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什么样的你,就有什么样的新疆

2014-09-10毛亚楠

方圆 2014年24期
关键词:库尔班和田新疆

毛亚楠

今年4月召开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疆干部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及了《凤凰周刊》记者张弛一篇名为《一个维吾尔人的家庭史:库尔班江一家的“开放时代”》的报道。他长时间引用此文章所讲述的库尔班江家族的几个故事,来阐释了新疆问题的复杂性,认为新疆问题“不是单一措施可以解决”。

那篇報道中的库尔班江·赛买提,是一个曾经连上网都受歧视的人,他写文章出名后,很多记者来采访他。库尔班江在深圳工作的四弟,开始死活都不愿离开和田,然而,在深圳待了一段时间后,回和田,他却再难习惯当地的乡俗。

今年10月,32岁的库尔班江·赛买提写了新书《我从新疆来》,他给习近平写了一封信,并邮寄了样书。后来,他听说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声已收到了自己的信和样书,不太清楚习近平收到没有。

这本《我从新疆来》,被这位新疆和田的摄影师称为“少数派报告”。近年来的一些暴力事件的发生,使得库尔班江认为“一个健康的沟通”很有必要,他想“给大家搭建重新认识新疆人的桥梁”,来消除人们对新疆人的种种误解。

任何对地域的偏见和歧视都是错误

在新疆和田,这个传统的维吾尔地区,库尔班江的家庭是非常特别的,家中4个孩子,有3个不在新疆。库尔班江是老大,除了是摄影师之外,他还为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做摄像。弟弟老三在深圳开玉器店,老四在深圳一家影楼从事后期处理工作,只有妹妹在和田任汉语教师。

库尔班江家族的目光不局限于新疆,这得益于库尔班江父亲多年来奔走全国,到各地做生意所形成的开阔眼光和开放思想。

1984年开始,库尔班江父亲就频繁往返新疆和内地,做玉器生意,在带回收入的同时,也把外面精彩的世界带回了封闭的村庄。

“父亲讲的故事,几乎都跟教育、知识、上学有关,几乎没听他说过谁赚了多少钱、生意做到多大。”库尔班江回忆,“有一次他坐飞机从广州到上海,他邻座坐着一个老太太,是个教师。她有两个儿子,都在美国读书、工作。父亲和她聊了一路,很有感触,回来跟我们讲了好几次。”

库尔班江回忆父亲时说,“他经常对亲戚朋友们说,三个儿子,我一定要把他们都‘赶出’和田”。

库尔班江小时候,父亲不停地搬家,只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习的环境越来越好。父亲常年在外,有时几个月不回家,母亲也不让儿子辍学养家,这在当地是不被理解的事情。更不被当地人理解和接受的是,父亲甚至不让孩子们去阿訇或者伊玛目(伊斯兰教教职称谓)办的讲经班,父亲认为,孩子们还小,等长大后自己有了感悟,再让他们自己选择也不迟。

正因这些不类之举,库尔班江兄妹几个被视为异教徒,家族中30多个表兄妹从小都不跟他们玩,母亲的几个姐妹至今也不和母亲来往。

在和田,很多维吾尔族人会排斥汉族人到家里去,甚至会把他们用过的盘子、筷子、碗扔掉,但在库尔班江家里不会发生这样的状况,“我很少感觉到民族的差别。小时候我们跟汉族小孩玩得多,他们也可以到我们家来玩,吃我妈妈做的抓饭。”库尔班江说。

“我们成人之后,才了解父亲的苦心。学习科学、文化,掌握知识,见过世面,才能更好地理解宗教,才能把学过的东西和背诵的条文变成智慧。特别是这几年,和田的宗教氛围更保守、环境更恶劣。我觉得他实在是太伟大了。”库尔班江对父亲极为佩服。

