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森林防火模式探讨——以千层板林场为例
2014-09-10崔腾腾田茂贤
崔腾腾,田茂贤
(塞罕坝机械林场千层板林场,河北 围场 068466)
1 塞罕坝林区概况
1.1 自然条件概况
塞罕坝林区地处承德市围场县北部,北邻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镇。有林地面积9.47万hm2,树种以落叶松、樟子松、云杉、白桦为主,森林覆盖率75.2%,林木总蓄积1012万m3,是京津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
1.2 社会经济概况
塞罕坝林场下辖23个机关科室,6个林场,14个直属单位,共有职工1255人,林区固定人口约2700人左右。现林场固定资产3亿多元,据中国林科院核算评估,塞罕坝资源总价值为152.9亿元,投入与产出比为1∶44。
2 千层板林场森林防火组织现状及问题
塞罕坝林区人员活动多、人为因素火灾隐患大,加之地形复杂、植被茂密、林下可燃物多,一旦出现火情组织扑救相当困难,有的部位甚至无法形成有效扑救。现就千层板林场森林防火组织现状及问题汇总如下:
2.1 千层板林场营林区护林员现状
千层板林场各营林区护林员现状见表1。
表1 千层板林场各营林区护林员现状
2.2 千层板林场防火库物资储备
千层板林场防火库物资储备情况见表2。
表2 千层板林场防火物资储备情况
2.3 千层板林场扑火队伍现状
表3为千层板林场防火库队伍现状。
2.4 千层板林场护林防火面临的问题
2.4.1 扑火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一是一线护林员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人员数量少,年龄大、文化水平低、人均管护面积大、出行安全风险系数高等。二是干部群众麻痹思想、侥幸心理比较普遍。对护林防火工作认识不足,防火意识淡薄,防扑火知识匮乏。三是专业扑火队扑火经验不足,防扑火手段单一,战斗力不强,缺乏避险自救常识,体能训练有待加强。
2.4.2 防火设施严重不足 防扑火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够,林区公路少,防扑火装备和森林防火的科技含量不高,交通工具不足,设施装备陈旧老化,综合保障能力建设比较滞后;扑救森林火灾和林火管理的手段不适应当前森林防火工作任务的需要,尤其对先进防火科学技术的应用,无法建立智能化的控制平台。
表3 千层板林场扑火队伍现状
2.4.3 其他面临的问题 一是由于气候异常,如2013年冬季气温较往年偏高,降雪量小,火险等级居高不下。二是传统节日期间燃放鞭炮、上坟烧纸等活动,给护林防火工作带来巨大压力。三是群众的火场扑救知识、遇险自救知识缺乏,行动易盲目,加之没有随身通讯、防护装备,一遇险情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3 先进防火模式探讨
3.1 扑火队伍建设
3.1.1 扩建扑火队伍
由于塞罕坝林区的特殊政治、经济、生态地位,狠抓扑火队伍建设,是塞罕坝防火工作的必然要求。目前千层板林场专业扑火队员为7名,远远小于队伍建设应有数量,一是应继续招录体魄强健、组织纪律性强的适龄复员军人、高中专毕业青年充实扑火队伍;二是加强半专业扑火队及义务扑火组织的建立,如将常年来林区务工并熟悉林场防火情况人员发展成为义务护林员,切实壮大和增强扑火力量。三是加强科学联合攻关,搞好协调联动,如防火部门,气象部门,林业部门共同合作研究,组装出适应塞罕坝林情的防火模式,才能把森林火灾降到最低程度。
3.1.2 强化个人防护
一是提高火场遇险自救能力,配齐消防队员安全防护装备,教会他们熟练使用,如避烟逃生罩、防毒口罩等,加强火场遇险逃生演练,培养队员对火场避险方法的灵活运用;二是加强学习培训,全面增强扑火队员的业务素质,采取订制防火刊物、购买防火书籍、委派专业人员外出培训、参观考察等方式学习引进先进防火知识经验,通过集体讨论、集体观看视听材料、实战演练、交流心得等方式,使每一名职工都能够掌握一定的防火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扑火经验,三是加强对群众的扑火知识宣传,通过发放宣传材料、播放宣传录音、召开小片联防会议等多种形式,使他们掌握基本的林火扑救方法和火场自我保护方法。
3.2 防扑火设施建设
3.2.1 开展以水灭火设施建设
一是建设固定水源,如打深水机井,合理开发利用现有沼泽、河湖等水资源;二是增加以水灭火装备,如批量采购和改装消防车、采购移动水泵、高压细水雾灭火器、灭火水枪等,为远距离运水提供保障;三是以现有扑火队伍人员为主组建以水灭火队伍,通过组织实战演练,加强以水灭火知识培训,切实提高队伍的实战能力。
3.2.2 强化气象预测设施建设
进一步深化与气象部门的合作。目前气象部门作出的火险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要素能否达到某个火险等级而发布的,实际上发生森林火灾当时的气象要素同某个气象观测场观测出来的数据是有出入的,因此,有必要在森林火险等级高的地带设立既可以常年观测也可以临时观测的小型森林气象站,其密度以有效半径10~20km为宜。
3.2.3 引进智能预警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大量的新技术应用于森林防火,建立智能预警系统是森林防火的发展方向,实现森林防火的智能化,信息化的重要途径。
一是通过“3S”技术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将收集到的火灾资料和气象资料贮存、处理和输出,并利用现代通讯网络,配上传真机进行地形、地貌、火场动态、火行为特征的信息传递;二是利用无缝融合智能图像识别技术、面向对象的3D GIS技术、大型网络监控技术等高新技术,结合林业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林业防火的经验,建立林业防火智能监测预警及应急指挥系统,从而实现林区视频的自动监控、烟火准确识别、火点精确定位、火情蔓延趋势推演、扑救指挥的辅助决策、灾后评估等多方面功能;三是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在防火指挥中心通过地面监测和卫星监测系统,随时在计算机中监测火灾发生的准确位置,作出精确预报,提高发现火情能力。
3.3 防火工程应用
3.3.1 防火公路建设
千层板林场全场面积1.84万hm2,机翻防火线、路代线、国线工程,总长度为216.8km,森林道路防火工程远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应有计划的在闭塞林区、火灾常发区和边境地区逐年修筑防火公路,使之与林区的生产建设结合起来,做到既是防火公路又是林业生产公路,促进森林机械化和现代化,保证在出现火情的情况下畅通无阻地及时运送扑火队员和物资到达火场。
3.3.2 生物防火工程建设
林业生产中要融入森林防火理念,一是在营造林过程中,要适度的用混交林代替纯林使针叶树冠呈不连续分布,也可采用合理修枝、割灌、中幼林抚育等措施,减少林内阳性杂草,调节林内的枯枝分布,降低林分的燃烧性;二是如果枯落物的积累速度大于分解速度,林地凋落物的量就会越来越多,在适宜的条件下就易发生火灾,可以充分利用不同生物的混生或引进真菌、微生物来促进可燃物的分解,如在林地喷施菌种,可产生大量的木耳、蘑菇,同时可分解大量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低可燃物的燃烧性,减少可燃物的积累;三是可利用生物工程培育或筛选能快速分解可燃物的微生物和活性酶类,放置于可燃物集中的林地,使杂草很快转为肥料。
[1]李云宝,樊晓亮,张艳侠,等.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模式探讨[J].河北林业,2010,(2).
[2]王海晖.关于我国森林防火科技发展规划的思考[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4.
[3]乔启宇.森林火灾扑救中水灭火配套技术研究进展[A].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