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著追求,是我的一种习性和精神
2014-09-10孙华良
孙华良
对于任何人而言,执著追求,不一定就能成功;但不执著追求,肯定不会成功。
执著追求,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也许,投机取巧也能掠取一时的功名,但轻浮的成功,是经不起时间长河洗礼的。真的无须累述,这是一种成功者的箴言和真谛。
一年多前我受任《新民周刊》“新地产”专刊主编,于公而言,是想坚守一块房地产宣传舆论的“净土”。于私而言,是一种对媒体的眷恋,是一种对文字的情结。我至今不会操作电脑,习惯文字“爬格子”。记得当年考记者编辑中级职称时,已要求会操作电脑,但我不会。记不得啥原因?反正我是作为“特殊人才”蒙混过关,没考电脑操作,或者让人“代考提刀”,评上了记者编辑中级职称。同时,出任专刊主编,也是想发挥一下自己的专业水平,满足自我的一种执著的习性和精神。
“我是上海第一个创办房地产专刊的创始者,也许,我将会成为上海房地产专刊最后一个坚守者!”这是我在一次会议上的宣言,似乎有些高调,而或多或少也流露出我对房地产专业媒体的情怀。
其实,我并不想标榜什么崇高的理想,也不是什么为生活所迫之生计。只是我习惯于执著追求的一种精神,习惯于坚守承诺的一种信念。这大概就是我摩羯座的本性吧。
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传统报刊媒体的宣传广告影响力减弱的现象,并不能全部怪罪于传统报刊媒体的影响力。我从事房地产行业二十多年,有着丰富的行业营销传媒经验。房地产政策调控导致了市场供需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导致了市场购买结构的改变,从而使房地产营销模式发生了变化。因此,无论是互联网信息渠道,还是传统媒体传播渠道,仅仅是一种渠道传播形式而已。当今之房地产营销,绝不可能通过一个简单的渠道形式,来实现市场产品的全部销售,或者说改变当前房地产市场下滑的局面。
我之所以执著地坚守在传统媒体的宣传广告阵地上,是因为我有“眷恋”和“自恋”情结。十几年前从报社辞职时,留下的几十刀写文章的文稿纸一直保存着。当时就想,这些文稿纸我这一辈子一定要用完。沉浮商海多年,也无暇顾及当年的誓言。前几年检查身体时,被医院几次查出自己血脂指标超高,并被医生警告会危及生命。那时,我极其恐慌,也萌生出隐退二线的念头。坚持运动锻炼身体,努力少喝酒多食素,这种坚持其实是极其枯燥乏味的,人或者总得有一些精神寄托吧。
有一次和《新民周刊》副主编韩波闲聊时我说:“我每一个月有一个星期可以坚持不喝酒的理由,就是这一个星期我要写文章,编专刊!”尽管这种理由有些牵强,但确实写文章编专刊,能让我坚持少喝酒,甚至不喝酒。这不仅有利于我身体的调养,也有益于我精神的修养。
我这个人有一种恋旧本能习性,比如饭店、浴场、酒吧,我可以十几年坚持在一家专用。比如我手机号码十几年没有换过,十几年以前我用过的两个号码,现在也是我身边人在继续使用。任何朋友24小时都可以找到我,从来不关机,除非在禁止开机的地方。我以前写文章抽的是“红双喜”香烟,如今经济地位提高了,应酬社交总习惯于抽“中华牌”香烟。但现在经常要写文章,为了找到当年写文章的感觉,每次写文章编专刊总是要抽“红双喜”香烟。编写了一年多“新地产”专刊,大约抽掉五条“红双喜”香烟。
我一直说,我最喜欢“自虐”的工作是写文章改稿子。如果我彻底隐退出房地产营销行业的话,我唯一想做的“生意”是“养生养老”行业,经营一个农庄或旅游区,或者是经营一个养老院。而我唯一喜欢做的工作,就是写文章,这大概是终生难改的“嗜好”。现在我写出一篇好文章获得的喜悦,超过做成一笔生意。这是一种有级别的情结和情怀,曾记否,我读大学时就发表了诗歌作品;我三十岁不到就出版过书籍,发表过中篇小说。专攻房地产专刊工作时,发表过超百篇有市场影响力的专业文章,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或许就是我眷恋文章的雄厚资本,这或许就是我自恋文章的深厚情怀。
我是一个执著,甚至固执坚守的人。因此,我一定会坚守“新地产”专刊主编的阵地,一年、二年,直至无尽地老去……
“存在的价值依然,是因为《新民周刊》‘新地产’专刊获得了地产界老朋友的呵护。”
“存在的价值依然,是因为《新民周刊》‘新地产’专刊赢得了地产界新朋友的青睐。”
我真心感谢大家一年多来的支持,这里不仅有老朋友倪建达、卫平、陈建铭、刘宁、魏爱国、徐学青、王德荣、吴桂玲、姚伟示、刘博巍、臧建军、于丹丹等人的呵护,更有新朋友周轶群、郭荣等人的支持。
相信我能成为房地产营销和房地产传媒行业的坚守者,因为这代表着一种行业的传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