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碗热饭的善意

2014-09-10

妇女生活 2014年11期
关键词:驴肉工具箱小伙子

2014年3月16日早晨,91岁的翻译家傅惟慈先生突发哮喘病。胡同口,80岁的史焕珍正在修自行车,看到一群人匆匆忙忙从巷子深处抬出一副担架,傅惟慈躺在上面,面无血色。救护车绝尘而去。

上午11点左右,傅惟慈的小女儿段小沫从医院回来,端了碗饭送到史焕珍的修车摊,红肿着眼睛说:“我爸爸没了。”史焕珍一听,眼泪掉了下来,说:“你忙着处理你爸爸的后事,咋还惦记着给我送饭呢?”

自1951年傅惟慈一家迁居胡同深处一独门小院,已经过了60多年。1990年,史焕珍从照明灯具厂退休,在胡同口支起了修车摊,挣钱贴补家用。20多年寒暑更替,史焕珍与傅家并无深交,至今不知傅惟慈全名。只记得有个姓傅的老头,有文化,爱出门,以前骑自行车,腿脚不方便后坐轮椅,女儿推着。傅惟慈每次经过胡同口,都会跟她打招呼。

2010年,史焕珍的孙女被查出白血病,史焕珍一家“天都塌了下来”。儿子失业吃每月800元的低保,儿媳妇在天坛北边的金鱼池做清洁工,史焕珍的丈夫早在多年前去世,自己修车每月所挣不足1500元,为给这个抱养的孙女治病,史焕珍倾家荡产。

2012年的冬天,傅惟慈的大女儿傅嘉嘉看到关于史焕珍的报道,跑到她的车摊,掀开工具箱压了200元钱。“我看报纸了,200元不多,是我的心意,你要收下。”史焕珍当时听了滚下两行热泪,“不是因为钱,而是人家的善心”。此后傅惟慈一家人总是很照顾史焕珍,常给她买吃的。

一天中午,一个小伙子出现在史焕珍的车摊前,问:“老太太,您喜欢吃什么啊?”史焕珍吓坏了:“你问这干啥呢?我吃啥都行啊。”小伙子转身跑了,没一会儿从街对面的驴肉火烧店端来一碗疙瘩汤,放在史焕珍车摊的桌子上。

“您中午吃这个,不要钱。”“为啥不要钱?”“有人给过钱了,不让说。”第二天打卤面,第三天驴肉火烧,每次搁下就走。

史焕珍越想心里越不踏实,追去火烧店,放了20元钱。刚回来,正好瞧见段小沫站在胡同口。史焕珍寻思,恐怕只有傅家人才会这样做,便上前问:“是不是你找那个小伙子给我送饭?”段小沫笑吟吟地说:“你先说吃饱没吃饱?”

原来,傅嘉嘉和段小沫得知史焕珍常吃冷饭,心里很不舒服,曾商量找福绥境派出所,为老人提供午饭,因为派出所后门掀开门帘就是史焕珍的修车摊。后来又想公安机关不合适,最好能找家餐厅雇人送饭。姐妹俩将此想法告诉父亲,傅惟慈非常同意。

那天,段小沫看到送来的饭菜量少,怕史焕珍吃不饱。回来告诉姐姐后,两人决定以后亲自给史焕珍送饭。傅惟慈在世时,家里每顿饭都做得很多,去世后,两个女儿也没忘记给史焕珍送饭。每天如此,一直至今。

“我这饭吃得可不踏实,不沾亲不带故,人家一天不落地送。一家子都是文化人,也从来没有看不起穷老百姓。”史焕珍反复念叨,“这家人真是仁慈,怎么形容都不过分。”

今年清明节下午5点,史焕珍把工具箱锁在柜子里,准备收摊。一回头,发现挂在电线杆上的斜挎包不翼而飞,里面装着她最近挣的230元钱。这事儿,不知怎么传到傅家人耳朵里了。像两年前一样,傅嘉嘉和段小沫一起来到史焕珍的修车摊,往工具箱下压了200元就走。

傅嘉嘉认为,这些都是邻里之间应该的:“人哪,最珍贵的是有那么个契机和火花,能表现出善的一面。就怕什么都没有。”

(摘自2014年6月6日《北京青年报》)

猜你喜欢

驴肉工具箱小伙子
河北名吃
灯泡先生
会“叫”的工具箱和工具
体弱多病者宜食驴肉
河间驴肉
反击
聪明的小伙子
爸爸的工具箱
漫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