父亲的眼界和思想改变了库尔班江的人生,和本地人不一样,库尔班江对地域、文化、宗教的认识有了更加广阔的了解。直到走出新疆,库尔班江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加直接的体验,对新疆和内地的认识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00年,库尔班江家中发生了变故。父亲远赴俄罗斯经商,被抢了200多万元。没过多久,父亲又去了内地,带走了家里几乎全部的玉石,后来又全部被偷。承受不了打击,父亲失踪了,3年间音信全无。

2003年,中专毕业后的库尔班江为了撑起这个家,赴内地做生意,同时也是为打听父亲的下落。他记得父亲曾在河南的古玩市场做过生意,就把父亲的照片留给了古玩市场上的商贩。一年后,库尔班江接到了期待已久的电话,在河南郑州的一个小宾馆里,他找到了父亲。

宾馆的老板说,十几年前,在他还是个三轮车夫的时候,曾经在火车站拉过一个做生意的新疆人。那是个冬天,新疆人看他辛苦,就多给了他一些钱。那个新疆人就是库尔班江的父亲。2001年年底,生意失败的父亲来到郑州的一个宾馆,而老板就是那个曾经的三轮车夫,老板认出了父亲,看他状态不好,就给他开了房间,送来清真饭菜,让他放心住,不用给钱。就这样,父亲一直住到了2004年。

多亏宾馆老板和古玩市场老板的帮助,才让库尔班江找到了父亲,但他们怎么也不肯要库尔班江给的报酬。从那天起,库尔班江明白了,任何因地域和民族产生的偏见和歧视都是错误的。

“对不起,你这个民族不能上网”

即使库尔班江本人很乐观,但他以新疆人的身份在内地生活,仍然在工作、生活中遭遇到了各种误解甚至歧视。他的同事和朋友们都对他很认可和赞赏,但时常也会发生不被陌生人理解和信任的事情。尤其是“7·5”暴力事件、切糕事件等事件发生后,“暴恐”成为新疆的符号,在内地生活的新疆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库尔班江讲到了很多在内地的遭遇,他发现其实很多人对维吾尔族并不了解,“有的地方,你说维吾尔族、清真,都没人懂,就得说回民;还有的地方说回民也没人懂”。库尔班江在四川地震灾区拍纪录片,导演告诉店家,他要吃清真的。结果,店家竟然给他上了一盘清蒸排骨。导演没办法,只好说,库尔班江信佛教,要吃素。店家才懂了,给他上了泡菜和米饭。

更多的时候,库尔班江遭受的是误解和歧视。每次坐飞机、住酒店,他都要接受比别人严格很多的检查;租房时也曾因为是新疆人被房东拒绝;他还曾经在宾馆接到派出所打来的电话,问什么时候离开。

一次,库尔班江去沈阳出差,恰逢国庆60周年,宾馆不让他住。派出所民警来了,库尔班江告诉民警,说自己是酒店的会员,已经订好了房间,为什么不让住。他跟警察谈了两个多小时,凌晨3点多才终于睡上一觉。第二天,他去网吧上网,网吧小伙子看了下他的身份证,根本没抬头看他,就说,对不起,你这个民族不能上网。

库尔班江深切地感到新疆人正日益被符号化的现实。“我们总是被视为异乡人,即便永久地生活在另一个城市,到头来突然发现这仍是异乡”。

2009年,“7·5事件”发生后,库尔班江在北京的地铁上接了一个朋友的电话,他用维吾尔语和朋友说完事情之后,挂上电话,就感觉到了周边的气氛有些不对。一位又高又胖的男人,站在他面前,一直狠狠地瞪着他。地铁到了大望路站,那个男人要下车,临走用胳膊狠狠地给了库尔班江“一肘子”,然后站在站台上,挑衅地看着库尔班江。他知道,对方是想让他下车,来一次单挑,但他冲那男人笑了笑,没有下车。

拿过拳击、散打冠军的库尔班江也曾认为拳头能证明一切,他曾经不允许任何人谈及新疆的不好。然而来到北京之后,他懂得拳头根本不能证明什么,“问题不在于谁对谁错,在于彼此了解基础上的尊重。而尊重,需要感化”。

