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散文认知体系的创新性建构
2014-09-10王泽龙
王泽龙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而游记散文则是散文门类中最具文学特性的一族。古代散文名家,像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都有大量游记散文传世。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大都创作过游记散文。像“五四”前后,李大钊、胡适、陈独秀、蔡元培、周作人、冰心、钱玄同、刘半农、康白情、孙伏园、叶圣陶、郁达夫、朱自清、俞平伯、许地山、庐隐、王统照、林语堂、郑振铎、成仿吾、王统照、郭沫若、王独清、石评梅等都发表过一些较有影响的游记散文。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游记散文非常发达。其中缘由,一是古代游记文学传统的深远影响;二是海禁开放后,大量知识分子游学域外的经历与新鲜的感受,促成了游记散文的发达。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最初发生阶段,留学海外知识分子的海外游记散文对国外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域外风情等的介绍,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丰富了大众科学知识,启迪了中国人现代思想观念,也展现了域外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在一定意义上看,中国现代游记散文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变革历程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
我国的现代文学研究中,现代游记散文研究的薄弱,与现代游记散文的发达及其地位是非常不相称的。一鸣来到桂子山攻读博士时,已经当了教授,是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理事,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而且后来还被评为“首届山东省十佳青年散文家”。他酷爱散文创作,发表过许多颇有影响的散文作品。他选择现代游记散文研究作为他的博士论文题目,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优势与兴趣使然。不像有的博士论文是导师的命题作文,不论学生是否喜欢,有无相关积累。学术研究的确需要兴趣,只有喜爱才会产生创新的冲动与灵感,积累又是创新的基础与保证。一鸣读书期间,还在一所高等学校担任校级领导,三年内却按时提交了论文,而且还是一篇博得专家好评的有质量的论文,这自然是与他的兴趣与积累有关的。近几年他对博士论文又作了修改充实,准备付梓出版。我重新阅读后,写下如下印象与感想。
从文化心理论与审美艺术论的视角,该论著初步建构了一个中国现代游记散文的研究系统。现代游记散文丰富庞杂,既要在历史的宏阔描述中勾勒出游记散文的基本面貌;又要从特定的侧面形成对散文历史的深入透视,揭示散文历史中的某一些蕴含。论著分为三个部分,从发生发展论梳理现代游记散文的历史演变过程,剖析演变过程中的规律特征;从文化心理论与艺术审美论两个部分,分析现代游记散文的作家主体的现代文化心理与精神镜像,探究现代游记散文在审美趣味与艺术形式上的现代新变。在文化心理论部分,按照游记散文的题材类型,分别从山水游记、社会人生的现实生活游记、文化类游记对应考察现代知识分子的的文化心理、现实人生态度、生命体验。在每一个部分的节点上,分别探析知识分子的心灵一寓,从整体上勾勒出一幅展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完整精神镜像的形象图谱。在第一章“山水自然的心灵映照”中,重点考察的是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转换的困惑,出世与入世的人格焦虑。在第二章“社会人生的精神镜像”中,“家国想象”阐述的是家国意识之间的批判与建构的二元向度;“怀乡情结”探讨的是现实与精神的矛盾体验;“都市困境”剖析的是乡下人与都市边缘人的内心纠结。第三章“文化行旅的生命体验”,从时间维度,空间深度,心间向度三个方面,分析知识分子在历史境域、地域空间、宗教文化之间个体生命感受与文化价值追寻。这一部分集中突出了游记散文中,现代知识分子在自然、现实、文化之旅中,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现代变迁。论著从一个文学专题研究的层面,深入地呈现了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嬗变的心理历程与思想镜像。第四、五章,从艺术审美角度,分别阐述了现代游记散文的审美品格,突出探讨了游记散文自由绽放的精神品格;从结构之美、语言之变、叙事之魅研究了现代游记散文的主要形式特征。较系统地涉及了游记散文古今艺术品格之新、审美趣味之变,艺术形式之异同的主要问题。
