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她叙事:主角缺失的生活场

2014-09-10王辛子

莫愁·智慧女性 2014年12期

王辛子

《莫愁·智慧女性》语汇新解——她敘事:主角缺失的生活场

在10月15日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提到电影《黄金时代》,尽管没有提及影片的具体内容,但《黄金时代》由此一下受到社会各阶层普遍关注。片中女主角萧红说过一句惊天骇地的话,更是引起人们深思:很多年以后,人们不会记得我的文章,但一定会记得我的绯闻。

萧红的“不记得”和“记得”,极大地反讽了中国文化中的劣根性,在关于人的叙事和书写中,渗透着缺失思考的盲从、追随之恶。即使到了今天,当我们具备了一定能力,可以真正解读和领会萧红们的思想价值时,公众生活中的部分女性形象还是处于被屏蔽、被缺失的媒介困境中。在她们因为各种原因,成为新闻热点中的主角时,主角往往失声。没有话语权的主角,是真正的弱者。

她们,为什么失声?刘半农当年造出一个女性的“她”字,是强调女性的自主意识?还是要强调女性是区别于“他”的另一个特殊物类?在热闹的生活场中,她叙事如果过多强调女性,而忽略人性,投射到媒介上的形象,一定是一个重复的萧红的悲剧:正面的不记得,负面的永流传。

这已经不是一个需要他人代言的时代,每个微小的个体都是不可忽视的小宇宙,任何一点微小的力量,都是改变社会叙事结构的重要组成。像广州女检察官杨斌,以人的宽恕、救赎改变滋生恶的土壤。女性的真正解放不是等待他救,而应该自救。女性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女人和男人的共同进步,是人的进步,是社会的进步,是这个世界的文明程度在提升,是共同构造美好叙事的能力在提升。这是人类共同的生活主场。

多么欣赏深陷好莱坞艳照门事件中的珍妮佛·劳伦斯之奋起反抗:“这不是我的性丑闻,而是整个社会的性侵犯,我不知道我有什么可道歉的。”任何事件中,首先应该清晰的是权利和责任,而不是漫无边际的道德绑架。只有深切明白这一点,才能开始高贵的精神反思,才能真正赋权于人,不仅仅赋权于女人。

我们一直致力于以人为主体的她叙事的构造和行动,期待你的加入,共同前行。拨打电话:025-86203537或关注莫愁微信公共平台,参加“她叙事:主角缺失的生活场”微话题讨论。关注方式:

1、添加《莫愁》微信公众号:mochouzazhi      2、扫描二维码

女大学生失联,她更易受侵害?

【事件综合】“她20岁,返家途中错上一辆黑车被害身亡;她22岁,在火车站搭上黑出租而被性侵;她19岁,在返校途中失踪已达半月……”2014年8月27日,央视《新闻1+1》播出“女大学生为何屡遭侵害”,经过试验和专家解读,得出一些结论:年轻女性安全意识不强,有些女性比较贪小便宜,爱计较。

8月以来,女大学生失踪受害的新闻集中曝光,公众产生了“少女失联恐惧症”,公安部也发布微博,提醒女孩独自外出搭车需注意的七个细节。

【解读】“妇女这两个字,将在什么时候才不被重视,不需要特别被提出来呢?”丁玲在某年“三八节”这样感慨。

事实上,在全球凶杀案受害者中,男性远多于女性。在中国这一数据占比分别为78.1%和21.9%,但女性失踪案从来都较容易被媒体拿来做文章。在国外,社会学家将这种媒体传播特点称为“失踪白种女人综合征”。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祖克教授解释了这种新闻偏好:“设想一个童贞、纯洁、金发的公主失踪了,在社会阶层、性诱惑和年龄上有太多的文章可作。”

“女大学生失踪”,是与“白种女性失踪”相类似的命题。这个“青春““高贵”“知性”的群体,其遭遇犯罪后的悲惨与本身形象的巨大落差,更能唤起受众同情,就如十个“焦大”和一个“林黛玉”受到伤害,人们可能会更关注林黛玉。这种特别关注,反映了一种贴标签、印象式的、充满感情色彩的公众舆论习惯。同时,人们还可以痛快地消费廉价的道德教育——“女大学生怎么这么蠢”。

实际上,根据后期新华网、腾讯网的深入采访,可见几个女大学生的遭遇,与其身份没什么特别关系,综合起来不外乎是一些普遍原因:黑车问题、社会极端人群、个别刑满释放人员报复性犯罪、传销、约见网友……其中都存在相当大的偶然性和个案因素。这些因素,威胁着每一个人的安全。但在新闻报道中,这些女大学生的形象常常“与性有关”“容易被骗”“任人摆布”。媒体教育女性“不要接受陌生人搭讪”“不要穿着过分暴露”……女性安全竟需要牺牲自由、独立以及遮蔽性特征来保全。极端的是,甚至有人将女性遭性侵犯归咎于“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少有人讨论“如何让女性更看重、珍重自己”“如何提高社会安全保障水平”,而受害女孩们还在被廉价的同情、歧视的推测所“补刀”。

教授左亲右“哄”,不在意?

