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财教育从娃娃抓起?

2014-09-10查小欣

南都周刊 2014年44期
关键词:家父笔袋零用钱

查小欣

香港经历过金融风暴、股市暴跌、楼市下滑破底价、雷曼兄弟破产,导致不少人倾家荡产的经济灾难之后,有调查指出,八成家长认为子女要学理财概念,懂得如何储蓄、如何消费。银行趁此时机纷纷举办儿童理财讲座;兴趣中心认为有商机,也纷纷开办儿童理财课程。

还有专家说,儿童从5岁开始就要接受理财教育,学会分辨不同面值的硬币和纸币,了解钱的来源,明白钱的多种用途;7-11岁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储蓄的意义,学习管理银行账户,及学会做预算;踏入中学,要修读有关信用卡、贷款、家庭理财的课程。

理财教育真的那么重要,非要在纯真的童年就赶快去面对吗?不是应该去多看一套动画,或多读一本故事书,刺激小脑袋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吗?

孩子将来漫长的人生都与金钱分割不开,在生活中,儿子肯定会学懂五元和五百元的分别,实在不想他小小年纪便学得市侩,令金钱成为焦点。

在我的表亲中,有个出名的节俭男,不会浪费一毛零用钱,对价钱特别敏感,同一支笔,哪一家店价钱最便宜哪家最贵,问他比上网问谷歌更准确。他似乎天生具有生意头脑,念小学时已懂得赚取零用钱,他会买一张有十个图案的贴纸,将它剪开逐个发售,盈利一角几毛,积少成多做本钱,再到处搜罗特别的文具,带回学校去做样本,吸引同学托他代买,他就赚取十元八块的“车费”。生意越做越旺,结果惊动校方向他做出劝喻,他才迫于无奈停业。

小小年纪看重金钱,对他性格发展的影响好坏没显现出来, 大学毕业后他平实地过着白领生活,少不了在消费时会比较精打细算。

在金钱的概念上,这位表亲与我儿子毛毛头是一对极端例子。儿子由幼儿园到初中,从来没有零用钱,他也不需要零用钱,所念的小学没有小卖部,所有学生每天要自携午餐,儿子又不会到操场的汽水机去买汽水,上学放学有车接送,上学根本不用花费, 放假去玩具店、书店买玩具买书,都由爸爸妈妈付款,没有用钱的机会,所以有没有零用钱他也不在乎。

我们替他保存所有压岁钱,他从没异议,收到的“红封包”全部上缴。直至有一天,他要求自己保管红封包,原因是他很穷。

“怎个穷法?”“我没有银行账户,又没储蓄。”

“你需要银行账户吗?”“B有自己的银行账户。”B是他的好同学,跟他同龄,六岁。“他告诉我他很有钱,银行账户里有8万港元,他说是班里最有钱的人,我很羡慕他。”

“为何他会有八万元?”“是他爸爸妈妈给他的,他爸爸妈妈对他真好。”

“爸爸妈妈当然会对自己的孩子好,但不等于给他钱就是对他好。他现在根本不需要动用那8万元,那笔钱对他来说不过是一个数字,没有实在的意义,而且自己有多少钱是不应该用来炫耀的,这样做很不礼貌。”

但我也不会漠视儿子感受,不会视作小孩的戏言。记得自己小时候,见同学有新笔袋,也会向家母要求买一个笔袋,家母不肯时,会理直气壮说“同学都有新的”,有如咒语,家母立即会答应。出身草根家庭,家母家用有限,持家不容易,用每分每毫都要经过计算,却会尽力满足我们衣食住行的需要。可是几岁小孩怎会明白什么是经济压力?

我记得过了两天,家母便买了一个新笔袋给我,不知道她从哪里省出来的。家母是个传统妇女,对家父绝对服从,她奉行家父一个原则:家里再穷,也不可以让两个女儿有低人一等的自卑感,所以会尽可能满足我们的要求。在60年代的香港,家父做运输,即现在所称的物流业,他是一家四口的主要经济支柱,衣食住行外,还要提供物质上的需要,担子不轻。

秉承家父的精神,只容许毛毛头做半天“穷人”,翌日便带他到银行开了一个储蓄账户,每個月储蓄数百元,积少成多,10年后账户连利息就会有10万元。

我拖着他的小手离开银行时,他一蹦一跳:“我富有了,十年后我有10万元,太棒了!”

猜你喜欢

家父笔袋零用钱
钓笔袋
Saving Money
好学笃行励志篇
心爱的礼物
“家父”“令尊”是两人
小鱼笔袋
笔袋小姐要减肥
烹鲤(外一则)
捐款
中间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