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地意愿选择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2014-09-11张忠明
张忠明
摘要:本文以杭州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Multinomial Logistic(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大学生择业地意愿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希望到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择业。生源地域、生源类型、工作离家乡距离、工资收入以及行业发展前景成为影响大学生择业地意愿选择的主要因素。目前,大学生在择业地的选择上仍然缺乏全面的、理性的思考,高校应加强对其择业观的教育,引导他们做好自身职业规划。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地;意愿;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6?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001-02
一、引言
高校的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这在大大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1]。而高校毕业生择业地意愿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就业的难易程度。为了掌握当前大学生择业地意愿选择情况,课题组对部分杭州高校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予以了实地调查,并对其择业地意愿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研究结果对引导大学生就业具有直接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大学生择业地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
1.数据来源。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问卷879份,回收率为97.67%,其中有效问卷为858份,有效率为95.33%。本次问卷发放主要针对在杭高校。
2.大学生择业地意愿选择情况。课题组将大学生择业地意愿分为六项,分别为中西部农村、中西部城镇、中西部城市、东南沿海农村、东南沿海城镇、东南沿海城市,每项选择比例分别为3.50%、8.74%、10.14%、5.94%、11.89%、59.79%。由此看出希望在中西部地区择业的大学生仅占22.38%,而在东南沿海地区择业的大学生所占比例达77.62%,尤其是东南沿海城市比例接近60%,这一情况与现实基本相符。相对于中西部地区,大学生选择在东南沿海地区择业的意愿更强,且两者差距较大。从农村、城镇及城市这三个层次来看,所占比例分别为9.44%、20.63%及69.93%,三者差距非常明显。
3.影响大学生择业地意愿选择的因素分析。(1)模型的确立与变量的选取。Logistic模型适用于分析因变量为非连续变量的回归分析,本文研究的对象大学生择业地意愿为六项非连续性变量,因此选用Multinomial Logistic(多元逻辑)模型分析影响因素比较适合。根据以往众多学者研究2-4]和课题组实地调研情况,文中初步选取了10个对大学生择业地点意愿选择具有影响的关键因素予以考查。这些因素分别为:性别、生源地域、生源类型、专业类型、工作离家乡距离、工资收入、单位福利、行业发展前景、城市户口、个人才干施展。(2)计量结果与因素分析。对数据的具体计量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最终影响因素计量结果可以看出,影响杭州大学生择业地意愿选择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生源地域差异对大学生择业地意愿选择存在显著影响。对期望在“中西部农村、城镇及城市”择业意愿影响非常显著。这表明,中西部生源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回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究其原因,主要是中西部生源毕业生在东南沿海地区择业时绝大多数得依靠自身力量,家人对其在东南沿海地区就业的帮助不是很多,就业压力相对较大。另外,相对东南沿海地区,他们更熟悉中西部的环境,因此,回自己的生源地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2)择业地点与家乡距离的远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择业地意愿。从表2可以看出,工作地点离家乡距离对“中西部农村和城镇”影响且非常显著。出现这一结果,表明选择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及中西部城镇地区择业的大学生,更倾向选择在离自己家乡近的地方择业,而对于选择“中西部城市”、“东南沿海农村及城镇”的这些大学生,距离家乡的远近程度对他们择业地意愿并没有显著的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选择这三个区域就业的学生比较重视择业地的经济环境和就业发展前景。(3)工资收入仅对“中西部城镇”影响且非常显著,而对其他意愿选择影响不大。这一结果说明,对选择在中西部城镇地区择业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对工资收入的重视程度较高,而对于选择东南沿海地区的大学生而言,收入固然重要,但他们更加重视的是个人的长远发展环境。对于中西部农村,期望月薪高的大学毕业生很少会选择这一区域。(4)大学生择业地意愿选择还取决于生源地类型的差异。从1中看出,生源地类型对“东南沿海农村”地区有影响且非常显著。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生源类型为城市和城镇的大学生相对农村的大学生更愿意在东南沿海农村地区就业。大学生之所以愿意选择在东南沿海农村而非中西部农村地区择业,则是因为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较好,有的甚至超过了中西部城镇地区,同时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农村差距相对较小,正朝着城市、农村一体化的前景发展。(5)当地的行业发展前景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择业地意愿。选择在“东南沿海农村”及“东南沿海城镇”择业的大学生对行业发展前景重视度非常高。究其原因在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且多以民营经济为主,很多数企业都是新兴企业,发展前景都比较好,这为大学生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就业机会。
四、结论
1.生源地域和生源类型的差异对大学生的择业地意愿选择起到了一定的决定性作用。
2.薪酬的期望对大学生择业地意愿虽然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正在逐渐降低。
3.“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观念依然影响着大学生择业地的意愿选择。
4.大学生在择业地选择上还缺乏一定的理性思考,绝大多数依然选择在东南沿海地区择业,而非真正适合自己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谢勇,赵亚普,赵琳琳.大学毕业生西部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统计教育,2009,(4):7-10.
