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最后一位格格的跌宕人生

2014-09-10王丽

现代妇女 2014年8期
关键词:王府格格农场

王丽

个性飞扬,“海归格格”偏要抛头露面

金默玉,原名爱新觉罗·显琦,1918年出生于辽宁省旅顺市,她是清末八大亲王之一肃亲王善耆38个孩子中最小的女儿,她是川岛芳子的亲妹妹。

金默玉出生时,父亲已经在东北流亡6年了,所以她没有赶上肃王府的鼎盛年代。整个童年,金默玉都在旅顺的宅邸里度过。那个大宅院里,前清的礼仪还沿袭着。她们落坐时得规规矩矩,只能半个屁股坐在凳子上,跟谁说话要慢慢把头扭过去,耳朵上的坠子不能有任何摆动为标准;逢年过节,要以标准礼仪拜祭祖宗牌位;向同族长辈请安的时候,也必须是一丝不苟。

1922年,56岁的善耆暴病而死。几个月后,他年龄最小的四侧妃也因病逝世。就这样,4岁的金默玉在一年间父母双亡,加上亲姐姐金璧辉(川岛芳子)自小去了日本,她只得由几位同父异母的姐姐抚养。

金默玉小学在旅顺日本人开办的学校就读;13岁赴日本贵族学校——女子学院读书;高中毕业后,被保送至日本女子大学英文系学习。

刚满19岁,金默玉就对未来有了自己的打算:她希望能成为一名四处采访的女记者,或者歌唱演员。王府里的长辈们被她的想法吓坏了:一个王府格格,怎么能出去抛头露面做职业妇女呢?但这位十七格格显示出了和父亲一样的固执。

193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金默玉被迫从日本辍学回到北京。不久后,她终于瞒着家人找到一个职位:在一家日本人开的钟表公司当顾问,薪水很高,又不用坐班。

这位有些叛逆的肃王府十七格格,烫了时髦的卷发,眉毛描得细细的,穿着碎花旗袍,一副心满意足的大小姐样子。19岁生日那天,她拍了一幅照片,依然穿着旗袍,却剪了一个短短的男式头发。她喜欢骑马和打网球,那些都是当时最时髦的运动。

这张照片曾经被照相馆放大了放在橱窗里,被她的一个哥哥无意中看到了,于是震怒:“格格的照片怎么可以随便挂在外面让人看!”照相馆的人吓坏了,这才知道这位姑娘原来是肃王家的格格,赶忙用镶金的相框镶了,恭恭敬敬地送到肃王府里来。

那一段时间,应该是金默玉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薪水还没发下来,就被她预支光了:亲戚朋友们上公司来买东西,一律挂她的账;女同事们下班了,金默玉请她们去吃西餐。那时金默玉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她要靠给人打毛衣来维持一家9口的生计;有一天,她吃一碗面,都要在心里飞快地计算。

开餐馆蹲大牢,含泪与画家丈夫离婚

1940年,哥哥们离开京城,但金默玉没有跟着去。她觉得家里的男人们都太不成器,在金默玉看来,他们只学到了一身大爷脾气。几年下来,肃亲王的产业在这些哥哥们手中败落了,到1949年哥哥们从大连去香港时,留给金默玉的全部财产只有100块钱。她却要用这笔钱去喂养9张嘴:大哥的4个孩子、二哥的两个孩子,还有大哥的老保姆和保姆的女儿,而她尚未结婚几乎没有任何社会和生活经验。

为了维持生计,金默玉开始变卖家中的物品:钢琴、地毯、沙发、皮大衣、留声机……由于根本不懂市价,一大堆皮衣还卖不到一件衣服的钱。不仅如此,昔日的十七格格还织起了毛衣出售,3天织1件,但仍不够一家人的买菜钱。她还开过洗衣坊,用上好的肥皂洗衣,可一个月下来,买肥皂的钱比挣的还多,赊账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这样的日子一直熬到1952年,金默玉开起了饭店。那年一个哥哥到了日本,给她和6个孩子寄回了一笔生活费。斟酌再三,她在自家租来的院子里开了一间西餐厅,结果没人上门。

后来金默玉改开四川饭馆。北京当时有40万四川人,所以这家四川饭馆一下子火了起来。虽然没赚多少钱,但至少不再发愁吃穿了。两年后,饭馆被公私合营,她成为中央编译局的一名职员,每月拿60元工资。金默玉回到家里,开心得哼起了小曲。

1954年秋天,在一位画社老板的牵线下,36岁的金默玉与画家马万里相识、相爱,很快举行了婚礼。金默玉生前说:“那一天,看着大红的喜帖,我忽然感慨,怎么就这样把自己嫁出去了!”要是在过去,她或许早已像姐姐们一样,嫁给了某位蒙古王爷,因为她们是满蒙联姻的重要工具。在北京的时候,她拒绝了家里人的提亲,冲着他们喊:“我的事,你们谁都不要管!”这样的婚礼,或许潦草了些,却是她自己选择的。

