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之城——奥斯纳布吕克
2014-09-10高关中
高关中
奥斯纳布吕克位于德国西北部,其作为“威斯特伐利亚和平之城”,在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小城人口仅有16万,却设有两个火车站,一个叫老城站,距市中心只有500米,但在西去的铁路上客流较少,因此车站较小;另一个叫总站,位于汉堡到科隆、柏林到阿姆斯特丹两条铁路的交叉点上,规模很大,但距市中心较远。
从老城站下车,出站就是一条静静的小河——哈瑟河,意为兔河;远望是一座老城门——兔门。过兔河,沿兔街漫步,一座气势磅礴的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出现在眼前。这是13世纪的罗曼式建筑,外观浑厚敦实,内部则为巴洛克式装饰。这里保存着13世纪的铜洗礼盆和十字架;珍宝馆里展出历代主教搜求的金器等珍贵宗教艺术品。
德国人的宗教信仰,按地域来分,南方以天主教为主,北方以新教为主。但奥斯纳布吕克虽位于北德,却是天主教重镇,有主教驻节,遥领西北德一带的教务。该城作为主教城,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早在785年,查理大帝就看中此地,设立了主教区。这个宗教据点逐渐发展成了商业手工业城镇,并于1171年建市,之后还加入了汉萨同盟,亚麻布贸易远近驰名。眼前这座大教堂就是天主教的主教坐堂,与之隔街相望则屹立着新教的圣玛丽教堂。
新教和天主教都是基督教派,今天得以和平共处。但17世纪时,两教派诸侯国之间却爆发了一场持续30年之久的混战,战争从1618年持续到1648年,史称“三十年战争”。这是在德国土地上发生的一场欧洲国际战争,法国、瑞典、丹麦等许多国家都被席卷其中,战争夺去了德国三分之一的生命,破坏极为惨重。双方都精疲力尽,不得不坐下来谈判。和会就是在奥斯纳布吕克和附近的明斯特两地举行的。
圣玛丽教堂旁边坐落着德国历史上有名的市政厅,它建于1477~1512年之间,是“三十年战争”结束的见证。这座市政厅属晚期哥特式建筑,大屋顶上配有6个装饰性的小尖塔,庄严而又美观。市政厅立面二楼窗户之间竖有历代9个皇帝的塑像,神采威严,系由沙岩雕成。正中的一位就是该城始建者、大名鼎鼎的查理大帝。市政厅拱形大门上的门环为艺术铜雕——铜鸽,铜鸽象征着和平,铜牌上镌刻着“1648和平”的字样。当年10月25日,交战双方就是在市政厅门前的高台阶上宣读了达成的和平协议。从大门进入,可来到“三十年战争”的和会会址——和平大厅。厅内手工精细的木雕座椅和枝形吊灯都是当年的原物,墙壁上悬挂着各方谈判使节的画像。在上部楼层中展示有一座 1633 年的奥斯纳布吕克城市模型;“毁灭与重建”展览则提醒着人们另一场战争——这里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奥斯纳布吕克的重建情况。身临此境,想象那烽烟四起、生灵涂炭的年代,让人感触良多。
城南坐落着规模宏大的主教宫,旧时,主教的权力和财富可与王侯匹敌。他们依照罗马玛达玛宫筑起了这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现在,主教宫为奥斯纳布吕克大学使用。
奥斯纳布吕克城特殊的历史遗址丰富了人们对这座城市过往的追忆。卡尔克里泽博物馆和公园留下了最有可能发生在公元9 年的瓦鲁斯之战的痕迹。该遗址于 1989 年开始系统发掘,出土了大量钱币、兵器和罗马士兵的个人武器装备,还有残存的战壕等。奥斯纳布吕克附近,以前的煤炭开采地现在成为工业文化博物馆,游客可以搭乘深入地下 30 米的观光电梯参观再次发掘出来的采矿坑道。
奥斯纳布吕克还是世界著名的作家雷马克(1898~1970年)的故乡,他与“和平之城”的形象相得益彰,两年一度的城市和平奖就是以他命名的。他的小说《西线无战事》被列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反战小说,它通过一个班8个普通士兵在战壕中的生活,揭露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主人公战死的那一天,司令部战报上却只有简略的一句话“西线平静无事”。该书出版后立即获得国际声誉,被译成29种文字,销量达800万册。根据小说拍成的电影还获得了奥斯卡奖。在距市政厅不远的地方建有雷马克和平中心,用照片和文件记录了这位作家的一生。
尽管追忆了许多过往时光,但我们在奥斯纳布吕克也看到了诸多的现代印迹:购物、音乐、歌舞表演、市场、各种节日和活动让你应接不暇;多米尼卡纳尔教堂艺术大厅中不断变换的现代艺术展览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特拉维塔自然和地质公园也以其妙不可言的美景成为独具魅力的短途旅行目的地。这就进一步证明,奥斯纳布吕克的魅力不仅存在于记忆之中,而且延续至今,随处可见。
【责任编辑】王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