[2]钱瑶,胡君辰,吴小云.影响上海大学生择业意愿的环境因素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8,6(3):59-63.
[3]南开大学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问题课题组.金融危机下应届本科生的就业意愿与毕业规划——基于天津市14所高校的问卷调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72-76.
[4]许振珊,汪雪莲.女大学生就业危机感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校医,2008,(4):375-378.
基金项目:中国计量学院2011年度教改项目(HEX2011027)。
摘要:本文以杭州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Multinomial Logistic(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大学生择业地意愿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希望到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择业。生源地域、生源类型、工作离家乡距离、工资收入以及行业发展前景成为影响大学生择业地意愿选择的主要因素。目前,大学生在择业地的选择上仍然缺乏全面的、理性的思考,高校应加强对其择业观的教育,引导他们做好自身职业规划。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地;意愿;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6?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001-02
一、引言
高校的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这在大大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1]。而高校毕业生择业地意愿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就业的难易程度。为了掌握当前大学生择业地意愿选择情况,课题组对部分杭州高校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予以了实地调查,并对其择业地意愿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研究结果对引导大学生就业具有直接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大学生择业地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
1.数据来源。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问卷879份,回收率为97.67%,其中有效问卷为858份,有效率为95.33%。本次问卷发放主要针对在杭高校。
2.大学生择业地意愿选择情况。课题组将大学生择业地意愿分为六项,分别为中西部农村、中西部城镇、中西部城市、东南沿海农村、东南沿海城镇、东南沿海城市,每项选择比例分别为3.50%、8.74%、10.14%、5.94%、11.89%、59.79%。由此看出希望在中西部地区择业的大学生仅占22.38%,而在东南沿海地区择业的大学生所占比例达77.62%,尤其是东南沿海城市比例接近60%,这一情况与现实基本相符。相对于中西部地区,大学生选择在东南沿海地区择业的意愿更强,且两者差距较大。从农村、城镇及城市这三个层次来看,所占比例分别为9.44%、20.63%及69.93%,三者差距非常明显。
3.影响大学生择业地意愿选择的因素分析。(1)模型的确立与变量的选取。Logistic模型适用于分析因变量为非连续变量的回归分析,本文研究的对象大学生择业地意愿为六项非连续性变量,因此选用Multinomial Logistic(多元逻辑)模型分析影响因素比较适合。根据以往众多学者研究2-4]和课题组实地调研情况,文中初步选取了10个对大学生择业地点意愿选择具有影响的关键因素予以考查。这些因素分别为:性别、生源地域、生源类型、专业类型、工作离家乡距离、工资收入、单位福利、行业发展前景、城市户口、个人才干施展。(2)计量结果与因素分析。对数据的具体计量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最终影响因素计量结果可以看出,影响杭州大学生择业地意愿选择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生源地域差异对大学生择业地意愿选择存在显著影响。对期望在“中西部农村、城镇及城市”择业意愿影响非常显著。这表明,中西部生源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回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究其原因,主要是中西部生源毕业生在东南沿海地区择业时绝大多数得依靠自身力量,家人对其在东南沿海地区就业的帮助不是很多,就业压力相对较大。另外,相对东南沿海地区,他们更熟悉中西部的环境,因此,回自己的生源地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2)择业地点与家乡距离的远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择业地意愿。从表2可以看出,工作地点离家乡距离对“中西部农村和城镇”影响且非常显著。出现这一结果,表明选择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及中西部城镇地区择业的大学生,更倾向选择在离自己家乡近的地方择业,而对于选择“中西部城市”、“东南沿海农村及城镇”的这些大学生,距离家乡的远近程度对他们择业地意愿并没有显著的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选择这三个区域就业的学生比较重视择业地的经济环境和就业发展前景。