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心理教育行为
2014-09-10衣龙腾
衣龙腾
摘 要:现代社会呼唤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高素质的人,最佳体现是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这是对培养人的当代教育提出的要求。为达到这一要求,要注意在教育体系中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
关键词:心理教育行为
一、实施心理教育行为的意义
现代社会使人们有了时间紧迫感、差别加大造成的心态不平衡、流动和变化加快带来的不安全感、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淡化以及现代生产方式与工作条件产生的单调、枯燥、孤独乏味之类的感受,于是就加剧了人们之间的心理冲突,产生浮躁、焦虑、失落、不满之类的不健康心态。另外,在心理素质上,当代人又存在意志薄弱、缺乏抵抗挫折的能力、缺乏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依赖性强、情感不稳定、危机意识不强等心理问题。因此,心理教育在未来的教育中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现代社会呼唤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高素质的人,最佳的体现是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这是对培养人的当代教育提出的要求。为达到这一要求,要注意在教育体系中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一直受单一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学生身心整体素质发育不良。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已经很难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解决的出路是建立新型的人才素质模式,而在人的整体素质模式中心理素质是基础,对人的其他素质及人才整体素质有重要影响。
青年期是个体走向独立和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的“暴风骤雨”期,在目前的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就是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问题,走向成熟和成功。同时,也是帮助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主要任务。
二、心理教育行为的作用
心理教育行为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行为。如兴趣教育、意志锻炼、性格教育、情感教育、生活技能训练、社会适应性培养等。
心理教育的目标很明确,首先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这里的心理素质是指与现代社会文化要求相适应的现代人的心理素质,与学生当前生活相适应的心理素质,以及学生进行良好学习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核心因素,它居于社会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之间,是个体遗传和社会环境影响、教育要求相互作用在人的主体内部的沉淀,同时又是人的主体性格结构的核心成分,推动着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提高和优化。人的遗传素质和身体潜能开发与实现的程度,以及社会文化历史经验在人的身心结构中的内化、沉淀的程度,都可以从人的心理素质水平上得到综合反映。
其次是开发身心潜能,不仅要造就学生与未来文化相适应的一般的心理素质,更要造就学生与科技进步相适应的创造心理素质。现代心理学与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潜能未能充分利用。曾任法国总理的埃德加·弗尔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人类大脑有很大一部分未经使用的潜能,有些专家估计说,其数量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心理教育可以通过一系列崭新的教育观念、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最后,心理教育可以预防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主要是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来帮助人们消除不良心理,提高心理的适应能力。
三、实施心理教育行为的内涵
心理教育行为的空间有多大?我们说:它直接影响到教育行为的成功。心理教育行为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心理教育行为承担着四个方面的任务:培养、开掘、预防和补救。推进心理教育可以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切入点和侧重点,一般来说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关键能力。人的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人的合作意识与交往能力,以及作为一种高层心理需求的创新意识与成长愿望,不论对社会的发展还是对人自身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德国的职业教育称这些心理素质是人的关键能力。我们的教育,就面临着要加大培养人关键能力的力度。
2. 开发七种潜能。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通过大量心理学的实验数据和实例的观察分析认为,人类至少有七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他认为:实践证明,每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还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七种智力的潜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作用。他经过研究证明:传统教育和过去在西方流行的智商测试,只重视课堂学习,忽视了社会实践。他在《多元智能》一书中指出:单纯依靠用纸笔的标准化考试,来区分学生能力的高低,考察学校教育的效果,甚至预言学生未来的成就和贡献,是片面的。这样做实际上是过分强调了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而否定了其他同样是社会所需要的智能;使学生身上许多重要智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造成他们当中相当数量的人虽然考试成绩很好,走上社会后却不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
3. 知识训练并重。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是心理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社会、学校、家庭甚至自然环境等外因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身心素质等内因的作用,都可能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甚至造成心理疾患。因此,当前一方面要加强青春期知识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以及有关膳食结构与性格调节的知识教育,通过预防性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形式的预防性心理训练,增强学生排解忧郁、承受压力、控制情绪的心理能力。同时还应当重视排除对学生产生不良心理影响的外在条件,特别是可能带来不良后果的教育方式,以防止出现由于教育方式不当而产生的群体性心理障碍。
4. 排除矫治补救。排除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患是心理教育的补救功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和犯罪低龄化、恶性化和集团化的原因之一。对此,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其他心理矫治手段进行补救,或者协助治疗机构进行补救,也是心理教育的紧迫任务。
5. 心理贯穿教学。实施心理教育可以采用提供心理咨询、进行心理辅导、建立心理档案等特殊的作业方式,但又不能只局限于上述的专门作业方式。教育教学活动过程同时是心理活动过程,这就要求:一方面,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增强心理教育意识,能动地发挥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开掘心理潜能、预防和治疗心理障碍与心理疾患的作用;另一方面,避免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制造学生的心理障碍,甚至引发学生的心理疾患。
6. 减轻心灵负担。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意义重大。过重的课外学业负担,不单压在学生身上,更压在学生心上。学生埋头于完成各项庞杂而又不甚必要的作业,就难以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的关心,难以有舒展的胸怀和创新的精神。减轻心灵负担,是现代教育行为要重视的一项任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