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子姐姐”爱心传奇,终成中国网络助学第一人

2014-09-10林达

妇女生活 2014年2期
关键词:阿玲英子贫困学生

林达

一个普通女子,凭着对学生的挚爱,在闭塞而荒凉的深山里坚守18年。面对贫困,一个被震撼的心灵发出呐喊——救救学生!于是她用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一个鼠标,8年多来满腔热情创办助学网站,得到了海内外爱心人士的热烈响应,参与助学爱心人士近千人,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她已募集助学资金500多万元,惠及1600多名贫困学生——她就是中国网络助学第一人“英子姐姐”刘发英。

扎根深山寻求网络助学

1991年7月,21岁的刘发英从湖北枝城师范毕业。当时,她完全可以到一个条件好的地方去当老师,可她却毫不犹豫地来到了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一个叫黄柏山的地方。这里离县城有200多公里,群山连绵,交通闭塞,是长阳县最偏僻、最贫困的地区。

风华正茂的刘发英刘海齐眉,十分俏丽,然而迎接她的却是一间土屋和一张脚腿残缺的木床、一堆乱草、一张破旧的桌子——这是学校为她安置的“家”。学校没有食堂,老师们都是自己在山上种菜,自己生炉子做饭吃。在家里是老小的刘发英哪里会做这些?但是从那一天开始,她必须要面对。更要命的是,学校经常停电,而山上又买不到煤油和蜡烛,刘发英只好打着手电筒备课、批改作业。困难远比她想象中严重。

与学生接触以后,刘发英更是震惊:不少学生没衣服穿,吃饭都成问题,有的不得不中途辍学去打工。更触动刘发英的是,大山里的孩子对读书是那么渴望,但贫穷却毫不留情地吞噬了许多山里娃的希望,这深深刺痛了她的心。

于是,除了认真教课,刘发英经常给家庭困难的孩子买学习用品、衣服,甚至为他们垫付药费。那时,她的月工资仅98.5元。“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她总是这样安慰孩子们。话虽这样说,但当刘发英看到有的孩子因家境贫寒辍学时,她仍会伤心得落泪。同时她也明白,仅靠自己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改变孩子们的命运,于是,她不断向上面反映,争取教育部门的支持。

2003年春,刘发英调任资丘镇白沙坪小学校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资丘镇位于长阳西部,距县城120公里。上任后刘发英立即对全校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调查,没料到全校420名学生中,竟有1/3的学生因家境困难面临辍学。为了让这些孩子继续上学,刘发英开始将目光投向外面的世界,寻求帮助。

转机发生在2005年9月。安静的校园里来了两名风尘仆仆的青年,他们是“心之旅”助学网站志愿者、武汉大学青年教师李勤和周锋顾。“刘老师,我们是‘心之旅’助学网站的志愿者,想在这里资助贫困学生。”“好啊!太谢谢了!”刘发英非常惊喜。她陪同两名志愿者翻山越岭,走访了几户贫困学生家庭。李勤和周锋顾对贫困生小伟和小向的故事印象深刻,将两个孩子的情况发布在了“心之旅”网站上。

一周后,800元爱心助学款就寄达学校。又过了10天,该网站发起人杨女士也来到资丘走访,现场落实2000元助学款,5名学生获资助。感激之余,还是“网盲”的刘发英感觉既神奇又振奋:“网络还真管用!”于是,她开始潜心学习上网,先在“心之旅”网站注册了“英子姐姐”的网名,又笨拙地将几名贫困学生的资料发布到网上。

操作成功的那一刻,刘发英欣喜若狂,一个全新的想法由此诞生——推出“网络助学”,呼唤大山外面的爱心!2006年6月12日,刘发英收到了宜昌地矿所喻望寄来的600元爱心款,用于资助两名贫困学生。这是她参与网络助学后,直接收到的第一张爱心汇款单。刘发英异常兴奋,更加坚定了开展“网络助学”的信心。

“英子姐姐”助学网友遍地开花

有不少人认为,网络是一个布满陷阱的虚幻世界。助学之初,为了打消网友的顾虑,刘发英公布了自己的真实姓名、单位、职务、电话等,并设置了“无私奉献网络不虚拟,热心助学人间有真情”的签名。

很快,刘发英的网络助学迎来了“拓展业务”的机会。

2006年8月的一天晚上,刘发英打开电脑,一条要求加她为好友的信息让她眼前一亮。对方在留言中说:“我是北京‘大耳朵英语网站’的负责人,网名‘大耳朵’,希望在长阳资助一些贫困生。”原来,“大耳朵”是北京“大耳朵英语网站”站长韩柏东先生,他听说长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于是联系该县教育局,教育局又向他推荐了“英子姐姐”作为联系人。