(3)工资收入仅对“中西部城镇”影响且非常显著,而对其他意愿选择影响不大。这一结果说明,对选择在中西部城镇地区择业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对工资收入的重视程度较高,而对于选择东南沿海地区的大学生而言,收入固然重要,但他们更加重视的是个人的长远发展环境。对于中西部农村,期望月薪高的大学毕业生很少会选择这一区域。(4)大学生择业地意愿选择还取决于生源地类型的差异。从1中看出,生源地类型对“东南沿海农村”地区有影响且非常显著。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生源类型为城市和城镇的大学生相对农村的大学生更愿意在东南沿海农村地区就业。大学生之所以愿意选择在东南沿海农村而非中西部农村地区择业,则是因为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较好,有的甚至超过了中西部城镇地区,同时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农村差距相对较小,正朝着城市、农村一体化的前景发展。(5)当地的行业发展前景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择业地意愿。选择在“东南沿海农村”及“东南沿海城镇”择业的大学生对行业发展前景重视度非常高。究其原因在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且多以民营经济为主,很多数企业都是新兴企业,发展前景都比较好,这为大学生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就业机会。
四、结论
1.生源地域和生源类型的差异对大学生的择业地意愿选择起到了一定的决定性作用。
2.薪酬的期望对大学生择业地意愿虽然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正在逐渐降低。
3.“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观念依然影响着大学生择业地的意愿选择。
4.大学生在择业地选择上还缺乏一定的理性思考,绝大多数依然选择在东南沿海地区择业,而非真正适合自己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谢勇,赵亚普,赵琳琳.大学毕业生西部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统计教育,2009,(4):7-10.
[2]钱瑶,胡君辰,吴小云.影响上海大学生择业意愿的环境因素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8,6(3):59-63.
[3]南开大学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问题课题组.金融危机下应届本科生的就业意愿与毕业规划——基于天津市14所高校的问卷调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72-76.
[4]许振珊,汪雪莲.女大学生就业危机感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校医,2008,(4):375-378.
基金项目:中国计量学院2011年度教改项目(HEX2011027)。
摘要:本文以杭州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Multinomial Logistic(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大学生择业地意愿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希望到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择业。生源地域、生源类型、工作离家乡距离、工资收入以及行业发展前景成为影响大学生择业地意愿选择的主要因素。目前,大学生在择业地的选择上仍然缺乏全面的、理性的思考,高校应加强对其择业观的教育,引导他们做好自身职业规划。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地;意愿;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6?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001-02
一、引言
高校的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这在大大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1]。而高校毕业生择业地意愿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就业的难易程度。为了掌握当前大学生择业地意愿选择情况,课题组对部分杭州高校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予以了实地调查,并对其择业地意愿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研究结果对引导大学生就业具有直接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大学生择业地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
1.数据来源。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问卷879份,回收率为97.67%,其中有效问卷为858份,有效率为95.33%。本次问卷发放主要针对在杭高校。