【事件综合】今年7月,网友爆料:厦门大学博导吴春明长期猥亵诱奸女学生。10月14日晚间,厦门大学发布通报,给予吴春明开除党籍、撤销教师资格处分。

相关报道中,多次出现“诱奸女生”的表述。网友评论说:“当时为何没严词拒绝,直到失身才敢发帖揭露?轻易被诱,是否因为贪图什么东西?”

10月10日晚,有网友发布照片,指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王小箭吃饭时“性骚扰”两名年轻女性。王小箭致歉承认是酒后行为失当,但表示自己“没做错什么事”,称他带学生的风格就是“连说带哄”,照片上就是他在“哄”。

王小箭的男性圈中人对王的行为毫不在意,反而称其赤子之心。男性策展人不在意,称其内心坦荡。男性网友不在意,猜测拍照者不怀好意。男性社评人不在意,说此事“违背常理常识”,告诫网友“别瞎起哄”扰乱试听。

【解读】前一事件里,从权力图谱看,导师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学生论文答辩、就业深造的机会都系于其一人。男生为其卖力,女生难免被性侵,有什么资本对抗?

其次,美国学者琳达·卡莉1989年提出“公正世界现象”,就是中国古话说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人们会妄断,出现在声色犬马之地的女人,一定可以轻易上床。举止轻佻却贞妇般自爱的,一定是当婊子还要立牌坊……世界是公正的,受难的人总有自己的原因。抱有这种思想的人,对这些被诱失身甚至割腕自杀的女孩,只会袖手旁观,而不付出任何同情。

后一事件中,教授轻薄学生,教授不在意,身边人不在意,舆论忧心忡忡,担心某些网友太在意、太较真。那么,她们呢?照片中,女生的尴尬挣扎一览无遗。有没有人思考一下:何以是她们,只有她们会成为左哄右亲中的对象?

围剿小三,只因为你是女人?

【事件综合】今年6月29日晚,昆明街头发生了恐怖一幕,一名女子被人浇上汽油并点燃,当场身亡。行凶的中年女子当场喝下农药,企图自杀未果。她自称被烧死的女子是她丈夫的小三。面对熊熊烈火,她哭诉着愤怒和无力、快意和解脱。

近些年,因感情出轨引发的恶性案件并不鲜见。殴打、扒衣、割乳、泼粪、浇汽油、泼硫酸……尽管违法又残酷,对于当街侮辱报复第三者的行为,不少网友持肯定意见:小三活该!合法妻子凭什么要忍?

知名编剧六六也在微博称:“夫妻关系是契约关系,财产共有,小三花了共同财产是小偷,满大街追打小偷都正常,咋打小三就没形象呢?”

【解读】不由想起今年10月28日“世界男性健康日”发生的一幕:成都著名的宽窄巷里,六名穿着黑衣、戴墨镜和口罩的男子,手举“男人很累,出轨无罪”的牌子。面对众人指责,活动发起人表示,此举并非支持男人出轨,而是考虑到男人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有必要为男人争取更多理解。

不管作家们如何在小说中分析男人复杂的内心世界,也不管媒体如何猜测男人的出轨心理,有趣的是,现实中,男人表达的想法直接又简单——无论拥有多少,总觉得不够;看似纠结于爱这个还是爱那个,其实只是爱自己、恋自己。

而从女人那一方来看,《南方都市报》调查记者李思磐说得很清晰,“无论男人回归家庭,或进入新关系,拥有选择权的都是他们。无论被同情或被批判,此女失去的正是彼女得到的,因为她们要的东西一致——婚姻。这种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使她们一再被比较。”

网络上大肆渲染妻子打小三事件,却极少提到有男性第三者急于取代丈夫的位置,极少谈到男性也特别需要稳定和谐的婚姻……处处都在透露一个讯息:男性依然掌握大多数社会资源。因此,女人将其他女人看作威胁,没什么好惊讶。

“心机女”背后上演宫心计,蓄意破坏其他女人的成功;小三从不与男人竞争,只靠撬其他女人的男人来获取社会资本;被争夺的男人,身后常有多年来胼手胝足、还没得到充分回报的“秦香莲”,“秦香莲”们在婚姻中被“守贞”,被“折旧”,被“贬低”,被“附庸”,只有一种方式能让她们感到安全,那就是猛烈回击小三……新闻和影视剧纷纷展示女人彼此攻击、彼此残忍,背后暗藏的话语是——因为她们依然是弱者,依然要靠抓住一个男人,来谋求一席之地。

你是女人,但是,不要只是因为你是女人。

女德学堂,痛恨生而为女人?

