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产业结构对就业吸纳能力影响分析

2014-09-10杨丽娟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就业人数就业结构就业率

杨丽娟

(沈阳大学 人文学院,沈阳 110041)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将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向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如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使得其能够最大限度的吸纳就业,这也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而江苏省不仅是一个经济大省,也是一个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同时就业矛盾也比较突出。如何对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做出合理的优化,使其最大程度的吸纳就业,这是研究重点。

学术界有很多关于“产业结构与就业关系”的分析研究。李从容等(2010)指出:基于创新的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1]。但是对于不同地区,要想实现吸纳就业的最大化,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化方向是不同的。而对于江苏省而言,为了实现最大程度的就业该如何调整产业方向有待研究;而史常亮(2010)运用了结构偏离度指标与VEC模型,分析了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动态变化关系,也指出: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2]。因此,从产业结构突破来优化就业结构可能是促进就业总量提升的一个可行途径。这些研究成果也是本文研究的重要的理论基础。吕文婧等(2003)站在扩大就业的立场上对产业结构进行研究,最后得出: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扩大就业[3]。但是在今天的江苏省是否也是第三产业拉动就业能力最强呢?陈万明等(2012)基于江苏省1978年至2010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数据,重点比较研究了江苏省第一、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互动关系。文章指出:江苏省第二产业产值和就业人数是非同阶平稳序列,二者之间不具有长期的稳定关系,但第三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之间存在着显著地长期均衡关系[4]。

通过上述研究可知: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这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前提。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了多元回归分析,研究了江苏省的三大产业结构分别对就业率的吸纳能力。并进一步给出了提高就业率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建议。综上所述,研究思路具体可以归纳为:(1)选取江苏省1990年~2012年的总就业率,第一、二、三产业的各自产业就业率以及三大产业的GDP占省内总GDP比率的相关数据;(2)对这些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后进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分析。在此基础上,剔除掉某些影响因素较小的变量,保留核心变量;(3)进一步对核心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检验数据的时间序列平稳性。保证所研究的变量存在时间序列平稳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变量的回归分析;(4)得出所研究问题的结论,并针对结论给出相应的建议。

1 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分析

1.1 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

江苏省1990年~2012年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升级性的变化,详见图1。

图1 江苏省三个产业创造GDP占总GDP的比率

数据来源:江苏省2011年、2012年统计年鉴。

从图1可以看出,从1990年到2012年江苏省的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总生产总值的比率逐渐下降;而第二产业的比率围绕着50%的比率上下波动,没有发生大起大落的变化;第三产业从1990年的26%比率逐渐上涨到2012年的43.5%。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创造率逐渐与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创造率持平。但是在1990年到2012年期间第二产业的GDP创造率一直明显高于第一、三产业。从此图中可以看出:江苏省在1990年到2012年期间逐步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实现由生产总值创造“一、二”型向“二、三”型过渡。

1.2 就业结构的演变过程

江苏省的就业率从1990年到1996年处于最高峰98%,从1996年开始逐步下降至2002年达到谷底,此时的就业率为95.8%,从2002年至2012年就业率又逐渐回升,至2007年达到稳定,此时的稳定值围绕着96%上下波动,详见图1。在1990年至2012年期间,第一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逐渐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逐渐上升。在2002年之前第一产业就业人数超过第二、三产业。第一产业就业吸纳能力最强。2002年以后,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超过第一产业,并逐渐上升。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微超第三产业,详见图2。

