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诗歌中的西域
2014-09-10徐树春
徐树春
西域的自然风光雄奇壮美,但我更偏爱的是那里的历史遗存,每当走入一座孤城,就好像与唐代诗人岑参有约,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领略历史的苍凉之美。
在新疆几年时间,我寻访过不少历史故城,虽然见到的多是残破的墙垣和满地荒草,但在我的眼前时常幻映出高耸的城楼和萧萧车马,而几乎每一座故城的辉煌历史都可在唐代的边塞诗中找到佐证。人们对西域那片辽阔地域的了解,风霜雨雪、铁马冰河的印象多是来自边塞诗中。西域的自然风光雄奇壮美,但我更偏爱的是那里的历史遗存,每当走入一座孤城,就好像与唐代诗人岑参有约,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领略历史的苍凉之美,于是,我携带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的《岑参边塞诗选》,作为了解西域胜迹的索引,开始了寻访之旅。
岑参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作为小官吏,他的文学成就远高于他的仕途功名。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入朝,奏调岑参为右威卫录事参军,随同到达今天的库车。岑参第二次出西域时是去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任职,前后共6年。期间沿着丝绸之路,度陇头,穿河西,出阳关,过流沙,足迹几遍天山南北,他对沿途各地风光和边塞的征戍生活的长期体验,使他获得了丰富的创作源泉,为唐诗扩大了题材范围,留下了80多首边塞诗歌,也为后人留下了有关西域风情的珍贵记录。看今天的新疆风光风情,与岑参诗对照,已经远不可同日而语,沧桑变幻,时代更迭,但我想象,脚下的一块块坚硬的路面和砖石应是岑参踏过的,假如岑参再世,故地重游,当惊世界的殊变。
岑参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世居江陵,后迁河南登封,祖父官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死得早,家道衰落。岑参幼年聪颖过人,饱读诗书,20岁到长安求取功名,直到唐玄宗时期,30岁的岑参才考取进士,授兵曹参军,两次到西域,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至德元年(公元756年)从西域归来,后官至嘉州刺史,人称“岑嘉州”。
岑参出西域时期,正是唐王朝全面统一西域的时期,当时一个空前强大的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但是西北边疆大食、吐蕃等少数强悍的部族时有侵扰,战事仍然不断。在西域设立最高军政管理机构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也是为了稳定边疆,减少战乱,岑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来到西域的,在他的诗中,多是表现当时的军旅生活,也让人们记住了安西、北庭和轮台等地的边地民情和自然风光。
“安西”——库车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岑参随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来到西域。“安西”是安西都护府的简称,节度使驻地龟兹,即今新疆的库车。这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第一个军政机构,标志着唐朝在天山东部地区政治主权的确立。
按照今天的路线图,岑参是从京城长安过河西走廊,经武威、敦煌、哈密、吐鲁番、焉耆等地到达库车的。入安西途中,岑参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作,笔下的热海、火山、雪海、沙碛、龙堆、盐泽,以及严寒酷暑、风狂雪暴等,展现了西域特殊的自然环境。一首《沙碛》展现了空旷无边的沙漠图景:“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经火山》以充满奇情异彩的诗句描写了吐鲁番盆地炎热逼人的气候:“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银山碛西馆》则通过描绘银山峡口的自然风光和严酷的气候,表现了岑参想在这艰苦的戎马生活中建功立业的愿望:“银山峡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风迸人面。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经过两个多月的跋涉,岑参到达安西节度使所在地龟兹,又作《安西馆中思长安》描写羁旅寂寞、返归无期,因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
由岑参说到龟兹,则是一个不尽的话题。有一首当地的古老民歌曾这样歌唱:“假如有通向东方的道路,它就是古老的龟兹,它是神灵慈爱的航迹,光明的舞蹈,传遍大地每个角落的歌声……”龟兹古国立世千年,鼎盛时期的疆域东到库尔勒,南至塔克拉玛干,西到巴楚,北至天山腹地。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说它国民和睦,善歌舞,都城繁华,佛窟遍布,寺宇辉煌。
