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创新的三个基点
2014-09-10彭志祥
彭志祥
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要求教师在平时要多学习、多思考、多实践,要善于根据高中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习规律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灵活选择、优化组合多种教学方法,把新的思想和方法及时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 ,物理教学创新应该体现以下三个基点:
一、贯彻新课标,促教育理念创新
教育理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作了全面而详尽的阐述。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领会和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及时进行教育理念和教学方的转变,以适应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标准强调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物理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而不应刻意让学生掌握大量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应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和喜爱,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新课程标准重视探究性学习
在新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是并列的。也就是说,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与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同等重要的。科学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思想,把科学探究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通过有效的探究与创造活动,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并从中获得一些科学探究与创造的方法,增强其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
3.新课程标准重视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评价
培养能力是高中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而能力是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同时,科学的方法也体现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之中。因此,教师不能把物理知识单纯看做科学的现成结论,也不能把教学过程看做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应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实现师生共同探究新知、共同创造、共同成长的目的。
4.新课程标准加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
物理教学要面向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密切联系和有机结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师应科学引导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研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使他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程中理解和运用知识,从而消除他们对物理的陌生感和畏惧感。同时,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鼓励他们将所学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服务。
二、有效运用新技术,促教学手段创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多媒体教学资源已在中学普及,一些较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也走进了中学的实验室,这为物理课堂教学中变革知识的呈现方式、实施创新型实验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教师应充分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手段,力求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1.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为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物理课堂应从教学实际出发,努力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要使教学手段由单一的“黑板种田”向“多媒体展示”转变,让教学做到声、情、图并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从直观的感知进入到抽象的深层理解,把新知识准确、鲜明、深刻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2.运用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实施创新型实验教学
由于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所以高中物理应特别重视实验教学。随着某些实验仪器和设备的变革和改进,在一些特定的要求和条件下,教师和学生可以自行设计新的实验方案。比如,传感器技术作为现代三大信息技术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传感器的应用,也给测量带来了方便。我们可以通过对电流传感器、电压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模块的组合使用,设计跨章节、甚至跨学年的综合性实验,以适应高中物理“设计型实验专题”模块教学的需要。
三、努力扮演新角色,促师生关系创新
终身教育是21 世纪教育的基本理念。目前,人类正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人们的教育理念也正在发生变化,那就是更加强调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强调创造性取向和知识建构、强调学生发展的全面性等。这些理念的变化,也推动了物理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1.教师由灌输者转为引导者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发现与探究中学习知识、建构知识。“课程传递不仅是一个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形成新的目标和活动的过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带来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愉悦感。这样,学生才能更加主动地去思维和探究 ,课堂才会异彩纷呈 ,生机勃勃。教师与学生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应从“独唱者”逐步过渡到“伴奏者”,不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要帮助学生发展、积淀和充分运用知识,引导他们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
2.教师由主宰者转为交流者
在信息爆炸的当代,传媒高度发展,人们学习知识的渠道呈多元化趋势,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新课程要求必须打破教师中心,构建民主、合作、平等的教师文化生态,教师要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讲台走下来,和学生一道去寻找真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统治者,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交流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思想,在与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中重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建立新的“学习共同体”。
3.教师由提问者转为问题意识培养者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主要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解答。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怀疑、好奇、挑战的精神逐步丧失。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努力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掌握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明白要学习什么,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发展他们的元认知能力,要努力创设、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发现所学知识的个人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当然,教师也要努力帮助学生解决问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