深入探析中国现代游记散文的现代性人文内涵,揭示作家主体蕴含其中的现代精神特质与心理价值取向,是这部论著的又一个重要特色。中国现代游记散文发生与兴盛,是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制度、文化思潮的转型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论著的立意就是要从丰富而驳杂的现代游记散文中透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蜕变。像怀乡题材是古今游记散文共同的话题。本论著作者认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游走”和“怀乡”中,承受着沉重的心理负荷。“游走”总是指向外在世界和陌生未来,“怀乡”却取向过去和内心世界。一面是为了追求真理或改变命运的决绝远行,一面是心念来路频频回首的深情望乡;一面是对精神理念的紧紧追随,一面是原始情感的苦苦揪肠;一面是理性认同的西方观念的现代招引,一面是积淀血液的传统文化的古老呼唤;一面是求新求变的出走,一面是求稳求安的回顾;一面是理智上对故乡的批判,一面是情感上对故乡的眷念。这样种种复杂的矛盾态度与文化心理纠结,在现代游记散文中得到了最生动而充分地呈现。在都市游记散文中,表现了作家想象都市与置身都市的困境,心灵与都市分离的困惑。怀乡书写成为了现代知识分子的审美理想与精神诉求,象征着一种精神人格的建构,其中体现的价值观念的丰富性与现代性,超越了古代怀乡散文较单一的寄情于故土,植根于农耕土壤的传统文化心理内涵,具有深广的现代人文思想意义,典型地展现了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变的历史风貌。在文化类游记散文中,论著作者指出:与古代游记相比,名胜古迹,民俗风尚,都是文人知识分子心灵游乐的空间。现代游记作家在文化行旅之中,不仅仅是寻奇探秘,更加注重的是“去蔽”的历史垂询。在文化审视意识中观察思考历史,分析评判过去,用含蕴丰富的“过去”来建构“现在”的精神家园。论著在古今对照的理性审视中,较深入地揭示了现代游记散文的现代文化内涵与现代文人的精神特质。
这部论著,之所以能较深入地从一个游记散文的侧面形成对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镜像与文化心理变迁较深入考察,是与论文作者研究方法的恰切使用分不开的。从问题出发,突出研究问题的学理特色,又能建立在对游记文学历史的整体把握之中,较好地体现了史论结合的意识。论著文学史料较为丰富,涉及到的有关散文作者两百四十多人,参考古今中外理论和散文著作三百余部,大量的游记文本与文献资料的收集与发现,是论文分析的基础。注重文本分析与史料考察的结合,问题的论析与立论的总结汇通,增强了论著的学理性,体现了较为严谨的学术作风。这是当前值得我们特别提倡的。
现将答辩委员会对一鸣博士论文的决议摘录如下,可以体现学界对其论著主体的整体评价:
李一鸣的博士论文《中国现代游记散文研究》,选题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该论文对中国现代游记散文进行了史与论、理论与创作、历史与美学的多元思考,对现代游记散文的理论范畴、历史渊源、精神内涵、审美品格、作者身份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深入论析,提升了游记散文研究的理论层次,初步构建了中国现代游记散文研究的认知框架,是一篇具有学术开拓意义的博士学位论文。论文论点明确,资料翔实,逻辑清晰,布局合理且具有层次感,语言表述流畅,具有相当的学理性。论文研究视野开阔,既有宏观的历史勾画,又有细微的微观剖析;既有理论上的可贵创建,又有对作品的独到感悟和体验。这都体现了作者开阔的理论视野和扎实的学术研究功底,显示了作者很强的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当然,这部著作在对于现代游记散文审美艺术形式的阐述上还需要更加突出游记散文本体性的研究。对于广大现当代文学学者来说,建立在知识学基础之上的文学本体形式研究,是更具有挑战性、更加具有学术难度的问题,期待着一鸣继续克艰攻难,也期待我们年轻学者不断超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