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路璜旱灾祈雨诗

2014-09-10吴长生

贵州文史丛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旱灾水利

吴长生

摘要:古代科学技术落后,人们为祛除干旱常常采用礼神祈雨的办法。古代记述旱灾祈雨的诗歌存世不多,且篇幅较短;像路璜以五言操觚的长篇旱灾祈雨诗委属少见。该诗详细叙述地方与中央礼神祈雨的全过程,表达自己关注民生的情怀,留给后人无限遐思。雷公雨婆是不存在的,兴修水利才是抗击旱魃的最佳选择。人类构建“野花灿崖腰,苍苔没屐齿”的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路璜 旱灾 祈雨 水利

中图分类号:K8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4)03-57-61

旱灾是由严酷气候、不正常干旱而造成的气象灾害。1910年前,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有言:“旱,不雨也。”古代气象学欠发达,人们对干旱的成因难以作出科学解释,动辄将自然灾害归咎于神仙上帝的喜怒哀乐。以后又出现阴阳五行失调的理论。该论把世界物质分为金、木、水、火、土五行,各有秉赋而又相生相克。每一行发生变革,就会带来相应自然灾害。“五行”见于《尚书》,历代相沿,以释时事。《清史稿·灾异》载:

《洪范》曰:“金日从革。”金不从革,则为咎征。凡恒旸、诗妖、毛虫之蘖,犬祸、金石之妖,白眚、白祥皆属之金。

“金不从革”即“金”不受“革”约束。“革”为八卦之“革”卦,离上兑下,“天地革而四时成”。金不从革,即有坏的征兆,产生恒旸、诗妖种种怪异;其中“恒旸”即天天烈日当空。顺治元年八月,苍梧旱;三年,乐平、永安州大旱,二月至八月始雨。康熙元年九月,昌黎旱;三年,长山、平原、禹城、临道、武定、阜阳、邹县、费县、定陶、革县、华阳、宁海旱。雍正元年春,元氏旱;夏,海宁、湖州、桐乡、井陉、武进、祁州、莒州、蒙阴、东昌旱。乾隆元年,潮湖旱;六十年春,邹平、寿光、昌乐、诸城旱。嘉庆元年春,浦江旱;二十五年,新城自正月不雨至于五月。咸丰二年,定海厅、常州旱。同治十三年,江陵、公安、枝江旱。光绪元年,青县夏、秋旱;二十七年春,皋兰、平凉、庄浪、固原、洮州大旱。宣统元年,甘肃全省亢旱。

随着旱灾的出现,各种怪异降临,顺治元年十一月十二日,盐亭山顶崩一大石,如数问屋、横截路,居民避张献忠者得脱大半;先是有童谣曰:“八月数,钻石怪,沿山走的若还在,”康熙二年十一月,平度民间获兔,八足四耳两尾。乾隆十八年,毕节熊入城,伤二人。嘉庆十四年冬,泰山雨箭。咸丰八年四月,鱼台兵器夜吐火光。同治三年九月,东岳庙钟自鸣。顺治元年二月,兴国寺前出白气一道;萧县见白气如练数十条,寒光射人。光绪元年秋,海阳有白气突起,移时始灭……

面对干旱带来的危害和惊恐,人们采取敬神礼佛的办法来消解旱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无奈产生绵延数千年的祭祀文化,且日臻完善和繁复。《洪范》“八政”三曰“祀”:“祀者,所以昭孝世祖通神明也。”班固《汉书》将“祭祀”列在“律历、礼乐、刑法”之后,“天文”之前,成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只要发生特大灾情,从朝廷到地方都要进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礼记·郊特牲》便记述“尊天而亲地”的祭祀仪程。在古代笔记、文学、野史中,多含祭祀内容。惟诗歌较少见,尤其用律诗、绝句、长短句的形式,很难全方位地反映祭祀原貌。唐代诗歌反映现实最具体最详尽者皆在古风和古诗中,如杜甫“三吏”、“三别”、《兵车行》,白居易《长恨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等,然亦未见咏旱内容。宋苏辙《沂山祈雨》是不可多得的旱情诗:

宿雨多盈尺,不救春夏旱,吁嗟遍野天,不闻歌舞通霄龙一战。

近获清代贵州著名诗人毕节籍路璜的长篇五言旱情诗,颇觉吉光片羽,弥足珍贵。路璜,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历任洛阳、武陟、郾城、安阳等地知县、知州、知府、河南乡试同考官,著《黔灵山樵诗钞》四卷。中有两首记叙旱情祭神祈雨的五言古诗。

