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经济学视角上认识社会
2014-09-10代莉莉
代莉莉
作为一个社会个体——人,我们通过多年的生活磨练和工作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对一些社会现象有各自浅显的分析和理解,然而细想之,对于如何看待社会现象,我们的认知体系里,却没有专门的、系统的研究工具。直到有幸聆听到著名法律经济学家、华人经济学界“武林巨侠”熊秉元教授的“社会研究方法”,经历了一次“先尝到鱼肉的鲜美,先别急着找鱼刺”奇妙的知识之旅,才体会到用经济学的角度看世界是件奇妙的旅程,运用理论分析社会现象,更是件快乐的事情。
社会研究方法,是一门很有趣的学问,它不像数学等理科学科一样抽象,不像马克思等政治类科目一样空泛,它很具体,并且贯穿于我们的生活;而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其任务是发现人类活动中掩藏在不同表像下的规律,通过科学分析形成规则。经济学里人是理性(能思索)和自利(会自求多福)的,是两个简单自明的假设,也是经济分析的基础。熊教授巧妙的将二者结合,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解释社会现象,着实为我开辟了一条认识世界、感受生活的新思路。下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如何解释社会想象
我们看到的任何社会现象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意义的,即“存在不一定合理,存在一定有原因”。因此,值得试着去了解形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而且,人的基本特征是理性自利的,根据这些特征再去推敲环境里存在的一些条件,往往就很容易解释我们所观察到的社会现象。
二、如何品读社会想象
品读社会想象:如高峰时刻的塞车、人多时段吃饭、让子女上才艺补习班、送红包、请客游说。还有赛场上由于一个人先站立而引起其他人不得不站起来。其实这些是本质上是一样的,大家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金钱、精力,可结果谁也没能占到便宜。而且大家都知道浪费了时间、金钱、精力,但是,没有人愿意先“坐下来”。
首先,当人多的时候,每个人都选择对他自己来说合情合理的行为,可汇集之后,却未必得到好的结果。因此,看到某些不好的社会想象,单单的是指责别人盲从或一窝蜂,并无济于事。因为,对每个人来看,他选做的是就他自己而言最合理的举措。
其次,我们看到的社会想象,多半是许多人行为加总之后的结果。因此,当我们看到某個社会想象之后,就值得逆推回去,看看是哪些个别行为会加总出最后的结果。逆推式的分析,往往能发掘出形成各个社会现象的基础。如果想寻求改善,才可能有比较平实的能从根本救起的着力点。
三、真的物以稀为贵吗
传统的一些认知显然支持这一观点,且会说物品的价值会随着数量的增加而降低。这种例子到处都是。可想来文字、语言、电视、手机、网络则是越多越广泛越能显示其价值,反而物以多为贵,这不矛盾吗?如何想象呢?
可以这样考虑:一件事物的意义,是有相关条件衬托而出的,无论是物以稀为贵,还是多为贵,都是在与我们关注的焦点为何、衬托和支持的相关条件又如何。
四、如何维护社会秩序
要维持公序良俗,需要两种惩罚或叫做制裁。一种是对那些违反公序良俗的人的制裁。第二种是当第一种制裁失效时,有人会制裁那些没有尽职尽责维系公序的人,两种制度必须搭配,才能维系社会秩序的良好。
五、民主的真意
也许民主的意义在于——相关的人能在“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摸索出一些为众人所接受的解决众人之事的做法。也许最后的做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者能在“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无约束、不受心理压力或肉体胁迫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过沟通、协调、妥协、合作、得到什么就是什么。
六、司法的价钱
很多人强调天赋人权,可是在实际社会里,权利并不是天生的,更不是必然的。作为政治上的一个口号或推动社会进步的理念,也许天赋人权有其价值,但作为一个反映社会现实的描述,天赋人权的说服力非常有限。
对经济学者来说,权利背后一定有资源的付出,而资源的付出一定会面对“成本”的考虑。
七、法律的功能——善后还是防范
过错发生后,往后看,是善后的问题;往前看是防范的问题。善后的重点是除弊,而防范的目的在于兴利。如果目标是善后除弊,当然可以针对但是人的特殊情况酌情剪裁。可目标是预防兴利,这是对整个社会,那么个人的际遇就不再是考虑的重点,而是以社会整体为主,个别的当事人还必须承担额外的责任,才能成为社会兴革演化的教材。
法律有两大功能,惩罚、遏阻。就反映了前者和后者的考虑。惩罚是善后的补救措施,而遏阻是着眼与未来长远利益的处置。
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事情,可以涉及社会现象、政治过程、法律、伦理人情等诸多方面,掌握一个好的分析方法,不在于实现什么现实的功能,而在于理清自己的思维过程,遇到类似问题,也能用同样的过程去思考,一叶知秋,如此往复,可谓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