马万里是当时国内极负盛名的花鸟画家,曾有过两次婚姻,第一任妻子死于难产;第二任妻子因感情不合与他离婚,并卷走了全部家产。遇到金默玉时,马万里还住在女儿家的小房子里,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他也因此心灰意冷,一意自杀。金默玉的出现让他重新有了一个家,但没想到,风暴那么快就到来了。

1958年2月,金默玉突然从家中被带走,开始了她15年的牢狱生活。唯一的罪名,就是她的出身。妻子的入狱,让马万里濒临崩溃。为了不连累丈夫,监狱中的金默玉含泪申请了离婚,她决定独自度过漫长的刑期。

可马万里并没有因此躲过“文革”的迫害,长达10多年的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让他倒在了这场政治运动带来的灾难当中。金默玉入狱的第14年,饱受迫害的马万里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而金默玉在监狱农场的15年,用拼命的劳动来洗刷自己身上的烙印。1973年,刑满释放的金默玉来到天津茶淀农场,成为一名农场工人。

1975年冬日的一天,金默玉正在用一把比她还高的大铁锹,费力地挖着苹果树下的冻土。此时,一位讲北方话的上海人,闯进了金默玉的生活。在这个实心汉子的追求下,金默玉很快答应了他的求婚,因为她希望能在农场里分到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晚年接受采访时,记者曾问金默玉:“你不后悔当年没和哥哥们一起走?”她却说:“我这一生做过的最正确的事有两件:一是没有去香港,二是在监狱中没有陷害过任何一个好人。在日本读书的时候,家庭教师告诉我:‘一年中必须找一天闭门思过,想想有没有做什么对不起人的事情。你认为正确的,就坚持到底,不要管别人怎么想。’”

老骥伏枥,晚年成为爱心教育家

1976年,跟丈夫回上海探亲时,金默玉病倒了。她的病历上写着“脊椎骨质增生、骨髓炎、腰肌劳损”。农场给她办了病退,每月工资降至19元2角,连吸烟的钱都不够,何况还要给婆婆寄钱。吸烟是金默玉在监狱里养成的习惯。

无奈,金默玉生平第一次想到了求人。曾经在肃王府侍奉的保姆,一次去农场看望金默玉时,拉着她掉眼泪:“格格,您这是从天上摔到地下了!”金默玉大笑:“这不是还没摔死吗!”也曾有一位在美国的侄孙女,苦苦请求这位姑奶奶住到自己家里去,可她就是不去。但在1979年,她写了生平第一封求人的信,收信人是邓小平。

在信里,金默玉不是要求平反,而是要求一份工作:“我如今已经干不了体力劳动了,但是还干得了脑力劳动,请给我工作。”信回得很快。告别北京40年后,金默玉终于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一生无儿无女的金默玉,一直想为中国的孩子们做些实事。1992年初,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她与丈夫将存款全部拿出来,开办了“爱心儿童日语班”。她既当校长,又当老师,并亲率儿童学员东渡扶桑,与日本的儿童进行文化交流。

为了把“班”办成学校,从1993年起,金默玉在日本和北京之间奔波数年,动用了同学、朋友、亲戚等一切关系,终于筹足了办学经费。1996年5月,位于河北廊坊市开发区的“爱心日语培训学校”正式挂牌。

20世纪90年代后期,金默玉不顾8旬高龄,多次往返中日之间,筹措资金。2000年9月,她建起了廊坊东方大学城。直到此时,她才终于在廊坊市,有了一套完全用自己挣来的钱买的房子。

2002年,北京外企服务集团和金默玉共同创办了北京东方研修学院,已经很少回北京的金默玉,此后才和同族之间来往渐多。2010年11月,她已经91岁了,退休后在北京一所养老院生活。但她的作息习惯却像前卫的艺术青年:凌晨六七点钟才睡,下午两三点钟起床。“网球、篮球、高尔夫球的竞赛都是夜里头演呀。”她笑眯眯地说,开朗得犹如孩童。

那一刻,你很难相信,有着这样笑容的老人,身后竟有如此坎坷的人生:她曾是末代皇帝溥仪的侄女、川岛芳子的亲妹妹,也曾是川菜馆的老板娘、靠打毛衣维持一家生计的家长;她留过洋、享过福,也坐过牢、吃过苦。而当这一切过去,她仍然可以说出:“喜怒哀乐这四个字,你那个哀跟那个怒啊,都应该搁到自己心里,但是喜和乐,可以跟很多人来分享。”

2014年5月26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大清格格金默玉,因病逝世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95岁。

(责编 悬塔塔)

猜你喜欢

王府格格农场
《week#8》
快乐农场
农场
开心农场(1)
“能麻烦你一下吗”“不能”
北魏宗王官佐系统考述
我家的“砖格格”
打开王府大门,“不能再拖了”
丰收的农场
王府井是谁家的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