其一名《戊午三月,安昌大旱,步祷青龙洞得雨书柬同人》。“戊午三月”即咸丰八年三月。安昌是清代安昌镇,浙江绍兴县管辖,今为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路璜时任绍兴知县,祭神得雨后高兴地将经过写成诗句,告诉同仁。全诗34行,180字,分三章。第一章写当地旱情:

十年不归山,山灵笑我顽。今行陟古洞,郁郁尘土颜。念兹岁亢旱,赤地起长叹。春麦恐不登,秋种望将断。

“亢旱”谓极度的干旱;“赤地”谓旱灾、虫灾严重时,地面寸草不生。春麦恐怕没有期望了,秋种想来也无收成。一个“恐”字,一个“望”字,体现路璜在严重干旱面前,心绪十分沉重,扳起手指估算,惟有吁嗟而已;其与民同忧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章写步祷青龙洞得雨:

斋坛屡祷祈,神听远莫知。问俗致雨法,青龙实灵奇。洞口群山耸,乍到心魄动。虎狼当人蹲,鸟道出虚空。面前突兀峰,背倚绝壁重。上攀恃下援,后趾蹴其踪。旁瞩森毛发,十步骇九蹶。双岩夹涧危,丛篁莽林樾。侧足行蹒跚,高岩白日寒。幽宫口神物,深溪汇澄湍。虔诚为霖祝,焚香此斋宿。坐疑风雨来,山泉响琴筑。

青龙洞确实是一个让人惊心动魄的地方。这里位置荒僻,虎狼出没;山谷险峻狭窄,只有飞鸟可度。每攀援一步都要后边人援助,且后趾要依照前趾的脚印移动,不能偏离;遇莽莽竹林拦路,只能侧足缓慢移幼。上爬不能旁视,一见万丈深渊叫你毛骨悚然,行十步要仆倒九步。好不容易到达山顶,又觉寒风彻骨,山上山下温差太大了。山洞像一座幽深的宫室,关着不可见到的神物。一行人焚香祷告,就在山洞歇宿。坐到半夜,忽然听到风雨大作,积满雨水的山泉发出琴筑一般的声音:祈雨成功了!

第三章写自己的心情:

幸赖天公慈,龙神雨及时。我生惯历险,身劳复何辞!

多亏皇天上帝发善心,下诏让龙神及时下雨,我一生惯历险,身体受点劳累又有什么关系呢!说到龙神,听一位70多岁的老人说,毕节普慧寺(双井寺)有一大殿,名“龙神殿”,供奉木龙,长数丈;想当年一定有不少人在这里焚香求龙神下雨吧?

其二名《旱久雨足感赋长篇》,52行,260字。第一章也是描写旱情:

中州苦旱炎,赤地数千里。炎风整日吹,枯井汲无水。纵目瞰郊原,草木黄而萎。真成不毛地,那有圃生杞。饿殍己载途,行人半渴死。大吏偕近臣,绘图奏天子。

“中州”即河南,面积97万平方公里,自古就是灾害频仍之地。《后汉书·周举传》记“河南、三辅大旱”足资证明。路璜洛阳任上,又发生特大旱灾,数千里寸草不生,井水枯竭,路上遍是饿死、渴死的人群,“大吏”即封疆大吏巡抚和总督,乃封疆之内统治一方的军政长官。依后文推算,河南旱灾发生於光绪三年秋季,此时河南、山东、直隶(河北)三省均隶直隶总督。总督是李鸿章,并兼北洋大臣;河南巡抚徐宗瀛;总督府在保定,巡抚衙在开封。接赈灾圣旨后,李鸿章、徐忠瀛会同朝廷近臣把受灾详情绘图奏报天子;因灾情严重,面积广阔,只有绘图才一目了然。

第二章写赈灾和祈雨过程:

发帑兼截漕,恩施沛无已。拯灾如救焚,筹款并驱使。九重切口瘾,下诏深罪己。严旨诫百官,警惰励廉耻。深宫两宣言,为民祈所请。斋袱撤宫悬,蔬食屏甘旨。仿古设三坛,徐趋九献礼。圭璧不敢私,馨香良有以。诚至帝谓通,天人感一理。鞭起澄潭龙,泰岳肤寸起。大泽沛豫疆,秦晋亦□□。自夏徂深秋,一律深透矣。

