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拍卖官郭倩如

2014-09-10钟淑新

分忧 2014年12期
关键词:拍卖师郭倩拍品

钟淑新

艺术品拍卖行业里,女性很少,因为男性的权威感,会让拍卖场上一掷千金的买家觉得安心。而郭倩如是一个例外。她是唯一取得法国政府认证的华人鉴定拍卖师,不到30岁便跻身由男性一统天下的拍卖场。她手握一把全世界最“大牌”的象牙拍卖槌,上面刻着“CK”两个字母———不是美国内裤的著名品牌,而是Clara Kuo———她英文名字的缩写。

好家教受用一辈子

郭倩如在鉴定和衡量拍卖艺术品的时候,大脚所有的专业知识都被调将出来,像一架精密的仪器,从颜色、质地、颜料、画功、画痕……各个角度扫描着眼前的宝贝,定出一个合理的价格。

她的很多职业习惯与她小时候的严格家教分不开,她出生于一个有着家族事业的大家庭,她和两个弟弟却被进行着近乎军训的教育。而且,掌管着一个大型企业的父亲也习惯用管理下属的方式来管理三个宝贝。按照家规,每天下午4点放学后孩子们就做功课了。做功课、吃晚饭、看电视,是9点半睡觉之前要完成的任务。可小孩子怎么按捺得住贪玩的心性?郭倩如拖着一身的功课到8点多才动笔,9点半还没做完,以为可以带到夜里去完成。可是,9点半是睡觉的时候,再重要的事没做完也不可以继续。爸爸严格地卡着时间,督促着每一个量化的时段,笑眯眯的,绝对不会责备她。第二天上学,交不出作业,被老师痛骂,自然就长了记性。下次她就再也不敢了,乖乖地养成“今日事,今日毕”、“当时事,当时毕”的习惯。

三十多年下来,这个习惯带到今天,在公司,她也是严格按照每个时段做什么事来量化管理员工的。“什么事情什么时间前要完成,是一定要完成的,这个过程中有任何困难,可以随时找我。”团队效率出奇的高,也养成了大家珍惜时间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我们公司的员工,拿出去绝对以一抵三。”

然而,家庭的教育方式是严格的,选择却是自由的。尽管父亲希望她接手家里的企业,但她单纯率性,热爱自由,对复杂的人事实在没有任何的兴趣。她酷爱语言,在英文的基础上,学会了优雅的法语。于是她渴望飞翔,渴望去周游列国。

金棒槌声音真好听

19岁那年,郭倩如如愿去了法国,选择了国际法口译。由于学校是属于联合国的国际会议学校,两年的学习,加上英国与瑞士实习,毕业之后,郭倩如顺理成章地留在了联合国,从事翻译工作。可是她觉得很没劲,认为这不过就是耳朵进,嘴巴出的单调工作。1993年初,23岁的郭倩如挣着每小时800美金的银子,却嫌弃日子枯燥,甩手就不要了。

某天,她跟着朋友去一次拍卖会玩,看见拍卖官高高在上地站在台前,威风凛凛地一锤定音,好不得意!锤子金光闪闪,声音响亮干脆。拍卖的东西都是她钟爱的艺术品,她瞬间就动了心。既可以和自己喜欢的物品在一起,又可以主宰它们的命运,年轻女孩的好奇和虚荣都满足了。她一冲动就辞了职,这才发现,鉴定拍卖官不是一般人可以当的。

朋友告诉她,在法国当拍卖师要有文化部和内政部颁发的执照。首先要有艺术史的硕士和法律的学士学位,或者反过来,艺术史的学士和法律的硕士学位。有了这个学位组合,才能去拍卖行实习。实习三年,才有资格获得执照。

法国的鉴定拍卖官制度已经流传了四百年。无论是学位,还是实习资格,都是门槛很高的事情。郭倩如的第一道门槛,选在了卢浮宫。

在卢浮宫里,郭倩如贴身接触到真正的好家具,好艺术品。看过那么多最好的东西,眼光自然非同一般。他们的学习不是把艺术品当作死的物件来教授,而是让你还原到当时的情景中去切身感受。比如女孩要穿上当年贵妇们穿的鲸鱼骨蓬蓬裙,尝尝被鱼骨刺痛的滋味,才能理解为什么画中贵妇都要倚靠在贵妃榻上;又比如在一间黑屋子里只靠几支蜡烛取光,才能明白电灯发明之前的绘画作品明暗效果是怎么回事。