2.大学生择业地意愿选择情况。课题组将大学生择业地意愿分为六项,分别为中西部农村、中西部城镇、中西部城市、东南沿海农村、东南沿海城镇、东南沿海城市,每项选择比例分别为3.50%、8.74%、10.14%、5.94%、11.89%、59.79%。由此看出希望在中西部地区择业的大学生仅占22.38%,而在东南沿海地区择业的大学生所占比例达77.62%,尤其是东南沿海城市比例接近60%,这一情况与现实基本相符。相对于中西部地区,大学生选择在东南沿海地区择业的意愿更强,且两者差距较大。从农村、城镇及城市这三个层次来看,所占比例分别为9.44%、20.63%及69.93%,三者差距非常明显。
3.影响大学生择业地意愿选择的因素分析。(1)模型的确立与变量的选取。Logistic模型适用于分析因变量为非连续变量的回归分析,本文研究的对象大学生择业地意愿为六项非连续性变量,因此选用Multinomial Logistic(多元逻辑)模型分析影响因素比较适合。根据以往众多学者研究2-4]和课题组实地调研情况,文中初步选取了10个对大学生择业地点意愿选择具有影响的关键因素予以考查。这些因素分别为:性别、生源地域、生源类型、专业类型、工作离家乡距离、工资收入、单位福利、行业发展前景、城市户口、个人才干施展。(2)计量结果与因素分析。对数据的具体计量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最终影响因素计量结果可以看出,影响杭州大学生择业地意愿选择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生源地域差异对大学生择业地意愿选择存在显著影响。对期望在“中西部农村、城镇及城市”择业意愿影响非常显著。这表明,中西部生源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回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究其原因,主要是中西部生源毕业生在东南沿海地区择业时绝大多数得依靠自身力量,家人对其在东南沿海地区就业的帮助不是很多,就业压力相对较大。另外,相对东南沿海地区,他们更熟悉中西部的环境,因此,回自己的生源地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2)择业地点与家乡距离的远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择业地意愿。从表2可以看出,工作地点离家乡距离对“中西部农村和城镇”影响且非常显著。出现这一结果,表明选择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及中西部城镇地区择业的大学生,更倾向选择在离自己家乡近的地方择业,而对于选择“中西部城市”、“东南沿海农村及城镇”的这些大学生,距离家乡的远近程度对他们择业地意愿并没有显著的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选择这三个区域就业的学生比较重视择业地的经济环境和就业发展前景。(3)工资收入仅对“中西部城镇”影响且非常显著,而对其他意愿选择影响不大。这一结果说明,对选择在中西部城镇地区择业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对工资收入的重视程度较高,而对于选择东南沿海地区的大学生而言,收入固然重要,但他们更加重视的是个人的长远发展环境。对于中西部农村,期望月薪高的大学毕业生很少会选择这一区域。(4)大学生择业地意愿选择还取决于生源地类型的差异。从1中看出,生源地类型对“东南沿海农村”地区有影响且非常显著。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生源类型为城市和城镇的大学生相对农村的大学生更愿意在东南沿海农村地区就业。大学生之所以愿意选择在东南沿海农村而非中西部农村地区择业,则是因为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较好,有的甚至超过了中西部城镇地区,同时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农村差距相对较小,正朝着城市、农村一体化的前景发展。(5)当地的行业发展前景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择业地意愿。选择在“东南沿海农村”及“东南沿海城镇”择业的大学生对行业发展前景重视度非常高。究其原因在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且多以民营经济为主,很多数企业都是新兴企业,发展前景都比较好,这为大学生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就业机会。
四、结论
1.生源地域和生源类型的差异对大学生的择业地意愿选择起到了一定的决定性作用。
2.薪酬的期望对大学生择业地意愿虽然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正在逐渐降低。
3.“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观念依然影响着大学生择业地的意愿选择。
4.大学生在择业地选择上还缺乏一定的理性思考,绝大多数依然选择在东南沿海地区择业,而非真正适合自己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谢勇,赵亚普,赵琳琳.大学毕业生西部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统计教育,2009,(4):7-10.
[2]钱瑶,胡君辰,吴小云.影响上海大学生择业意愿的环境因素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8,6(3):59-63.
[3]南开大学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问题课题组.金融危机下应届本科生的就业意愿与毕业规划——基于天津市14所高校的问卷调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72-76.
[4]许振珊,汪雪莲.女大学生就业危机感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校医,2008,(4):375-378.
基金项目:中国计量学院2011年度教改项目(HEX201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