帑,指旧时国库或国库所藏的金帛,清代藏京师者日内务府。漕,指产粮地通过水道将粮食运往京师等处,由漕运总督综理其事。旱情发生后李鸿章力筹赈济,但靠一省力如杯水车薪,绘图奏天子后引起朝廷关注。《清史稿·德宗纪》载,光绪三年八月戊申,“拨银四十万赈山西、河南灾,并留江安漕粮输山西、河南各四万石备赈”,“九月丁卯,令李鹤年往河南查赈”。又据《清史稿·食货志》载:“光绪初,山西、河南、陕西之灾,拨帑截漕为数均巨,合官赈、义赈及捐输等银,不下千数百万。”故称“恩施沛无已”。“深宫两宣言”即居住深宫的两位太后发表宣言。“九重”代皇帝,时年八岁,即光绪帝。八岁的皇帝不懂治国之术,那检讨过失、心怀惨怛的“罪己诏”显然非光绪所为。查光绪朝皇帝共下“罪己诏”两次。一在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狼狈而逃,光绪发布“罪己诏”;一即诗句“中州苦旱炎”的光绪四年。《清史稿》称,四年己亥“下诏罪己,赈山西、河南饥。丙午,瘗灾地遗骸”,这都是深宫两太后私下策划的结果。《清史稿·后妃传》载,咸丰皇帝的皇后称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文宗(咸丰)崩,穆宗接位,尊为皇太后。光绪七年崩,累上谥曰“慈安端康裕庆昭和庄敬皇太后”,简称“慈安”太后;因在东宫哺育太子,又称“东太后”。咸丰的生子皇妃是懿贵妃,即叶赫那拉氏,初入宫仅为贵人,穆宗(同治)生,进懿妃。光绪接位追尊“孝贞钦皇后”,又尊皇太后,三十四年崩,累上谥日“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简称“慈禧”太后;因居住西宫,又称“西太后”。文宗去世,穆宗年仅六岁,不知事故,“奉两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穆宗去世,光绪接位,年仅四岁,“两太后复垂帘听政”。垂帘听政的过程是这样的:“日召议政大臣,军机大臣同入对。内外奏章,两太后览讫,王大臣拟旨翌日进呈,阅定,两太后以文宗‘同道堂小玺钤识,仍以上旨颁示。”于此可知,“罪己诏”及警诫百官勤勉知廉耻的圣旨皆出王大臣之手。两宫太后不仅指使小皇帝“罪己”,自己亦表示为民祈雨。古代祈雨内容繁多,包括神位、神器、祭品、玉帛、祀期、斋戒、祝版、祭服、祭告、习仪、陪祀等。求雨级别最高,称“大祀”。祀前要斋戒三日,皇帝在大内住两天,斋宫住一天。两宫太后亦斋戒。斋戒之日不谳刑狱、不宴会、不听乐、不宿内、不饮酒、不茹荤、不问疾、不祭神(家神)、扫墓,清心洁身以示庄敬。为此将悬挂编钟编磬的宫悬撤去,每天只享用蔬菜为主的素食。换上斋戒专用的头巾。三天后偕小皇帝到天坛、地坛、先农坛祝祷;每坛三献礼,共九献礼,即奠九次酒。两位太后不仅上香,还把珍藏的圭壁献给天神。精诚感动天帝,天和人同类,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动天。这其实是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天被感动了,拿起鞭子抽打嗜睡的龙神。龙神大显身手,顷刻使泰山云气密布,瓢泼大雨洒满河南全境,连山西、陕西都得到丰沛的雨水;从夏天至秋天雨水不断,干旱的土地湿透了。

第三章写雨后欣欣向荣的景象:

我来洛汭东,凭眺山川美。高原麦可耕,下泽黍亦口。园蔬饱秋霜,青葱环河涣。野花灿崖腰,苍苔没屐齿。乃知造物心,同春顷刻耳。剥极复斯古,否去泰方始。差慰老农心,定博慈闱喜。愿为太平氓,长歌纪盛轨。

“洛汭”是洛阳的简称。路璜作为直隶总督的属官,到京城参加祈雨大典返回后,上城东视察,雨后新貌令他欢欣鼓舞。登高远望,山川与旱前迥然相异。山高处麦子发育旺盛,水泽处小米长势良好。洛河两岸郁郁葱葱,野花灿烂,布满山崖半腰,山上苍苔淹没木屐的钉齿。这才知道造物之心变幻莫测,大旱回春也只在顷刻罢了。诗中“剥”是《易经》六十四卦之一,卦象是坤下艮上。剥,剥也,剥象过极会向相反转化,否去泰来又是人世变化的圭臬。多好的及时雨呀,可以告慰老农之心了;一定博得母亲的欢喜了,让我作个太平世界的小民,用长歌记下这段盛轨吧!

