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幼儿开放性心态

2014-09-10刘律廷

妇女生活 2014年12期
关键词:心态小朋友儿子

刘律廷

主持人语

“坚实的根基和飞翔的翅膀”,是比尔·盖茨所受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在《盖茨是这样培养的》一书中,老盖茨告诉天下的父母们:开放性心态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发展空间。诸多能够缔造成功的美德,皆依托于“开放性心态”这一根基。一般来讲,开放性心态包含开放性思维与开放性胸怀两个方面,这两方面都应当从幼儿时期便着力塑造。如今已经有很多家长意识到,虽然孩子年龄小,但要培养他们做一个“大写的人”——大度、大气、大方、大胸怀、大视野,这样孩子长大以后才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富精彩的人生。那么,如何培养幼儿开放性心态呢?让我们一起进行深入探讨——

三个传统,培养“大男人”

(孙先生,40岁,资深律师)

坐高铁时儿子问我:“高铁为什么不钻山洞?”我说因为没有山。10分钟后他问了同样的问题,我回答:“我们的目的地是上海,从杭州到上海,高铁的轨道在平原上,所以不用钻山洞。”儿子看了一会儿窗外,同样的问题又问了一遍。我从包里拿出地图,将两个城市指给他看:“这是城市之间的高铁路线,这条线路没有经过大山。”

当儿子第四次问起这个问题时,我跟他讲了高铁的动力学原理、轨道性能等知识。旁边的乘客笑着说:“小孩子哪能懂这些?他重复问,你不烦吗?”没等我开口,儿子就大声说:“一个问题可以有很多答案。”儿子的话正是我想要说的。在我们家,有几个好的传统,每代人都因此获益。

第一个传统是“一个问题可以有很多答案”。我父亲是留美博士,他喜欢马克·吐温的名言:“智慧的可靠标志是开放的心态。”每当他提问时,总要孩子们给出不同的答案。到我这一辈,这个传统发展为“尊重每个问题”。儿子一遍遍问,说明他在进行发散思维,需要不同角度的答案。当然,我不是百科全书。当问题超出我的能力时,我就抱他坐到电脑前,用百度或Google搜索。时间充裕時,我带他翻他床头柜上的《十万个为什么》和《少儿百科全书》。节假日,我会带他去图书馆和博物馆寻找答案。儿子坚信:“有问题,就一定有答案。答案存在于某处,需要寻找!”

对于孩子的“为什么”,很多人喜欢下简单而武断的定论,不允许孩子问:“真的吗?”不引导孩子思考:“有没有另一种可能?”所以,很多孩子习惯盲从,不会创新。为避免这种情况,我常和儿子玩“甲方乙方”的辩论游戏。儿子意识到,大多数事情都可以从两个或者更多的角度来看待。面对儿子的问题,我一遍讲得比另一遍更深刻、更全面。当儿子追问“将来会怎样”时,我引导他关注事情发展的趋势而非现状。前不久,新闻报道ISIS恐怖组织。儿子问我:“他们会来中国吗?”我想到了“线形图”的办法。我将纳粹德国的历史讲给儿子听。他似懂非懂,却明白了我画的曲线的含义——虽然在一段时间内这些“坏人”会呈现上升趋势,然而不久之后就会走下坡路,最终灭亡。

第二个传统是“跨家庭联谊”。小时候,父亲常邀请朋友们携家属来玩。当父亲们在书房讨论学问时,母亲们就带着孩子演节目。我的钢琴演奏水平,就是这样给“逼”出来的。这样跨家庭的联谊,让我从“一个延伸型的大家庭”中感受到关爱,也培养了我和小朋友们的深厚友谊。

结婚后,我和太太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常常组织party。在互动中,爸爸们相约去钓鱼、爬山或讨论事情,妈妈们就集体照顾孩子们。妈妈们约定:用高标准、严要求对待每一个孩子,任何一个孩子在任何一个妈妈面前出言不逊,他很快就会得到纠正。我太太很会策划活动项目,她借鉴《爸爸去哪儿》节目中的玩法,比如“交换爸爸”、“换妈妈学做菜”等游戏,让孩子在安全的情况下跟别的家长互动。这样既培养儿子的独立性,又让他体会到不同家长的做事方式。事后,我们让他讲讲从“新爸爸”或“新妈妈”身上看到了什么优点,并给新家人写(画)一张感谢的卡片。有一次,我和太太发生口角,儿子在旁边说:“如果是Joel的爸爸,他一定说‘请老婆大人赎罪’!”在儿子的鼓励下,我效仿Joel的爸爸真诚向妻子道歉。儿子通过近距离观察Joel一家的生活,懂得了处理矛盾的不同方法。

太太和朋友们热衷慈善,常带孩子去老人院、孤儿院表演节目。这些行动引导孩子明白家庭不止是“一家三口”,也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第三个传统是“对别人慷慨”。社交场合中最具破坏力的词语是“我的”,培养儿子做“大男人”,就要让他有宽广的心胸、开阔的视野和奉献的精神。当他说某某东西是我的、我如何如何时,我们会引导他思考:“某某东西是你自己赚钱买的吗?你是不是应该对送你礼物的人说谢谢呢?”“旅游时,要给朋友们买什么呢?”