图2 江苏省1990年到2012年就业率变化折线图

数据来源:江苏省2012年统计年鉴。

图3 江苏省三大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值折线图

数据来源:江苏省2012年统计年鉴。

从图2和图3来看,从1990年~2002年,就业率主要依靠第一产业推动。但在此期间,随着江苏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使得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快速下降,而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缓慢上升。但是由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吸纳的就业人数不及第一产业下降所释放的就业人数,使得江苏省总就业率从1990~2002年逐渐下降。此阶段可以看作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初期,在此时期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5],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步下降,其对劳动力人口的需求也逐渐下降。而在此时期,由于第二、三产业结构还处于结构优化调整的初期,其对劳动力需求的“吞入”量不及第一产业对于劳动力人口的“吐出”量,这就必然引起总就业率的下降。或者是从第一产业中释放出来的劳动力没有相应的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技能,使得劳动力和空缺职位同事存在,造成结构性失业。但是这种现象只是暂时的,从2002年以后,江苏省的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协同增长逐渐超过第一产业,使得江苏省的总就业率逐渐上升,一直到2008年达到稳态。但是该稳态值不高,低于产业结构调整前的就业率稳态值。所以,江苏省的产业结构还有待继续调整,还有更大程度的吸纳就业的空间。但是从图3,我们无法判断二、三产业哪个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更强,所以就无法判断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这需要对2002年~2012年期间的二、三产业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

2 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吸纳就业的作用实证分析

基于上述演变过程的对比分析可知:从1990年~2002年期间属于江苏省产业结构的过渡时期,第一产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产业。二、三产业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其属于发展的过度期,对就业吸纳的人数远远不及第一产业下降释放的就业人数(见图3)。可以明显看出在1990年~2002年期间,第一产业对于就业的吸纳能力占有绝对的优势,而2002年以后第一产业的这种绝对优势基本消失,甚至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远远超过第一产业。所以,本文选取了2002年~2012年的样本数据对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进行实证分析。数据全部来自于江苏省统计年鉴。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通过对2002年~2012年就业率数据、第二产业GDP占省内总GDP比率的数据、第三产业创造的GDP占省内GDP总额比率的数据运用了ADF单位根平稳性检验,结果得出了,这三组时间序列数据都是平稳的。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基于上述的分析可以建立二元回归模型:Yj=aZ2j+bX3j+c+uj

根据上述模型,通过Eviews7.2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得散点图(见图4)。通过该散点图可以看出就业率与第二、三产业GDP增长率都存在着线性关系。可以对该模型进行最小二乘估计。通过了Goldfeld-Quant检验对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拉格朗日乘数检验对变量的序列相关性进行检验和相关系数检验,检验变量的多从共线性。最终证明了所建立的该模型的不存在异方差、不存在序列相关性,也不存在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

在模型通过了上述异方差性、序列向相关性、多重共线性检验的基础上,又运用Eviews7.2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处理,处理后得回归结果见表1。

表1 江苏省就业率与第二、三产业生产总值最小二乘分析表

通过对表1中的回归结果的观察可以发现,R2=0.9152说明该模型具有非常好的拟合优度,即说明:回归直线对观测值的拟合程度很高。并且该模型在0.05显著性水平之下,该模型的Prob(F)值为0.000052,此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该模型通过了F统计检验。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显著性。所以根据上述的拟合优度值和F检验,说明可以用此模型来研究本文中的变量关系。而X2的Prob(T)值为0.0002,X3的Prob(T)值为0.000,C的Prob(T)为0.000,这说明C、X2、X3都通过了模型的T统计检验,说明Y与X2、X3都有显著性的线性相关关系,即江苏省的就业率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都有显著地线性相关关系。根据回归结果又可以导出回归方程:Yj=0.7433+0.2397X2+0.2394X3。此方程说明:江苏省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总生产总值的比率每增加1单位,江苏省的就业率就增加0.2397单位;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占总产值的比率每增加1单位,江苏省的就业率就增加0.2394单位。这说明:在今天江苏省第二、第三产业对江苏省的就业人数都有很大的吸纳能力。但是,第二产业对就业人口的吸纳能力略高于第三产业。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通过上述的关于江苏省1990年~2012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可以得出:

(1)第二产业是江苏省吸纳就业的主导产业。通过对2002年~2012年期间数据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第二、第三产业是江苏省现今吸纳就业人口两大主要产业。但是,江苏省因为地域等各方面的原因,第二产业是拉动就业的主导产业,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超过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通过江苏省的例子也可以说明,并不是所有地区都是第三产业对就业率贡献度最大。江苏省由于地域性特征、文化特征和传统的产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省内的企业中多以生产、加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这些中小企业对创造产值、吸纳就业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推进作用。