读路璜旱情诗让人浮想连翩,古代祭神祈雨真有那么灵验吗?两次祈雨都如愿以偿,真的有龙神帮助吗?按唯物主义哲学原理,神仙上帝是不存在的,祭神后下雨纯属偶然现象。气象学认为,地球上的水受到太阳光的照射后,就变成水蒸汽飞到空中,水汽在空中遇到冷空气凝结成水滴,小水滴又小又轻被上升气流托在空中,聚而成云。云滴越长越大,当空气托不住时,便从云中直落地面,成为雨水。古语说“久旱必有久雨”,旱雨交替符合自然规律;遇见交替期祈雨就“灵验”了,清史所载干旱期有三月四月的,五月六月的,还有更长的,早期过后,便是雨期。康熙五年秋,宜平、松阳大旱,至次年四月始雨;旱期达七八个月!还有早期更长的,如乾隆十九年,荆门州大旱,至二十一年始雨。旱后下雨的记载有若干条,没有一条注明是祭神所得。同治三年,“上躬诣大高殿祈雨三”,说明第一二次没有成功,第三次成功说明雨期届临;否则任你点多少香,摆多少圭璧,献多少次酒,皇天上帝也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呆若木鸡的。还是诗人说得好:“剥极复斯古,否去泰方始。”其次,两宫太后之一的慈禧太后是尽情享受的独裁者,连建造北洋海军的军费都要挪用,怎么舍得拿自己的珍宝来祭神呢?前面说到,咸丰皇帝临死,将政事托付给慈安与慈禧。因慈安为后,慈禧为妃,慈安位在慈禧之上,慈禧对慈安是有所敬畏的。溥仪《我的前半生》叙述,咸丰帝怕身后慈禧误国,给慈安一道密旨,如慈禧有不利社稷之事,可立马诛之。慈禧闻而惧怕,伪装亲近慈安。一次,慈安生病,慈禧割肉煎药送去,慈安病可,就将处置慈禧的密旨当着慈禧面烧掉了,此说将慈安定位太忠厚,在咸丰朝当了十年皇后的人能轻易将皇上密旨烧掉吗?《清史稿·后妃传》载:“同治六年,内监安得海出京,山东巡抚丁宝桢以闻,太后立命诛之。”诛安德海显示慈安的识见和胆魄;虽无意杀鸡给猴子看,但也使慈禧认识到慈安非等闲女流,万事必须与慈安保持一致,这就是所谓韬光养晦吧。德龄《御香缥缈录》认为慈禧崇尚浮华,“太后是早就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这种崇尚浮华的习惯的,虽然宫中古制以及一切老祖宗所订下来的内典,都不曾教伊怎样选用伊的宝饰,怎样讲究伊的衣服,但伊天性喜欢这样做,纵然因伊个人的习于浮华,而使国库顿告竭蹶,也是只得听诸天命的。”但在两宫垂帘的情况下,慈禧不得不同意在懿旨中写上“敦节俭、祛浮华,宜始自宫中,耳目玩好,浮丽粉华,一切不得上进”等与自己追求相悖的语句。连自己的四十大寿也“停筵宴”,祈雨献上玉璧便不觉为奇了。

路璜诗有“差慰老农心”句,诵之颇觉亲切。在古代,称农民为“老农”的不多见。揆诸历史典籍,农民是备受歧视的。樊迟请学稼,孔子曰:“樊迟哉,小人也。”又说妇女和小人是最难打交道的。刘备韬光养晦在园中种菜,关羽见之曰:“哥哥何行此小人之事?”陶渊明《劝农》诗有“桑妇宵征,农夫野宿”句;王维《渭川田家》有“野老念收童,相见语依依”句,称谓比“小人”好听;连缀成句,无如“差慰老农心”动情。路璜看似脱口而出,实则是关怀民问疾苦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定博慈闱喜”又让人看到他的忧民情怀与母亲的谆谆教诲分不开。

今年春季,我国西南地区遭受百年不遇旱灾,连续高温少雨导致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五省市旱情不断加重,2000万人饮水困难,一亿亩土地受灾,经济损失达350亿元。由于新中国六十年来国力极大提高,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抗旱救灾,没有出现“饿殍已载途,行人半渴死”的惨象。清代毕节受灾,官府在大小横街、珠市街一带熬粥烹药,嗷嗷待哺的灾民好不容易喝到一碗稀粥。今年毕节大旱,未见一户人家断炊。更有可圈可点之处,一是各界人民踊跃捐款救灾。据《毕节地区慈善总会抗旱救灾捐赠接收及使用情况公示》,2010年3月29日至4月17日止,毕节地区慈善总会共接爱抗旱救灾捐赠款2505.16万元,涉及5100人,250个单位。二是成都空军800健儿不辞劳苦帮助抗旱。我中华民族有一鲜明特点,越是困难之时,凝聚力越强。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古今同然,抗旱救灾的态势就天渊之别了。

