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社会
2014-09-10李淳风
李淳风
我在帮我的一个表弟找工作。
亲弟弟、堂弟、表弟加起来,我有很多个弟弟,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话很少。一旦需要找工作的时候,这个特点成为最让人头疼的问题,如何应对面试且不说,就连对工作的要求与愿景,他们都很少开口陈述,与我联系的时候,能发短信,就不打电话。
然而这不代表他们缺乏应对工作的能力,相反,他们都各有所长,在虚拟空间里,还能展现他们在软件、文字、思想、事务等方面优秀的创造力。
他们的生活中缺乏一个“院子”。
在原初意义上,由于人必须付出相当长时间的劳动才能换取起码的生活,所以房屋只是一个遮风避雨和休息的场所,而不会是生活的主要空间。
然而,社会化大生产,这个熟悉的名词,让房屋逐渐把人的大部分时间装了进去,蓝领的“宿舍—厂房—食堂”模式,或者白领的“家—汽车—公司”模式,都让人发生了异变。现在,无论是在生产线、办公室、汽车、宿舍或家里,都会与各种机器打交道,机器在互联网科技的帮助下甚至开始人格化,开始与人对话与人交流,这使得人们都慢慢地不爱说话,确切地说是用键盘代替了口语,人的现场语言能力正在退化,甚至让人担忧某一天口语将因为物竞天择而消失。
回忆一下,同一幢楼里对门的两家人老死不相往来,这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是一个话题。门一关,如牢房深锁。这是楼的原因,更是生产方式的原因,我们改造世界,同时被我们所改造而来的世界所改造。
现代人的生活中,都缺少了一个院子。
院子在传统中国社会里广泛存在,它是一个半开放的空间,篱笆、矮墙,让人们首先满足安全感上的需求,而篱笆、矮墙的半闭合性,又让院子可以承担与外部空间互动交流的功能。它是孩子的成长空间,在幼儿时代用于与社会的半接触,逐渐实现人的社会化;它也是邻里之间守望的空间,用于避免完全隔绝,给必要的互助提供可行性—就这一意义而言,有院子的房子更符合“社会”一词的要求。
对于传统上的精神生活而言,它还可以耕种怡情,冥思养气。
院子所代表的居住状态,与诸多文化习俗、艺术品类一样,既在快速地消失,也在缓慢复归。这组图片展示的是西安城外20多公里,秦岭脚下的一个居住区10年间的生活状态。院子,让人们与邻里接近,也与自然亲近,摄影师赵利文的父母即居住其中。尽管环境雅致,占地阔大,俨然一个别墅群,而当初因为离城较远,价格并不高,使得一般中产阶层得以住上上层的环境,从而回归社会人应然的生活状态。
然而,这只是一个偶然。在绝大多数经历着或者经历过工业化的城市,过去我们所毅然抛弃的生活状态,现在因为一切都被定价,必须付出极其高昂的成本才能重新赎买。或许对于绝大多数城市人而言,这种赎买,此生无望。
就电子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而言,虚拟空间的人格依然继续着它的快速社会化进程,而实体环境里的人格,则日益自闭。
我们正在被不可逆地改造。
01. 在别墅小区花园里玩耍的孩子。
02. 鸿禧山庄别墅区有100亩的中心花园,工程师赵秀华与他的妻子吕素芬在水边纳凉,水是从终南山流经别墅里的常年活水。业主经常在花园里纳凉、聚会。
03. 80多岁的王老太太,以前是老师,退休后和老伴住在这里,儿子在外做生意, 老两口念念不忘回归田园,在自家园子里养鸡养鹅,还修了一个不大的桑拿房。
04. 别墅区保安和邻里间的关系都比较融洽, 有时候住户有急事出门, 宠物会交给保安帮忙看几天。
05. 做服装生意的赵女士, 这些年来她已经养成习惯, 每天中午2点左右,泡個热水澡放松一下。浴缸里的玫瑰花瓣, 是从她自家花园里剪下来的。
06. 做房地产生意的王先生的别墅总占地3亩,周末和节假日,王先生经常邀请自己的员工、朋友到家里开派对,跳舞、烧烤、 喝啤酒。
07. 陕西终南山红草原,画家江文湛听古琴。江文湛的园子有20多亩,在山与山之间修了一处人工湖, 湖有2亩多地。
08. 别墅区的会所里有温泉、游泳池、篮球场、棒球场和公共花园。夏日的下午,两个小孩吹着泡泡糖躺在公共花园的石头上乘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