大耳朵最初资助了3名学生。每当钱款汇来,英子姐姐便第一时间发放给学生,并将孩子们写的收据拍成照片上传给大耳朵。几名受助的孩子也多次给大耳朵写信、打电话,汇报学习情况,向他表示感谢。“山里的孩子真纯朴!”被山村孩子感动的大耳朵又增加了两个资助名额,每年捐助额达6000元,资助款至今已超过5万元。

与此同时,大耳朵韩柏东还在自己的网站上专门开设了“英子姐姐助学”专题,发布长阳县贫困学生信息,并邀请刘发英担任版主。因该网站的网友中有许多海外人士,英子姐姐和她的网络助学故事逐渐走向世界,开始声名远扬。随后,湖北的“情暖荆楚”和日本的“IT民工棚”网站也开设了刘发英的助学板块。通过这些渠道,刘发英的视野不断扩大,先后结识了国内外600多名助学网友。

2008年春,刘发英结识了新加坡籍华人杨柳。聊天中,她的话题总是离不开山里贫困学生求学的故事。杨柳被她的精神所打动。不久,他寄来1000元人民币。这是刘发英争取到的第一笔国外网友的资助。收到钱的那一夜,她失眠了。想起网络助学的许多往事,刘发英说:“几年来的酸甜苦辣,那一刻全变成了幸福。”

2009年,刘发英调到县城花坪小学任副校长,但她没有忘记资丘镇的贫困生,不仅继续资助资丘镇的孩子们,还把网络助学的范围扩展到整个长阳县及周边地区。

为了获取更多的贫困生信息,刘发英时时做有心人。到镇中心学校开会,她总是主动与各学校负责人交谈,请他们提供贫困生名单和基本情况,然后她进行汇总,并及时写成材料发布到网上,寻求资助。8年来,她建立了12大本网络助学资料,执笔撰写的网络助学资料达到6.5万余字。

长阳县教育局的一位领导十分感慨:“刘发英助学的账目非常清楚,所有的助学款项,她都一笔一笔地在网上进行了公布;收到捐款数额多少,受助人是谁,受助人的收条和签字以及受助人照片都建档在案,并逐一编号,没有出现过任何差错。”刘发英的同事说:“她还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支付了大量电话费、电费、交通费、文印费等,合计达数千元,从不在爱心网友捐助款中开支一分钱。”

2010年,刘发英的侄儿正上高中,哥哥由于意外事故造成高位截瘫,为治病家中债台高筑。当时丈夫和躺在病床上的哥哥与刘发英商量,希望她能在网上为侄子找寻几位资助人,或者从资助人那里拨一点款帮帮侄儿。望着卧床不起的哥哥,刘发英强忍泪水,拒绝了哥哥的要求。

“如果我真的那样做,就会失去资助人的信任!”最后刘发英和姐姐商定,由她们共同承担侄儿读高中和大学的费用。

传递爱心托起山村希望

一个叫晓涛的学生只有8岁,却是家里的顶梁柱。他住在资丘镇凉水寺村一座高山的山顶,奶奶和父母都是残疾人。“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发现了他,并将他的情况发布到了网上。2006年10月9日,晓涛得到了山东和辽宁两位好心人的帮助,收到了1500元助学款。此后,两人与晓涛每年结对助学。

2006年8月刘发英又走访了一个令人心酸的家庭:小田的父亲天生耳聋,母亲患有精神疾病,78岁的奶奶摔断了腿,常年卧床不起。刘发英了解到情况后,给小田送了2000元助学金。

长阳县津洋口镇三鱼冲村女孩陈小洁,3岁时父亲因车祸身亡。从此,母女三人相依为命。家里没有男劳力,一家人守着山里贫瘠的土地,难有足以糊口的收成。一年后,妈妈带上小洁姐妹离开故土,迁至长阳县城,租了个15平方米的小屋,做了一个擦鞋的木盒子,开始为女儿上学挣学费。但在小县城里擦鞋的人并不多,陈母的生意很冷清。2009年9月,陈母收到刘发英打来的电话,要她去领捐助款。“那时正是我最难的时候。”陈母说,“到学校后,刘老师递给我500块钱。接过来的时候,我心头一热,泪水一下子就流了出来。”从此,小洁和妈妈就记住了刘老师,常常想着能为她做点什么。

一天,刘发英途经龙舟大道到花坪小学上班,不经意间被陈母发现。陈母终于找到了报答的机会,一把拉住刘发英,一定要给她免费擦鞋。刘发英反复推辞之后,只得“就范”。此后每次见到刘发英,陈母都要为她免费擦鞋,还说:“把您家的鞋子都拿来,我没别的本事,只能擦鞋报恩。”打那以后,刘发英每次上班都要绕道而行,以免麻烦陈母。

