化为纤维蛋白凝块并吸附凝血酶,缩短凝血机能恢复所需时间进而收到补血的效果。如果条件允许的还可以补充血小板悬液、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剂等,凝血因子的合理应用能够提高患者凝血功能,加快止血。
产妇血液在围产期间处于高凝状态属于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自然功能,这是为了避免发生大出血,但该状态下患者容易出现病理性血管内凝血。在抢救过程中肝素要谨慎使用,虽然肝素会抑制凝血因子的消耗进而阻止形成微血栓,进而达到阻断DIC发展的作用,但由于诱发出现DIC原因的不同导致肝素在使用时需要小心谨慎,综合考虑到各种因素。产后出血并发DIC患者大多数已经进入到消耗性低凝期阶段,且分娩之后会出现较大的胎盘剥离面,因此肝素使用时要慎重。
综上所述,对产后出血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是抢救成功概率提高的重要保障,需防范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情况。如有必要则果断将子宫切除并及时补充凝血因子,肝素的使用要遵循小心谨慎的原则,最大程度提高患者抢救成功概率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彭晓鹰,胡峥,侍庆.16例产后出血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J].中国临床医学,2012,18(2):125-126.
[2] 辛峰,武传中,鲍金惠.产后出血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29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2013,5(11):114-115.
[3] 刘世英.产后出血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0例分析[J].西部医学,2013,11(10):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