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来了!
2014-09-10胡娟
胡娟
正如一场气势宏大、富丽堂皇的宝莱坞大剧,在一片喜气洋洋、人声鼎沸的喧嚣声中,纳伦德拉·莫迪成为了印度独立以来的第十五任总理。国大党执政十年,后期的政绩实在乏善可陈,最近三年经济更是陷入低迷。面对举国腐败盛行,政府也是难作为、不作为。因此,不管莫迪是否能兑现就职宣言中承诺的建立一个“强大、发达、包容”的印度,此时此刻,举国上下可谓“人心思变”的印度都需要这样一位以“改革”著称,以“变”取胜的莫迪。而且他胜得很精彩,人民党创造了有史以来最好选举成绩,这足以使他在举世的瞩目和期待之中履新总理之职。
褒与贬
莫迪的人生很励志,他出身于低种姓家庭,举家皆以经营小茶铺为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个幼时便跟随父亲在当地火车站叫卖茶饮、青少年时曾与家中兄弟们在长途汽车站经营茶水摊的寒门之子,如今当了12亿多印度人的家,因此其当选是典型的草根胜利。从西方到东方,从政客到学者,正如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本身就颇具传奇色彩的莫迪更是被舆论勾勒出了多副面孔,且褒贬不一。
他创造了“古吉拉特模式”的经济奇迹,推崇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必由之路”被视为印度版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于是有人说他是“印度的邓小平”。
他结缘政治初期就投身于国民志愿团(最大的印度教社会文化组织,具有极端主义倾向)。因此他是典型的印度教主义者。在从政之初,他从不惧怕在公开演讲中煽动印度教徒反对穆斯林。2002年他更是被指坐视古吉拉特发生震惊世界的反穆斯林骚乱不顾,导致近两千穆斯林死于非命,这一度成为其政治生涯的污点。不仅成为其政治对手攻击他的主要话柄,也使得他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一直受到西方的谴责,美国政府更是拒绝向他颁发入境签证,有人甚至称其为“印度的希特勒”。
他承袭了人民党的右翼思想和人民党对外的一贯强势的做派,因此又有人将他比作“印度的安倍”。此外,还有“印度的普京”、“印度的尼克松”,不乏其他各种解读,而每种解读也不乏其貌似有理的依据。总之,政令不畅、治理涣散、效率低下的印度,迎来了一位争议中的政治强人,这是毫无争议的。目前为止,莫迪是印度政坛由邦首席部长直接走上总理宝座的第一人,或许,他确实可以打破印度经济发展改革多年来萎靡和消沉的局面。
厕所与神庙
莫迪的印度人民党从一个小党逐渐成长为左右印度政坛两大主要政党之一的历程,本质上就是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复兴历程,始于上世纪80年代。而且人民党在1998年至2004年间曾一度成为印度执政党,其间印度人民党领导下的联合政府执政时期政绩不乏可圈可点之处。执政七年中,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保持在7%左右,2003年的经济增长率更是高达8%以上。但2004年人民党还是无可奈何地成为了下野党,2009年时也无力东山再起。
人们对人民党浓郁的宗教色彩、民族主义和强势做派总是印象深刻。它曾经毫无遮拦地鼓吹“一个国家、一种宗教、一种文化”,由此激化了印度教派矛盾的恶性膨胀,并酿成流血惨案。对中国而言,1998年人民党主政时的印度核试爆亦使中印关系跌入谷底。
莫迪显然身负极端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印记,但是他响亮地抛出了“厕所高于神庙”的竞选口号,这恐怕是高举“世俗主义”大旗攻击他的各政党和政敌始料不及的。发展主义、实用主义、民生主义、经济优先的思路清晰可见。有别于当年的“印度大放光芒”运动,“厕所”更容易直达民心。
众所皆知,印度人当街如厕总是叫初临印度的人唏嘘不已,据2011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印度有近一半家庭没有厕所。民主国家的执政之基是民心,谁贴近了最广大的民心,谁就迈向了最后的胜利。1998年至2004年间印度的GDP不是没有增长,而是这种增长未能惠及广大普通民众,尤其是对农村投入严重不足,农民生活水深火热,人民党甚至被媒体批为“富人党”。大规模教派冲突更是严重伤害了人口总数12.5%左右的穆斯林选民的感情,遭到了国际社会的诟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十年之后莫迪汲取了过去人民党败北的教训,同时抓住了国大党的腐败、丑闻缠身、经济增速急跌的软肋。寒门出身的莫迪誓言要带大家“过好日子”。
东方与西方之间
如果说对于内部事务莫迪已经施展了拳脚,秀过功夫了的话,那么外交就是莫迪的新课题,此前作为地方大员的他鲜有涉及世界事务的表态和演说。如何处理和东西方国家关系,留给了外界更多的猜想。美国也已经提前抛来了橄榄枝,奥巴马已经向这位炙手可热的政治明星发出了访问美国的邀请。早在今年2月,美国驻印度大使南希·鲍威尔与莫迪会晤,被视为美国结束对其长达近十年的抵制的信号。但拉拢归拉拢,美国显然对即将主政印度的新朋友还不够放心。另外,欧盟国家其实也早已与莫迪进行过接触。
对于和西方的个人恩怨,莫迪表态称可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相逢一笑泯恩仇。国家利益和经济发展将贯穿于莫迪的外交策略之中。在与美国和欧洲建立稳定的伙伴关系的同时,莫迪政府显然会比辛格政府更加倾向独立,因为印度不是日本。
话虽如此,但是印度青睐日本也是有目共睹的,眼下媒体猜测日本将成为莫迪的首个出访国家。莫迪视日本为有助印度经济腾飞、增强印度在亚太地区影响和威望的不二之选。由于莫迪和安倍晋三有着相似的强硬民族主义立场,在两国的对外战略上确实更容易产生共识。察之以天时、地利、人和,印日关系都会成为印度新政府的优先方向。
知华与亲华
熟知国际政治的人都知道,选举口号和政策制定是两回事——就像美国大选时对华表态和上台后政策制定有可能大相径庭一样,根据印度大选期间的口号对其对华政策做评估是很难准确的。笔者认为,莫迪是“知华派”,甚至还可以更进一步说他是“慕华派”。
莫迪似乎从不掩饰他对中国模式的认同。他骄傲地将他在古吉拉特邦取得政绩冠之以“中国的广东”。莫迪曾先后四次来华考察访问,他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成就赞赏不已。改善基础设施和扩大制造业规模被认为是印度的当务之急,他希望在这些领域向中国学习,并引进中国的资金和技术。莫迪本人也向媒体直言,他认同中国的发展哲学。
但是,知华派不一定是亲华派。中印之间还有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领土争端,两国在“低度政治”领域里取得的成就未必能促成“高度政治”领域里的冲突化解。在边界问题、西藏问题等领域,民族主义色彩强烈的莫迪极有可能选择更为强势的姿态。当然这是一种非常笼统的判断,印度对华政策脱离不了其国家利益的轨道,界定国家利益的不是任何主观的主义,而是当下的国家实力、成本和收益之间的权衡。
盛名之下,往往其实难副。古吉拉特邦面积18.7万平方公里,人口仅占印度总人口的5%。能否凭借经济发展和强势管理把一个邦的成功模式推广到整个印度,世界拭目以待。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是中国的传统政治哲学里的智慧,不知道仰慕中国模式的莫迪是否能够拿捏好印度方方面面的火候。
不管怎么样,印度的莫迪时代来了!
(作者为云南省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