【事件综合】年中,广东东莞出了批“女德学堂”。学堂提出,必须回归传统,“女人坐着时一定要比老公矮”“有人要做女强人,就先落掉你女人的特点,子宫切掉,乳房切掉”“老公哺乳期出轨、强奸罪拘留,都是老婆的错”,一些女德学堂甚至重拾裹小脚陋习。

这类项目正以神奇的形式和速度遍地开花,从北京、山东、河北一直绵延到陕西、广东和海南。

某女德班里,一名身家过亿的“成功女性”教导大家:丈夫不是在打骂,是在成就你。把一个傻乎乎的女人培养出来,那能叫骂吗?丈夫最快乐的事就是我快乐的事……这就是我的价值观。强来强去丈夫都没了,还能强到哪儿去?

【解读】女德学堂里,蜷缩着一批缺乏基本安全感的女人。正如作家苏美所说,“是日韩粉底下的中国皱纹,是欧美服装下的中国赘肉,是金元春药下的乡土疾病。这就是中国女人的现实……既没有社会主义的铁饭碗,也没有资本主义的高福利,既没有宽厚的历史可以依靠,也没有清晰的未来值得期待,宗法道德的大巢倾覆而下,家庭已经无法提供基本的安全感;男权社会的排挤,工作也不能提供庇护。个人被抛弃了,在任何庇护之外,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进退失据,无法自处”。

她们不能直面情爱关系、夫妻关系、家庭结构的脆弱化,以及子女问题、职场问题的复杂化。她们困惑、痛苦、彷徨无助、无所适从,迫切寻找应对策略。女德学堂以一种近乎宗教仪式的方式,兜售了最便捷的解决方案:逆来顺受,放弃自我。

其背后思路是:女人的境遇归咎于自身;让本已弱势的女性更顺从;同时,利用女人的不利处境盘剥她们,赚得盆满钵满。

走进女德学堂,她们进入接近幻觉的自我感动,任何一句话都觉得直击内心深处。她们哭泣,她们忏悔。

走出女德学堂,她们无法化解世界真实的威胁,只是怀揣偏方,往病入膏肓的路上越走越远。

女汉子?,真的值得沾沾自喜?

【事件综合】“能自己换饮水机水桶,有异性在场时点餐也敢点大份,不爱化妆、很少自拍……”一段时间以来,“女汉子”不断发酵成网络热词。为此,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研究中心特意举办了一场解读沙龙。

独立自主、乐观向上,是大家的共同解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新蓉认为,女汉子之所以能得到更多女性的自我认同,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功劳——女孩与男孩享受平等的教育权,让她们充满自信。

【解读】女汉子,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指一般行为和性格向男性靠拢的一类女性。形容女性可能言行粗鲁、个性豪爽、不拘小节、独立、不怕吃苦、脾气暴躁,不太注重个人形象,缺少女人味等大众认为女性不应拥有的特质。

而成为女汉子背后的潜台词可以有:看,我和男人一样强大!看,你们男人不够强大,我没有依靠,自己变成汉子了!

其中透露的思想,还是在将女性刻板化。仿佛真正的女人只能温柔贤惠,坚强独立的人统统是汉子,并且坚强独立的女人更加强大、自信。

然而,真正的自信,是能够承认“坚强”在价值秩序上,并不高于“温柔”,无论性别如何,我們都可以温柔,也都可以坚强。

绽放女性力量的途径,不是与男人争斗、比较,而是意识到,我们首先是人,之后才是女人。

现实中的女性,每一个人都意味着一种价值、一类品位、一套思想、一个理想。

期待现在的阶段,让“人”的新闻多一些,“女人”的新闻少一些。

让我们多谈些人性,少谈些女性。

脱离舆论的干扰,从初始中,寻到自己的本相,我们可以更自由。

编后:之前,有不少读者来电,表达对本刊10月刊《在男人隐匿的时代》中所描述的女性困境的共鸣,诉说在自己身边,很多女人都有“女人过日子,男人混日子”“家庭中男人去哪儿了”的困惑;也渴望能如8月刊《他人之眼,彼岸之境》一文中的都市女性一样,有机会、有条件组建自己的读书会、俱乐部,实现女性精神上的互助。其实,《莫愁·智慧女性》编辑部正是各位读者不见面的伙伴,我们随时欢迎各位倾诉衷肠,一起寻求出路。

(编辑  赵莹 zhaoyingno.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