毕业后,郭倩如进入法国德芙奥拍卖公司实习,踏踏实实跟着主管学习了3年。3年里,她一个人做3个人的工作量,别人不愿意做的工作她全包了。3年下来,看遍稀世珍宝,从理论到实物的熏陶使得她眼界开阔了不少。更为享受的是,看着一件件有潜力的收藏品被他们发掘,推荐给客户,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入行后郭倩如脱离主管,第一次正式主持拍卖会是28岁那年,拍卖法国当代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画家的画作。拍卖前一个晚上,她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会不会一件拍品也拍不掉?”“声音发不出来怎么办?”“出洋相怎么办?”……

第二天,化了淡妆的她站在拍卖台上,紧张得连声音都不像是自己的了。她在心里不停地默背“手臂呈45度角,可以左右伸展,不能放下”、“语速适中,面带笑容”,“不要遗漏任何一次举牌”……可想想看,那么多举牌者,东举一下西举一下,而且报价还得很准确,不然就很难堪。虽然丝毫不敢松懈,但还是报错了价。当时标的价格已到了五万四,按升价幅度下一个价格应是五万五,可一紧张被她报成了五万六。突然多升了一千法郎,下面的客人都不知怎么回事,旁边的工作人员赶紧轻声提醒她说:“你报错啦!”她也慌张了一下,但灵机一动,说:“现在的价格是五万四,五万六无人应价,五万五能接受吗?”总算是不露痕迹地进行了补救……

“我就是喜欢听槌子落下的声音,那是一个多赢的结局。”采访时,郭倩如咬紧牙,眯着眼,好像她手里时时都握着一把金槌,“‘啪’的一声,非常非常的,爽!”她像个孩子似的,开心大笑。

搞拍卖就像做媒人

回到台湾后,郭倩如创立了自己的公司罗芙奥。拍卖师其实并非只有拍卖台上一槌定音那一刻的酷,它包括台下十分繁琐的许多环节:市场开拓,取得委托,市场调查,包装,策划,营销,谈判……之后才是拍卖。拍卖师要参与到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中。一场展览,八九百件拍品,要一一登记造册,联系客户并进行推介,而时间往往只有短短的两周。

“搞拍卖就像做媒人,要把手头的拍品整理好、推介好,然后风风光光地‘嫁’到最合适的人家去。”郭倩如说,“当所有的工作完成,你才能感到自己的工作是多么的有意义。”

有些时候,他们还要向外界推介作品的“娘家人”——年轻的画家或手工艺者。许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画家和技艺精湛的手工艺者,因着他们的推荐而蜚声艺坛,身价倍增。有一位新客户曾问拍卖会中有哪一件可买,郭倩如向客户推荐了赵无极,当时他在国际拍卖市场上还没有建树,在台湾的行情也不佳。那位客户仅以三百三十万元台币(港币80万元)标得该画,半年后那幅画作就涨至六百万元台币(港币150万元)。一年后,有人出价一千二百万元台币(港币300万元)要买该画,藏家都舍不得卖。现在那幅作品估计在市场上行情已增值到六千万元台币(港币1500万元)。还有一次,吴冠中先生的一幅画,估价200多万台币,竟然没有拍出。在雪藏了一段时间后,郭倩如觉得市场可以承受了,又把它拿出来,有买家直接就叫到了500万。一把魏紫熙与顾景舟合作的紫砂壶,起拍价300多万,市场反应平平。后来,她向买家详细地介绍了拍品的艺术价值与传承历史,最后竟拍到了 900万元的高价。

在致力推动华人艺术的思维下,罗芙奥也积极将触角伸向未来最有潜力的拍卖市场——中国大陆。罗芙奥在国际间的知名度或许无法与苏富比、佳士得比拟,但致力推展华人艺术有成,罗芙奥在两岸三地的收藏界已小有名声。

有意无意中,郭倩如扮演了一个采宝人的角色,让世人少了许多遗珠之恨。她还创刊、发行台湾第一本从投资角度探讨艺术收藏观念的专业杂志——《艺术与投资》……她将顶级西洋艺术品国际投资观念带入台湾,“我们要推动生活中的精致文化,累积出多元的艺术文化思潮。”

日前,郭倩如主持的“罗芙奥2014秋季拍卖会”,仅103件作品却以近两亿元台币的总金额成交,创下台湾历年单场拍卖的最高成交金额纪录。

责编/梅子

猜你喜欢

拍卖师郭倩拍品
换huàn一yī种zhǒnɡ角jiǎo度dù思sī考kǎo
自抬身价
拍卖会上的无价之宝
自抬身价
三条心
春日寻宝指南
跨跳比远
2011年十家拍卖公司秋拍成交拍品总表
2011年十家拍卖公司秋拍1000万元以上成交拍品前50名明细表
三天成交5.6亿元 保利拍卖首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