在我们的训练下,儿子很少说“我的”,常常说“我们的”。他能站在团队的角度为大多数人考虑。为训练儿子超越自己的嫉妒,慷慨待人,我每年都带他买一件“昂贵的礼物”给堂哥堂姐,或是他的朋友。这些礼物,是儿子想要而得不到的。开始的时候,他会眼泪汪汪地看着我“偏心”的举动。几番训练之后,他意识到:“这么贵的东西,爸爸妈妈或许不给我买,但他们愿意买给别人。这样也不错,至少我可以跟人家一起玩……”

儿子现在上小学二年级,一直做班干部,老师同学都觉得他大气阳光。回想起来,我在他幼儿园时期花了很多精力是值得的。如今,他的思维模式初具雏形,也学会了自己看书解答“为什么”,一切都在正常的轨道上良性发展。

教孩子加入伙伴

(尹女士,32岁,机关科员)

上学期,5岁的女儿晓静因我们工作调动,转学到成都的一家幼儿园。环境的变化加之内向的性格,让她无法融入新的集体。无论是小区里的同龄人,还是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排斥她。

我请老师帮她介绍一两个朋友,又带她去新同事家做客,结识同龄孩子。然而,晓静并没有改变。老师说她在幼儿园与人格格不入,不参加集体活动。来成都半年,我问她新朋友的名字,她一个也说不出来。由于没有朋友,晓静越来越迷恋电子游戏,喜欢看有关外星人的动画片。她常说:“我是外星人,你们是地球人。”这句玩笑话让我听得心酸。晓静从小被奶奶带大。我中年寡居的婆婆,性格孤僻,不重视社交。她鼓励晓静以“强势”姿态“带领”小朋友们玩,碰壁后又对晓静说:“不跟他们玩了,咱们回家,奶奶陪你!”

为了改变晓静,我每天晚饭后陪她在小区找同龄人玩,并留意她“不受人欢迎的举动”和“狭隘自私的表现”。比如,她喜欢打断别人说话、她总是不合时宜地提出要求、她总用命令的口气告诉别人该怎么做……针对这些问题,我求教幼教专家。在专家的建议下,我每次只请一个小朋友到我家玩。来之前我跟晓静约定,客人有权玩她的玩具,作为小主人的她要顺着客人的心意。“主随客便”的原则,让晓静不能只顾自己。我限制客人上门时看电视、玩网游的时间,从而保证晓静和小伙伴有更多的互动。晓静表现霸道时,我就温柔而坚定地提醒:“宝贝,我们说好要分享玩具的,你忘了吗?”“小主人不能凶客人,对吗?”

“一对一”的交友练习,让晓静的心态开放了一些。接下来,我帮助她融入小区的同龄人圈子。晓静一直困惑:“为什么我一出现,原本玩得好好的小朋友就一哄而散了?”我告诉她:“不是因为你不好,而是因为你加入他们的方式太生硬了。就像学习涂色一样,你需要练习这些社交技巧。”

我教她一些实用的方法,比如在开口之前,先安静地观察,倾听大家在聊些什么;或者寻找一个微笑的面孔,对这张面孔报以微笑;或者预先想好跟他们说的第一句话,然后遵守游戏规则找到最好的时机加入……我们用“角色扮演的游戏”训练晓静,我和她爸扮演小朋友,让晓静注视我们的眼睛,温和而清楚地说:“我可以跟你们一起玩吗?”我们会做出“Yes”或“No”的不同反应,并教晓静在被拒绝时自信地说:“没关系,我去找别的朋友。”晓静熟练掌握后,我们再假设游乐场、朋友家、幼儿园、生日聚会等不同场景,告诉她如何加入不同的小伙伴群体。

有一次,一群孩子在小区里玩“抓人游戏”。晓静照我们所教的观察了一会儿,当抓人的孩子靠近晓静时,她冲人家一笑,然后迅速跑开。抓人的孩子意会了晓静的想法,便撵着她到处跑。于是,晓静自然地融入了群体游戏。