在受助学生中,有一名叫阿玲的高中女生。阿玲3岁时父母双亡,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阿玲十分听话懂事,在家啥活都干,在学校刻苦用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县重点中学。然而,这个家的状况令人忧心,爷爷奶奶都70多岁了,爷爷患有高血压、支气管扩张、痛风等多种疾病,奶奶患有严重的肺气肿、哮喘,两位老人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每月需要医药费300多元。

刘发英了解到阿玲家的情况后,在大耳朵英语网站发布了关于她的贫困信息,很快得到了爱心网友的回应。在阿玲读高中期间,共得到了5200元的资助。2009年夏天,阿玲高考考了525分,刚好上了一本线,但没有达到她填报的中国海洋大学的录取线,她落榜了。“像天塌了一样。”阿玲说,“当时非常绝望,想外出打工,但舍不得年迈的爷爷奶奶;想复读,又没有足够的钱,为此一直辗转难眠。”

秋天快开学时,阿玲突然接到英子姐姐的电话,说北京一个叫宋燕的好心人资助了她1500元。她这才知道,又是英子姐姐将她的情况发到网上求助。接着,阿玲先后接到了美国杨光、安徽李成忠、山东王蒙、四川肖莎、山西任静等人资助的9500元现金。复读一年后,阿玲终于以546分的成绩被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录取。当她收到录取通知书后,立即从深山里赶到县城,向她的“英子妈妈”报喜:“英子妈妈,没有您的帮助,我是拿不到这张大学录取通知书的。”说完抱住刘发英喜极而泣。

在网络助学的道路上,刘发英也经历过挫折,有人说她多管闲事,更有人嘲弄她想出风头。对此,刘发英都一笑了之,不予理睬。然而,家庭遭遇的一连串变故与打击,曾差点把她击倒。

那是2007年6月的一天,她70岁的父亲突然中风瘫痪。同年10月,哥哥因工伤高位截瘫,住进了宜昌的医院。紧接着,公公被诊断为肝癌晚期。面对一个个不幸的亲人,刘发英心里非常难过。当年9月,丈夫覃守龙从同她一起工作的资丘镇调往县城清江职高,夫妻俩相隔上百公里。儿子却在老家磨市读初中。那段时间,刘发英奔波于资丘、县城、磨市和宜昌四地亲人之间。教书、助学、家庭的三重压力像大山一样压得她身心俱疲,刘发英忙得焦头烂额,对“网络助学”活动曾想过放弃。

已建立了深情厚谊的网友们舍不得“英子姐姐”,纷纷希望她把这份善事继续做下去。“心之旅”网站站长杨东波表示:“大姐,如果你放弃了助学,我们将中断对长阳学生的资助。”“不行,这样我原先所做的一切不都前功尽弃了吗?为了大山里的孩子,为了不辜负那些爱心人士,再苦再累我都得坚持下去!”刘发英打消了放弃助学的念头,咬牙艰难前行。

对于妻子的网络助学,覃守龙开始持怀疑态度,不相信她会坚持下去。2008年春季开学时,一位80多岁的老人领着十几岁的孙子,带着20个土鸡蛋,赶了几十里山路,到刘发英家表示谢意。夫妻俩十分感动,塞给孩子100元钱,还找出一包儿子的衣服给祖孙俩带回去。这件事对覃守龙触动很大,让他深深感到“妻子做的事情很有意义”。后来,看到越来越多的贫困孩子通过妻子得到资助,覃守龙主动承担起家务,还成了妻子的义务取款员。

2011年2月,刘发英建起了自己独立的“英子姐姐”助学网站,个人力量发展成了团队力量。“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中既有山区教师、知名作家,也有退休领导、全国劳模以及海外友人。这个团队分成顾问组、走访组、联络组、宣传组等,其中韩国的冯冠军博士、日本“IT民工棚”网站版主潘喜华女士及北京的大耳朵是联络组成员,赴日留学生刘晓燕还欣然出任了网站的形象大使……

刘发英对网络助学的坚守,像天使一样守护着大山里的孩子,使他们对上学的渴望和对知识的渴求,不再因贫困而被阻挡。刘发英由此获得了无数荣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助人为乐好人、全国十大美德人物……她还是党的十八大代表。

在刘发英看来,荣誉越多责任越大。她无限感慨地说:“在8年来的网络助学中,我走进过许多贫困家庭,那种贫困现状让人震惊!许多贫困学生的求助信息我是含着热泪写出来的!我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尽管苦点累点,但我会沿着助学之路一直走下去,让更多的贫苦孩子圆了上学梦。”

〔编辑:潘金瑞〕

猜你喜欢

阿玲英子贫困学生
独臂作家之死
陕西全省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
南瓜马车的午夜
钻石妙贼
南明区离休干部党支部慰问嘉润学校贫困学生
巧计得绵羊
澳门爱心人士吴少芬、释会明等赴兴仁县看望贫困学生
一件情侣衫
真正的高手
鲜花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