专家分析,今年大旱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大气结构,造成海洋季风无法形成;而农田基本水利的忽视,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祭神祈福的同时,也不放弃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可说是扬弃有神论,摆脱神羁绊的历史。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春秋秦国兴建都江堰、郑国渠、灵渠三大水利工程,特别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设计督修的都江堰,是世界上至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司马迁赞之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1300年前,云南云阳哀牢山哈尼族同胞创造出农耕文明典范,森林——村寨——梯田——江河为一体的农田水利典范,也是“水旱从人”“时无荒年”,哈尼梯田成为世界遗产的备选项目。历朝历代对都江堰均给予维护。三国时,诸葛亮曾派3000士兵守护都江堰。光绪四年,下令修成都都江堰,谕兴北方水利。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对国家困扰最大的是黄河的改道和决堤,故清代专设河道总督,治理黄河等水道。毕节人韩荣于乾隆四十六年任河东河道总督,是著名水利专家。光绪二十四年,省河道总督,“河务无专官矣”。

中华民国建立后,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对内镇压革命力量,对外放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抗战胜利后又拼命发动内战,致使水利无以举办,更荒谬的是,蒋介石为阻止日军进攻,竞在河南境内炸决黄河花园口,结果未挡住日军进攻,倒使800万人受灾,淹死者不计其数。河南人民生活在“水、旱、黄、汤”的地狱中,比清代“中州苦旱炎”时还要凄惨百倍。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淮河、长江等大河水患得到根治,农田水利提到正式日程。1960年至1969年,林县人民响应党中央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埋头苦干的方针,在高高的太行山上,从山西引漳河水入豫,建成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的“红旗渠”。该渠有总干渠70.6公里,分干渠304.1公里,支渠524.1公里,斗渠697.3公里,农渠2488公里,一二类水库48座,隧洞211个,总长73.7公里,渡槽151个,总长125公里,各种建筑12408个;成为“引、蓄、提、灌、排、电、景”成龙配套的大型水利工程体系。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毕节地区农田水利史是清晰的,早在道光时期大定知府黄宅中“谕民二十条”中就有相关内容:“大定山高地瘠,缺少流泉,农人种植,仰赖天雨,宜于田旁修理塘坎,蓄水备旱,灌溉有资;水车、水轮取水之法,亦宜仿而行之。”还在更早更早的时候,大定各族人民就在城中打出29口可饮可浇的古井。毕节县农民则修筑引倒天河水沿沙帽山、韩家大院、燕家凹山麓流淌的“王纳伍沟”,使沟下数千亩田土旱涝保收。解放后的1952年,支前干部薛巨明在“长石是个屯,渴死无人问,要想吃颗米,除非痛大病”的大方县黑洞、锅圈洞、娃娃洞考察,带领群众,投资5800元,五个月完成长石引水工程。1958年,又修建石坪到长石的“八一”大沟,实现土变田5521亩;另建官田,新源水库,蓄水395.7万立方。无独有偶,毕节县生机公社社员在“旁瞩森毛发,十步骇九蹶”的峭壁悬崖上修出九条大沟及四座小水库,使数千亩土地常年得以浇灌,其中高流大沟特别险峻,省委参观团到该地参观时不敢在沟沿走,只好脱掉鞋袜在沟水里跋涉。毕节因此获得“全国学大寨,全省学生机”殊荣。著名农田水利劳动模范许天珍两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孔子的业师老子说:“上善莫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红旗渠、八一渠、高流大沟的建成与使用证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千真万确。

也许是迷恋于人工降雨或受落后观念的制约,多年来农田水利被忽视了。广西东兰县建造的水渠已废弃,抽水设备锈迹斑斑。毕节生机跃进大沟已垮塌不能使用。在保护和兴建水利设施的同时,还应注意森林植被的保护。毕节倒天河的流量反不如支流威镇河、南加河多,这说明倒天河上游生态环境已遭严重破坏;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任重道远决不能半途而废。《道德经》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周礼·夏官司马》说:“凡国之境有沟树之固,郊亦如之……。设国之五沟五涂而树之林,以为阻固。”《礼记.郊特牲》也要求“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无作,草本归其泽”。

路璜“野花灿崖腰,苍苔没屐齿”仍然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猜你喜欢

旱灾水利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信息化
水利宣传
水利监督
板栗“旱灾”后生产管理技术
明代江西地区旱灾发生频次分析
葫芦岛市旱灾风险评价
黑龙江省旱灾等级划分及旱情分布研究
德州市2014年旱灾应对措施与经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