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强爱情

2014-09-10曹红蓓

现代妇女 2014年6期
关键词:理想化自体共生

曹红蓓

爱情这么重要的心理现象,却少见一本正经的心理学研究。对于爱情,理科背景的心理学家纷纷表示,没法弄。但还是有人在此领域里努力为人类提供了卓有价值的爱情数据,比如爱情能持续的时间不超过5年;90%以上的人曾被自己挚爱的人拒绝或抛弃,有更多的人拒绝或抛弃过挚爱自己的人;超过80%的男性在痛失所爱时动过杀机……

思辨仍是迄今为止解释爱情的上位视角,而前边的调查数据可以做个旁证。在诸多的思辨流派中,自体心理学和客体关系理论对解释爱情而言,可能是最强有力的。这些理论中一些基石一样的概念,放诸爱情,普通人也能理解。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爱情关乎生死,不止文学,心理学也这么看。强烈的爱情一定是以“共生”作为开端的。所谓动情,即冲破自我疆界,完全奔向对方,仿如精卵相逢;所谓坠入爱河,即浸没水中,眩晕温暖,呼吸亦不必要,依稀回到子宫。共生的体验总是令人着迷,无论是跟母亲、跟爱人、跟革命、跟宇宙,都是人类真正无所惧的狂喜时刻,也是我们的死亡练习。

为什么先要回到子宫呢?是为了再生长一次。为什么要再生长一次?因为有缺失的自体要修复;一般讲人心理的诞生是在3岁左右。自体心理学认为,如果一个人在生命极早期(出生后两个月左右)生活在一个无反应的环境中,就会有一个先天的自体缺陷,这个缺陷的修复有3次合法机会:第1次,可以在3岁以前,通过妈妈的“镜映”来修复;或是在3到6岁,通过对养育者的“理想化”来修复,这是第2次机会。如果两次都错过了,还有一次,就是在不定的时间里,通过找到“孪生自体”,也就是和自己很像的另一个自己来修复。拥有完好自体的人,才能具有信任与依赖别人的能力。所以,先是一个伟大的共生作为心理孕育期,接下来才有可能开启一次自体修复的冒险旅程,让人的心理新生出血肉甚至骨骼来。如歌中所唱:“我有两次生命:一次是出生,一次是遇见你。”好的爱情会让人有重生的体验,这是真的。

遇到强烈的爱情,意味着遇到一次自体修复的机会。如果是没开口的单恋,就表示冰冻了这次机会,放弃修复,抱残守缺。表白为什么可怕?因为假如不成功,就意味着重演生命极早期的无反应模式。要么飞,要么死,爱赌的人才会宁愿一试,更何况有些人明确知道如果表白肯定是找死。所以不可以不分状况就鼓励人家大胆表白。

母亲是婴儿的第一个自体客体。爱情中的人都假定爱人的反应该如自己预设的那样,甚至不用张口对方就知道,如同我们是婴儿时对母亲的要求。如果对方做不到,我们就表现出自体受挫后的自恋性狂怒,这种狂怒的极致就是杀掉对方或自己。所以,失恋的最大危险是自体崩溃,感觉死了一半,好几年缓不过气。

爱情的表白太可怕,择偶表白不可怕。爱情和择偶是两件事,很多累觉不爱的人以更简约的进化法则成功择偶。丑陋但活着,好过为了自体完美而再冒死去的危险,好像周润发差点为陈玉莲死掉,最终选了和陈荟莲一起活下去一样。

每个人自体缺陷的严重程度不同,选择的自体修复方法也不同。自体修复的3种方法,镜映、理想化、孪生,它们对应着爱情的不同理想,也就是不同的“菜”。镜映者的菜,是找一个能理解自己、欣赏自己的人;理想化者,要找一个英雄或女神;孪生者,需要一个灵魂伴侣。因此,有的人不在乎对方跟自己一样:“我不可能爱上他,因为我们太像了。”这话有两个可能,要么她不需要孪生,要么她不敢冒险去修复。有的人不在乎对方能镜映自己:“世界上没有人比你更懂我,但……”有的人不需要一个英雄或女神:“你很优秀,但……”

在3种修复模式里,最猛烈的一种当属孪生型。求孪生的人,大概小时候未曾得到一点点镜映或理想化的经验,对他们而言,修复的机会仅剩一席。徐志摩般的情圣要找的是孪生自体,宝黛则互为孪生自体。法国片里的爱情有很多都是此类,《戏梦巴黎》用龙凤胎乱伦把孪生爱情完全表征了。生活中虽然没有什么比美少年之恋看起来更像孪生,但孪生绝非指外貌、年龄、性别这些生物属性,很多孤独的小孩最初是从祖父母那里得到孪生的体验,所以,祖孙恋的两人也有可能是孪生型的爱情。

好爱情意味着烂自体,泄气吗?像氧气一样需要着爱情,意味着在小时候没吸到足够的情感氧气。你在爱情里要得越少,你的自体越完整。没故事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

作为自体得救的最后机会,爱情很高级,但并不比择偶高级。爱情源于修复的本能需要,择偶然后好好地生活下去却需要一项真正的能力——爱的能力。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责编 悬塔塔)

猜你喜欢

理想化自体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自体输血和异体输血哪个更安全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嘻哈中的真自体
西方美术中的女性人体艺术
浅析油画色彩表现的理性化方式
脂肪推土机 Bulldozer “自体脂肪填充”大揭秘!
关于建立理想化的高等教育投资与负担模式的探究
建筑与环境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