这个成功的经历鼓励了晓静,她越来越多地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当然,晓静身上还存在自私、霸道等缺点,难免会遭到孤立。我教她自我反思:“想一想,你有没有顺应大家的想法?你能不能把自己的节奏调慢些,以了解别人的想法?”还有一次,晓静哭着跑回来说:“我们玩了一半,小朋友说不跟我玩了,他们都散了。”经过观察我发现,问题在于晓静总要告诉别人新的游戏规则,把游戏演变为她喜欢的方式。她不询问别人的期望,也不会变通,当有人对她的想法提出抗议时,她就发脾气,结果伙伴们都沮丧地离开了。

针对这个问题,我找到了“复述式倾听”的训练方法:让晓静在回答我的问题之前,先把问题复述一遍。比如我问:“今天在幼儿园过得怎么样?”晓静回答:“今天在幼儿园过得怎么样?不好,没有小朋友跟我玩。”这样的训练,能让晓静从沉溺于自我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她在复述的过程中,学习关注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以小贴纸为激励,我们每天训练她10分钟。一段时间以后,晓静倾听的能力提高了,不再像过去那么独断专行。她跟小朋友讲话时,常常情不自禁地复述人家的问题。这样的改变,让小伙伴更愿意和她玩了。

开放的心态,阳光的性格

(秦园长,幼儿园高级教师)

常有人问:“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孩子?”我用10个字总结:开放的心态,阳光的性格。社会上有太多被长辈过度保护的独生子女,表现出心胸狭隘、斤斤计较等种种问题。可以说,培养孩子具有开放的心态、阳光的性格,是家庭教育十分缺失的内容。我建议家长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补上这一课。

首先,教孩子关心别人的需要,顾及别人的感受。幼儿往往从家长的关注点中,明白什么事情是重要的。家长常表达对别人、对公益、对社会的关切,孩子就自然而然脱离“自我中心”的本性。故此,家长可针对孩子的生活,问些具体问题。比如问孩子:“午饭时谁坐在你对面?”“今天谁生病了?”这类问题远胜过问孩子:“你开心吗?”“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

其次,家长要鼓励孩子多思考、少嘲笑。案例中的孙先生从多个层面回答孩子提问,就是很好的例子。还有一位智慧的家长,跟孩子聊天时故意保留自己的意见,甚至从相反的角度抛出看法,引导孩子从多个层面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比如,女儿要在冬天穿公主裙,他就穿着短裤背心佯装去上班,还问女儿:“我今天可以吃冰激凌吗?”女儿反过来思考爸爸的问题,就意识到“如果爸爸不能穿短裤背心去上班,我也就不能穿公主裙去上学。”孩子到了幼儿园中班,很容易“跟风嘲笑”。有些小朋友打扮很“潮”,或者很“土”,家长要教孩子:“你没必要模仿他,但是你要尊重他。随便论断和嘲笑别人,是不礼貌的。”

再次,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幽默感,鼓励孩子为融入群体而接受挑战。有一个幼儿园小班的男孩,在搭积木屡屡失败时保持微笑,还自我鼓励。他父亲说:“每次犯错,我就大声取笑自己,让孩子看到错误是人生的一部分,没什么大不了的。”在这种家教下,男孩敢于自我解嘲,时刻保持乐观。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孩子——特别是女孩之间有了“圈内人”和“圈外人”之分。每个集体都有“圈外的孩子”。家长要鼓励孩子发现“圈外孩子”的优点,让他们知道“小团体”的行为是“不够宽容”的表现。如果你的孩子不幸在“圈外”,常遭到冷落和欺负,那么,你可以借鉴美国凯西·柯恩的《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商》(中央编译出版社)一书,像案例中的晓静妈妈一样自我调整,勇敢面对,千万不要在孩子被孤立时批评别的孩子不够有爱心,或者任凭孩子退回自己的小圈子。

最后,我要提醒家长们,教孩子应对挫折,是保持开放心态的关键。从教20年中,我屡见敏感的家长投诉小朋友或老师。当然,幼儿园会秉公处理。然而,很多家长把孩子保护成“温室的花朵”,成了“说不得、碰不得、只能自己跟自己玩”的重点保护对象。一个矮小的5岁男孩,曾在班上被比他高一头的孩子嘲笑为“小矮人”。他仰起头坚定地说:“随便你怎么说,反正我不是!”当我让嘲笑人的孩子道歉之后,他就拉着他去玩了。我了解到,這孩子因为矮小,屡屡遭到嘲笑。然而他应对的话语、口气、态度甚至是眼神,都是爸爸妈妈教过的。这对父母在孩子入学前就告诉他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并多次就如何应对对他加以训练。这样的家教,与孩子受伤后再“申冤”相比,要好得多。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心态小朋友儿子
保持心态,踏实学习,轻松迈入清华园
打儿子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做谦逊的人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
Let’s DIY Po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