库尔班江认为,新疆人被符号化并不是普通百姓的恶意,他们接触到的新疆人可能是小偷、卖切糕的,还有更多普普通通的新疆人他们接触不到。“所以我们没有权利要求所有人怎么样,我们只能影响自己身边的人,给他们留下好印象,然后口耳相传”。

库尔班江自己的朋友中不乏汉族人,最好的朋友就是一起长大的汉族人,“关系好到他新买的裤子我喜欢就会拿来穿”,“只要找到恰当的方式,新疆人一定能够被大家所接受。”库尔班江说。

近年来,库尔班江一直致力于通过影像向众人宣传真实的新疆,他无论去哪儿都说自己是和田人、新疆人,无时无刻不在给人们介绍新疆、介绍和田。为此,他还争取到了《舌尖上的中国》中的新疆玛仁糖和沙漠烤肉部分的拍摄机会。

通过库尔班江的镜头,所谓的“切糕”竟然有一个亲切好听的名字,叫“玛仁糖”。他还为此选用广角镜头还原了玛仁糖制作的全过程:画面中干净的房子、卫生整洁的制作环境,为的是澄清外界对“切糕”的一切不实传闻。

库尔班江说,他甚至不惜承担了烧坏机器的风险,选用从炉中仰拍的方式记录新疆馕成熟的瞬间。“舌尖”导演陈晓卿都服了库尔班江,说他只要一有好事儿,就推荐和田。

“了解的时候,就是偏见消失的时候。”库尔班江说,“被人信任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得有人做沟通的事。因为误会、陌生甚至仇恨是互相滋养的,会越养越大,新疆不能被极端的情绪笼罩。如果我们不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就会有其他不利的声音和观点冒出,左右别人对你的看法,严重影响新疆人的声誉。我愿意做些实实在在的事,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世人表达一个完整清晰的新疆。这是我的使命。”

而《我从新疆来》正是库尔班江为此所作的努力。

新疆人的最普通的故事

几个月以前,庫尔班江停掉了所有外拍纪录片的工作,带着相机和录音笔,开始了100个新疆人的采访工作。没有了收入,他采访的经费全靠存款和家人的支持,非常紧张。

库尔班江先在北京采访了30多个新疆人。3月底,他将完成的图片和文字放到了网上,很多后来的受访者看到了这组照片,主动联系库尔班江。库尔班江便前往受访者所在的城市进行采访记录,这些人涵盖了新疆的所有民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职业和身份。

因为经常去一家名叫“大漠驼铃”的北京清真餐厅蹭饭,库尔班江认识了36岁的新疆阿克苏人艾合买提江·阿布都热合曼。相识的过程中,艾合买提江觉得库尔班江是一个非常热情的人,因为他的店里装修需要一些画,库尔班江曾送给他好几张在国家图书馆做展出时留下的珍贵图片。

艾合买提江也吸引着库尔班江,便成为他书中一个故事的主人公。

艾合买提江这家清真饭店是为爱人而开,他自己还是一名高级工程师,在中国石化从事海外石油勘探工作。

1999年,艾合买提江被中国石油大学录取,后以全年级前五的成绩保送研究生,2007年,他被公派至德国弗莱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顺利进入中石化研究院。2011年,他把妻子、孩子接到了北京,从此在北京安家。为了解决家人吃饭不便的问题,艾合买提江和朋友借钱,又从新疆请来了厨师,开了这家新疆清真餐馆。

听说了餐厅开张的事,周围高校的学生有很多来申请做兼职。10年的高校学习经历,使得艾合买提江对高校学生充满感情,他觉得只要不耽误他们的学习,他一定会尽力帮助他们,不分地域、不分民族。对于餐厅工作不认真的年轻新疆厨师,艾合买提江经常开导他们。他和爱人给女儿取名穆菲达,意思是“对社会有益的人”。女儿已经两岁多了,他希望女儿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生活。

另一个书中的主人公,27岁的维吾尔族青年亚库普江·阿不都塞买提一直记得爸爸给他说的一句话,“不要急着赚钱,先把人做好”。亚库普江从新疆职业大学毕业后,就跟着爸爸到东莞学做玉石生意,现在在深圳经营家里的玉石店。