的确,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龟兹一直是塔里木盆地北缘,乃至新疆地区的文化、经济、政治和军事中心。汉代的西域都护府、唐代安西都护府均设于此。龟兹古国既是丝绸之路上繁华的都会和商埠,也是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这一地区深受古印度犍陀罗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由龟兹、羌、汉、柔然、吐蕃、回鹘等民族和部落的先民们共同创造了璀璨的民族文化,克孜尔石窟、昭怙厘大寺等大量的石窟群和佛寺遗址,丰富多彩的龟兹乐舞,直到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彩。如今人们来库车旅游观光,既能饱览天山和大漠风光,也能寻到岑参时代的历史遗迹,感受丝路重镇的文化魅力。
“北庭”——吉木萨尔
岑参在安西2年多时间,天宝十年(公元751年)春,高仙芝调任河西节度使,岑参随至河西节度使治所武威,后返长安。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又随同安西节度使兼北庭都护封常清去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
岑参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非常丰富,更多的是歌颂边防将士英勇豪迈的战斗生活以及不畏艰难的顽强斗志。《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就是典型的代表作:“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还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这首诗以歌咏白雪为主要内容,色彩瑰丽,气势磅礴,同时也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的深情厚谊,堪称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诗一开头,就把边地奇寒、飞雪的特异风光和壮丽景色,通过典型事物,以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出来。北风卷地,连那坚韧不拨的白草,也为之摧折。可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之间,玉树琼枝,千姿百态的冰雪世界竟成了芬芳灿烂的江南春色,这境界该是怎样的新奇壮美!
我是带着虔诚的景仰之情走进北庭故城的。北庭故城位于吉木萨尔县城北十几公里,当地人俗称“破城子”,尽管是残垣断壁,但规模宏大的轮廓仍清晰可辨,城址平面布局呈不太规则的长方形,南北长约1.5公里,东西长约1公里,分内外两城,均有护城河环抱。古城中楼台衙署遗迹犹在,我不知哪一处土丘是岑参曾经生活和处理公务的地方,但是他创作的30多首有关北庭的诗篇却像袅袅余音飘荡在北庭故城的空间里。
“轮台”——乌鲁木齐
岑参在北庭时经常随节度使封常清离开庭州驻节轮台,所以在他80多首西域诗中21次出现轮台,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名。他居住和多次描写的轮台城,经过学者多方考证认为,就是现在乌鲁木齐城郊的乌拉泊故城。唐轮台废弃后,乌鲁木齐经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成为全疆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亚欧大陆中部的繁华都市。久居乌鲁木齐的人读到岑参的诗句倍感亲切,只缘与轮台故城相隔咫尺。
唐轮台故城位于乌鲁木齐南约15公里处,城垣高大宽厚,城墙夯筑,周长约2000米,4个城角各有角楼遗迹,城门外突,城垣中部有对外瞭望的孔洞,东门外有宽阔的护城河故道,从浩大的工程建筑和军事设施来看,它显然是具有军事意义的屯兵重地。
岑参的名字和轮台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以“边塞诗人”著称并真正能从内涵上展现出大唐雄风的,非岑参莫属。岑参在北庭和轮台生活了3年,目睹了边关雄奇深远、艰苦卓绝的边防事业,因而在军旅之余写下了许多有关轮台的名篇绝唱——“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轮台风物异,地是古单于,三月无青草,千家尽白榆”……岑参诗中对风雪、石头、黄沙的描述,以及对夜半行军的描写,也给后人留下了当年西域生活的记录。
岑参在轮台期间,还多次到达今天吐鲁番地区的交河和高昌故地,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九月,岑参由军府驻地轮台奉使交河,作《使交河郡》,叙写了旅途的艰辛:“奉使按胡俗,平明发轮台。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嵬。九月尚流汗,炎风吹沙埃。何事阴阳工,不谴雨雪来?”《火山云歌送别》更是反映了当地的炎热气候和别样风景:“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全篇从云着眼,诗意新奇动人,于肃杀恶苦的自然环境中彰显了人的豪气。
岑参足迹所到之处,皆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从安西,到北庭,到轮台,到交河,历史的长河流淌了上千年,诗人笔下的城郭街衢多已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古老西域的沙漠、高山、大泽甚至冰峰雪原,成了现代旅游的重要元素,旅游的热潮正向西部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