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夷秘境 止止壶天止止庵

2014-09-10黄启勇

旅游纵览 2014年11期
关键词:九曲溪南宗谷地

黄启勇

止止壶天,最早知道是因为知名作家何况的笔名,当时私下觉得作家果然有学问,名字取得有意思。到了武夷山,才发现止止壶天就在九曲溪畔、大王峰下水光石后的止止庵内,这才恍然大悟。酷暑天气,汗流浃背,仍然拦不住我的好奇心,徒步走进武夷宫,去探寻止止壶天的传说。

止止庵的由来

从先秦时期始,就有太姥元君在这峰岩环抱的山间谷地结庐修道,之后又有“张淇继其踪,又有鱼道超,鱼道远,皆秦时女真,入此而隐”。再后还有晋代娄师钟,唐代的薛邴,北宋的李陶真、李铁笛、李磨镜等神仙道士接踵而至。他们在这里建观创庵,传道授徒,留下了很多神仙故事,直到南宋庆元三年,当地士人詹琰夫邀请南宗五祖白玉蟾驻持止止庵,并命名山后谷地为“止止壶天”,修真养元,以止止为符号,记录壶天岁月,还写下了历史文献《止止庵记》,给这块峰岩谷地抹上一层极为神秘的色彩。

寻踪壶天胜境

手拿着地图,沿九曲溪边寻路而行,林木遮蔽的甬道上有两尊石翁仲,看雕刻风格似是汉代遗留。穿过武夷宫,在密林深处,止止庵出现在眼前。门口迎面有两尊石狮子,回头间不怒自威;大门半开,门上两侧门神手握双剑,栩栩如生。沿着庵内小径徐徐走去,山里寂静,落叶悄然。庭院幽深,山道边石壁上有古人留下的十六洞天石刻。再几步,山墙中镶嵌着碑刻上面刻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继续往后山拾级而上,止止壶天的石刻就在庵后山崖,石刻下是个天然石室,供有道教祖师。传说中的壶天胜境,说的就是这山间峡谷谷地,凹陷的地形,有如一天然壶口,而止止庵就依山谷而筑,所以被称为“止止壶天”。周边的群山环抱,唯道观深幽寂静,还真是个修行的好地方。不禁暗自赞叹,古人很有眼力。

武夷道观,“道法自然”

在道观里转悠,山里凉风习习,禅鸣阵阵,庵里的树荫下,石凳上盘坐着一位白发童颜的老道士,看到我点头示意,笑而不语。在老道身边坐下小憩片刻,藤萝树影在头顶摇曳,轻松惬意。出止止庵,周围竹林树木环抱,竹林掩映中,道观山墙上写着四个大字:“道法自然”。庵门口不远的地方,就是蜿蜒的九曲溪,溪上漂流的竹排从上游逶迤而来,梢公唱着山歌的声音,在树林里断断续续,渐渐飘远。走到九曲溪边,低头可见水里大大小小的鱼儿密集,不由得好奇心起,转身问了当地人,原来这种鱼儿名叫“红眼鱼”,是武夷山溪流中盛产的鱼类,味道鲜美。在去九曲溪码头路边,又遇见一所道观,建筑精美,雕刻繁复。大门上碑刻“天上宫”,名字也很霸气,再一看,是武夷山道教协会的地方,难怪了。站在道观内,仰头的一方蓝天,蓝得让人心醉。蓦然回头,天上宫里居然供奉着一尊妈祖娘娘,让我诧异不已。

从武夷山回来,意犹未尽,又到处查找有关武夷山止止庵的来龙去脉,翻到了相关记载,说止止庵建于晋代,晋、唐、宋都有名道在此修炼,南宋名道白玉蟾曾任止止庵住持,名相李纲曾到此访道。道观历经朝代变迁,也多次毁于战火和重建,其中在宋明清代都有多次修葺、扩建,并屡有道众驻足。到了1941年,又被当时的民国政府改庵为“墨三(顾祝同)图书馆”。现保存完整的石砌墙基和石刻“止止壶天”,仍然是道观初建时物。止止庵是中国道教南宗祖庭,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猜你喜欢

九曲溪南宗谷地
The Kathmandu Valley
加德满都谷地
武夷山归来
20世纪以来讨论中的“南宗”
试论董其昌早期绘画的“不和谐”感
游九曲溪
南宗余脉——苏州博物馆藏清初正统画派四王吴恽及其传人山水画展
湟水谷地世界屋脊上的隐秘诗意
美丽的武夷九曲溪
在九曲溪边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