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开展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2014-09-10谢静芳
谢静芳
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可见,行为习惯对一个人各方面的素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小学生来讲,尤为重要。那么我们教师该怎样开展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在学习《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讲到仅七岁的萨沙将妈妈给他的雨衣批在了弱小的蔷薇花身上,我顺势让学生联系自身来谈谈感受,王壮壮同学说:“我应该向萨沙学习,平时要多帮助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而不是取笑别人。”张静宜同学也发表了自己的想法:“萨沙虽然年纪很小,但他的做法很了不起,这是我比不上他的地方,我要向他学习,与同学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另外,利用活动机会向学生渗透品德教育也是必要的。如清明扫墓活动,学生去烈士纪念碑前扫墓,缅怀烈士的英雄事迹,从活动中学生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知道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学习和生活。
二、以身作则,为养成教育做榜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永远是教师的主题。小学阶段是个体学习的启蒙阶段,成长的初级阶段,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方面还没有稳定的模式,好奇心、模仿能力极强,因而极易接受外界的影响,一旦外界影响产生作用,就形成了较稳定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因此,老师的表率必然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两年前,我接到一个卫生习惯极差的班级,大部分学生随手扔纸屑,纸屑教室里到处可见,即使有人往垃圾桶里扔,也是一半里一半外。我严厉批评、惩罚后,也就只能改变几天状况,而后又重犯。因为学生在意识上还没有得到改变。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班队课组织学生讨论:“假如学校是我家”。通过讨论辨析,学生意识上都得到改变,但难以行动起来。于是,我从自身出发,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平时我走进教室,一旦发现有纸屑,就随手拣起来,扔进垃圾桶里。久而久之,学生的卫生习惯在静观默察中,在不断模仿中逐渐形成。记得一次早读课,我走进教室发现有纸屑,当我俯下身子拣纸屑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的目光都投向我。此时有位学生红着脸走到我面前,低着头说:“对不起,老师!让我自己来拣。”可见,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啊!
三、开展活动,强化养成教育
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必然要延伸到课外,实践到家庭,检验到社会。行为教育本身有着深刻的实践性,这个结合点就是“活动”。在这方面,我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是要设计和提出学生喜欢的活动。例如,我发现学生吃零食很厉害,便提出开展小储蓄活动,学生一听很乐意接受,参与积极性很高。每组选一名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小储蓄员,制作一个小储蓄箱,每天为自己的小组收集要储蓄的钱,并且登记好各个人的储额,当天把储蓄的钱交到老师处保管。每星期累计汇报一次,期末返还学生。班上开展这项活动以来,学生几乎没有吃零食,这样学生逐渐养成“不吃零食”的好习惯。又如,小学生的自律能力较差,利用班队课通过学生提议,老师完善,制订了“天天行为规范”,同时开展“给自己打分”活动。每天学生按“天天行为规范”给贴在教室墙上的“给自己打分”表打分。一周小结一次,进行奖惩,并作为“评三好、评积极”的重要依据。通过此项活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提高了。每位学生都养成了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良好行为习惯。其次是拓宽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家庭实践的生活。例如,教学“学会商量”的口语交际课时。课前布置学生走进社会、家里实践,遇到一些事情应该怎样商量?怎样处理?课堂上要求学生汇报在社会和家里的商量处事的经历。让学生从实践走向课堂,充分认识到“学会商量”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有着重要作用。从而养成了“遇事商量”的良好习惯。
四、抓住机会教育,养遵守纪律好习惯
小学生的精力旺盛,课间喜欢追逐打闹。学校活动空间较大,他们在奔跑中极容易发生突然事件。学校将此也是作为重要工作狠抓、严抓。作为一个班主任,我必须对学生的安全尽责。对此,我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充分利用班会课十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通过讲解、示范、榜样激励等督促学生认真遵守,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服从集体,服从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约束力,形成习惯,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班貌。二是课间我会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对不良行为即时纠正,再请班干部负责提醒、监督、制 止任何违背常规的行为。我们班班级的侧墙上一直张贴着“比一比,谁最棒”的评价表格,根据我在班级内部制定的一套奖励措施,每周为表现好的学生贴上对应的五角星。经过师生的不懈努力,学生已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为此我们开展“送自己一个好习惯”的活动,充分发挥其陶冶、激励、感染、提示的功能。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创设情景渗透责任意识,在活动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行动,“练”成做事持之以恒意识,形成做事持之以恒的良好行为习惯。
五、家校合作——深化学生行为习惯养成
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儿童的行为习惯,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养成的。很多小学生校内是好学生,而在家里是“小皇帝”,这是两元人格的现予纠正,发展下去就会形成双重人格,必然会影响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因此,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对此,我利用家长会,使家长明白: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会长远地起作用,甚至会影响一生。另外我还积极发挥家校路路通的作用,经常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希望家长能配合老师的工作,共同将孩子培养成人。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 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而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