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脊上的小兽 探寻野生狍的家园
2014-09-10张路杨
张路杨
探访狍子的山脊世界
户外爱好者总是喜欢自己独行于荒野,追求刺激新鲜的感觉,而真正的野外工作者却在荒野中时时谨慎,生怕出现一点意外。从2011年开始,我和师哥开始在北京与河北交界的山区开展动物调查——探访狍子和它邻居们的山脊世界。
作为一个野外工作者,对于大多数人向往的户外运动恐怕只有一个简单的体验,就是孤寂。清晨6点被闹铃惊醒,7点吃过早饭后乘车来到林区边缘的村子,之后就是永无休止的山路直到下午6点回到村子里。我与师兄每天的路程约15公里,逐一检查安放好红外自动相机,其中10公里基本是灌木丛或大落差升降,此外还要付出的体力就是每晚回到驻地,打磨砍灌木砍得缺刻的柴刀。当然,超负荷的付出总会有丰厚的回报,虽然从未面对面,但我们结识了狍子先生和它的邻居们。
狍子先生的主要邻居是狗獾和猪獾,这两种动物虽然都叫獾,却并未很强烈的亲缘关系。獾先生们喜欢将窝安置在山崖的边缘,每次想要到它们的门口一探究竟都需要紧盯着平板电脑上的GPS地形图,因为在低矮的灌木林中常连一步之遥的前路都无法探究清楚,稍不留神就会滑下数米高的断崖。獾先生们很机敏,除了脚印和粪便痕迹,甚至连我们安置的红外线自动相机都没能拍下他们的踪迹。但它们对活动的时间似乎并无顾忌,有一次正午时分我们发现一堆新鲜的排泄物,而20分钟前我们刚刚走过了这里。獾先生们是杂食性动物,果实和小动物都可以成为它们的美餐,但我觉得它们最喜欢的是秋季雨后冒出的各种美味的蘑菇,尤其是那些黄色的美味牛肝菌,在它们眼中,伞盖上的黄色表皮就像凝结着一层焦糖一样美味可口。
与獾先生不愿抛头露面的性格刚好相反,山谷中的雕和毛脚鵟们每天都在领地上空盘旋。这些鹰似乎满足于巡视自己的领地,即使不需要觅食或者驱赶侵犯领地的敌人,它们也愿意围着山脊线飞两圈。我们行走在峡谷中的时候,时常听见鹰们凌厉的呼啸,仰头望见它们张开双翅的剪影。它们将巢穴建在悬崖的石缝里,一个不会被豹猫或其他动物打扰的地方。我曾以为这些山谷的王们不会近距离与我们接触,但只要肯用几小时的时间沿着崎岖艰难的兽道攀到山顶的草甸,你会发现它们的餐厅就在这里,正午时分温暖的阳光中,它们费尽心力抓到一只草兔,带到山顶慢慢享用。
说到鹰们,也同时需提起兔子。兔子是山区最容易见到的动物之一,但总表现得脾气暴躁。它们总是在林缘的灌木与高草区域活动,偶然被人撞见,须臾就飞奔起来逃走,速度快得甚至连自己都想要甩在身后,而且奔跑的姿势总会让人联想到一脸不高兴的表情。急躁的草兔们不会将负能量情绪散布开来,尤其是吃饭的时候。山区植物种类非常繁杂,我曾看见兔子从一片非常美丽的开着蓝紫色花朵的植物中跑出来,随即被那些蓝紫色的花所吸引,正要上前揪下一两朵细看,师兄高喊着,“住手,那是草乌头,全株有毒的!”这一说吓得我随机缩手,后来回到驻地细细想来,兔子是否也像小丑鱼藏身于海葵一样,利用草乌头密布的草丛作为自己的藏身之地,以躲避雕们的追捕呢?
另一类常见到的亲民动物是各种鸮类,其中以东方角鸮最多。这种小猫头鹰的表情异常丰富,就像扑克牌中印着人像的那几张,有的会像家长一样严肃地望着你,有的则会会心地对你笑。我时常会试着分析它们表情背后是否真的能读懂人类语言的逻辑,甚至还拍摄下了无数张各种表情的东方角鸮妄图用来分析,但师兄在我判读这些表情时,一遍啃玉米一边对我说,这些表情不过是不同个体的东方角鸮所表现出的不同应激反应,再多的表情也只表现出一个情绪:这里不欢迎陌生人!
山脊精灵露真容
最后再来说说山脊的主人:狍子。这些身高一米的小鹿有着棕灰的体色,深浅则随季节而变。雄性的狍子有角,雌性则在繁殖季节悠闲地看着这些有角的公兽们搏斗以获得交配的权利。在有狍子分布的大多数地方,山民都会称这种动物为“傻狍子”,但我认为这仅仅是人们口语化行为的传播,有多少说出“傻狍子”的人真的在山脊线上追逐过野生的狍子?即使亲眼看到它们白色的臀部,也无法将这种小鹿跟“狍子”二字联系起来。
我们观测野生的狍子,使用的是红外自动触发相机,这种器械需要固定在野兽必经的兽道旁,完全用守株待兔的方式工作。每次读取拍摄了一段时间的红外相机里的信息,都像是一次开奖的过程,有时会发现几百张照片的拍摄都是大风吹动树枝引起的,有时候会拍下各种没有办法辨识的动物照片,比如瞬间跳开的猫影(虽然一定是豹猫)、只留下屁股对着镜头的獾先生等。直到我开始探寻山脊的街坊们一周年那天,狍子才给了我一张可以辨识的照片。这是一个夏季的傍晚,茂密的树林逐渐黑了下来,几只雄性的小鹿轻快地从相机前走过,它们可能停下来望了红外相机一眼,但还是马上快步走开,而红外相机则只记录下了山脊精灵不屑一顾走开时轻巧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