刚开店的时候,亚库普江性子急,曾经用160万买了一块4公斤多的石头,后来被一个深圳老板看中,开价560万,眼看就要交易了,亚库普江的父亲知道了,提出要欣赏一下这块石头。只看了一眼,父亲就告诉儿子说,这石头不能卖。父亲眼睛很毒,他看出玉石的皮壳不对,为了证明给儿子看,父亲端来一盆热水,把那石头泡在水里一个多小时,然后放在冰箱冷冻,第二天拿出来,亚库普江闻到了浓浓的化学味道。可因为当时急着挣钱,亚库普江坚持要卖掉石头,父亲严厉的问他,你来到这边,是赚钱呢,还是扎根?

成为一个深圳人

经过数年锻炼,亚库普江渐渐沉淀下来,现在的他,已经是一个深圳人,有了深圳的身份证。买家来到他的店里,亚库普江会自己指出店里东西的缺点,是为了让别人心服口服地买。“我不是石头贩子,我是玉石商人。我不是‘黑肚子’,我想做一个玉石文化使者。”亚库普江通过库尔班江的镜头,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除了记录这些一路打拼的新疆朋友,库尔班江还采访了佟丽娅、麦迪娜·买买提等影视明星。面对库尔班江的镜头,平日里闪光的明星们开始了真诚朴实地讲述,她们想念自己的家乡,回忆曾经的彷徨与焦虑,每个人都回归了最为平凡的角度。

在这100个故事中,每一位新疆人都影响着周围人们对他们的看法。

29岁的维吾尔族人马尔旦·艾尼瓦尔,现在是影视明星范冰冰的私人英语老师,同时也帮助她处理一些国际公关方面的工作。范冰冰原从马尔旦的长相认为他是外国人或是混血,知道他是新疆人后,更加尊重他。如果马尔旦在工作上有什么失误,范冰冰不会发脾气,而是与他好好沟通。而14岁来上海读初中的欧特凯·艾尼,也在陪同库尔班江采访在上海的新疆人的过程中解开了心结,不再与误解他的同学打架,而是骄傲地承认自己是新疆人。

库尔班江表示,他对61岁还在卖烤肉的艾力克大叔的经历特别感慨。艾力克一家是当年被邀请来为北京的文化多样性做贡献的,可当他攒够了钱,想回到新疆时,他的第三个孩子患上了脑瘫。为了攒钱给儿子治病,艾力克选择继续留在了北京。他现在在苏州桥附近卖烤肉,生意还行,就是有时候需要躲躲城管。他最小的孩子在北京上学,现在已经排斥说维语,而说汉语了。在孩子的心里,新疆已经是一个遥远的所在,而北京才是他的“老家”。

通过书中每个人的诉说,库尔班江希望让人们看到,“我们都是同样的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家庭与梦想奋斗。如果说我们之间有什么不同,那也只是长相不同、语言不同”。

旧的“桥梁”已经过时,新疆的风景、歌舞和瓜果固然美好,但表达的力量却很脆弱。库尔班江认识到,“只有当每一个个体都能表现出来的时候,人们才会为之所动,如蝴蝶效应,所散发出的力量是很强大的”。

库尔班江的书,无关宗教、政治、民族、地域,只关乎日常生活,“讲的是新疆人的经历,说的是普通人的故事”,他知道,这些最平常、最卑微也最动人的故事所传递出的沉静且直接的力量,是让人们认识和了解新疆人最好的方式。

“以前,每当朋友问新疆是否安全时,我总会说,新疆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而现在,我会说,有什么样的你,就会有什么样的新疆。”库尔班江说。

猜你喜欢

库尔班和田新疆
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毛泽东与库尔班,新中国民族政策的千古佳话
试论现代维吾尔语和田方言的土语划分
和田学前双语教育实践探索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库尔班·吐鲁木:一心想见毛主席
新疆小巴郎
库尔班大叔骑着毛驴去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