(2)第三产业也是推动江苏省就业率的“潜力股”。虽然第二产业是该省拉动就业的主导产业,但是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也不容忽视。根据上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过程的折线图分析可知,江苏省现今基本上实现了产业结构对生产总值的创造模式由“二、一、三”型向“二、三、一”型转变和对就业的贡献模型由“一、二、三”型向“二、三、一”型转变。并且在这十一年间,第三产业GDP创造值大幅度上升,在2013年与第二产业基本持平,在未来的某一天有可能超过第二产业。

(3)由图2、3可知,江苏省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初期经历了就业率的短暂下降。这可能是因为第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一般高于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初期,随着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一产业中的劳动力被大量释放出来,虽然比重不断增加的二、三产业对劳动力存在着大量的需求,但是第一产业中释放出来的劳动力没有从事二、三产业工作的技能。由于政府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过度的强调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这使得调整后的二、三产业中更多的岗位被机器所占有,而短期内技术人员又难以培养出来,结构性失业增加。并且根据江苏省的经验也可以推断,任何一个地区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初期都有可能会经历就业率的短暂下降。因为上述原因是任何一个地区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初期所普遍存在的现象。

3.2 建议

(1)根据以上对江苏省的分析所得的结论,第二产业是江苏省吸纳就业的主导产业。政府应该加大对省内的第二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实现第二产业的优化升级,进一步挖掘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吸纳劳动力的潜力[6],以此来提高省内主导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若银行为了配合政府的扩大省内就业率的政策目标而向企业贷款时,应加大对省内的主导产业,即第二产业,尤其是生产、加工制造业的贷款。以此来满足第二产业的融资需求,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提高省内的就业率。因为虽然目前江苏省仍以第二产业为其扩大就业的主渠道,但是第三产业的就业贡献率不可忽视。所以说,政府也需要在保证第二产业的发展前提下,逐步扩大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和融资力度,逐步实现二、三产业协调拉动,创造就业率。

(2)基于上述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初期,就业率出现短暂的下降结论。政府在对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也需注意加大对第一产业工人的二、三产业工作技能的指导培训,这样才能解决在产业结构优化的初期出现的,一方面是“用工荒”,另一方面却是“就业难”[7]的尴尬境地;无论是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还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其产业的增值的实现都必须以劳动力的参与为主体,知识技术密集型需要掌握知识技术的人参与,资本密集型是以资本投入比例大于其他要素的投入,但也是以劳动就业为参与主体[8]。这样才不会在产业调整的初期面临就业率的大幅度下降。

(3)政府着手“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对省内的三大产业进行优化升级时,可能会在调整初期促使省内的就业率出现短暂的下降,这是政府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这就需要政府根据当期的政策目标,选择调控对象。若政府当期的目标是急需提高就业率,则需谨慎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若省内的就业率控制在了政府所需达到的一定的范围之类,则应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优先。

参考文献:

[1] 李从容,祝翠华,王玉婷.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弹性影响研究—以中国为例的经验分析[J].科学研究,2010,28(9):1428-1433.

[2] 史常亮.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动态关系[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0,21(4):43-47.

[3] 吕文倩,胡雁雁.产业结构的就业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2):41-44.

[4] 陈万明,石丽.江苏产业结构与就业就业结构互动关系[J].商业研究,2012(21):74-78.

[5] 张洁莹.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6):116-118.

[6] 刘社建.就业结构与产业升级协调互动探讨[J].社会科学,2005(6):17.

[7] 樊秀峰,周文博,成静.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2012,27(2):82.

[8] 姚明明,陈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就业结构转变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J].经济研究参考,2013(65):97.

猜你喜欢

就业人数就业结构就业率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德国就业人数创统一以来新高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关系研究
我国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招生规模研究——基于产业、就业结构偏离理论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