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贵独董”的人生百味

2014-09-10汤嘉琛

中国报道 2014年10期
关键词:董事学者金融

汤嘉琛

有媒体这样评价巴曙松:作为一个体制内金融政策研究者,他一直在以大众化写作,记录、分析、解释中国经济领域的各种话题。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写作里没有书斋式的自我陶醉,而是面对现实第一线,专业地将宏观问题“显微”。

7月22日,民生银行发布公告称,根据国务院相关规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已辞去独立董事及董事会相关专门委员会职务。民生银行2013年财报数据显示,巴曙松任独立董事期间年薪高达100.5万元人民币。

不当独董

被媒体称为“A股最贵独董”的巴曙松,头衔多到估计一张名片印不下。从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到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再到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等,这些金光闪闪的身份,个个都比较唬人,也将他的身价不断推高。

不过,巴曙松此前接受采访时说,他更喜欢被人称为金融专业从业人员——金融市场总体上是有效率的,它会为学者“定价”。冲着那顶“国字号”研究员的帽子,十年前就有不少企业向巴曙松抛出橄榄枝,它们给出的“定价”都不低。

打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旗号在企业捞钱是否合适,业界对此一直争议颇多。随着A股上市公司掀起独董离职潮,巴曙松被迫做出了提前辞职的选择——巴曙松在民生银行的独董任期,原本是2012年6月15日至2015年4月10日。

数据显示,从去年10月19日中组部发文要求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至今,沪深两市已有近300人主动请求辞去独董职位,平均每天至少一名独董递交辞呈。A股前十大上市公司“官员独董”均已离任。

独董不当就不当吧,巴曙松这种金融“大咖”根本不愁没地方发光发热。试问,同样出生于1969年的金融学者中,知名度比他高的有多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多少?去“海里”担任过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人的又有多少?

在《南方人物周刊》“2008中国魅力50人”中,巴曙松获评“睿智之魅”。《南方人物周刊》当时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能近距离观测大危机下的中央政府,对一个学者而言,是幸福的。准确描述大危机下经济政策生成流程中各角色作为,不仅考验学术洞察力,也考验诚实。在写作中,巴曙松诚实传递了他的微观感受和宏观献言。”

人生轨迹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巴曙松1987年进入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时,就读的其实是动力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后,巴曙松报考了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教授的研究生,完成了人生道路的一个重要转折。后来,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中央财经大学攻读博士,又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

巴曙松的人生轨迹,经历了“书斋—金融一线—研究机构”的变奏。他曾历任中国银行杭州分行副行长、中银香港有限公司风险管理部助理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

曾经有媒体这样评价巴曙松:作为一个体制内的金融政策研究者,他一直在以大众化写作,记录、分析、解释中国经济领域的各种话题。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写作里没有书斋式的自我陶醉,而是面对现实第一线,专业地将宏观问题“显微”。

饱受争议

不过,身兼金融学者、教师、政府官员、财经评论员、企业独立董事等多重身份的巴曙松,在业界其实一直饱受争议。曾经有同行批评巴曙松不够“纯学术”,甚至褒中带贬地赠他一个“媒体经济学家”的头衔。这位喜欢金庸小说、自比郭靖的学者对此满不在乎,“他们的反感提醒我,一个人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

尽管在公共舆论场久负盛名,但可以找到的关于巴曙松个人的公开报道并不多。在财经媒体记者圈,倒是有不少人都能说出一些关于他的故事和花边新闻。比如,巴曙松大二时为追求外语系的师妹,曾背了很多笑话书和名人名言,并一直与她牵手至今;再比如,他不认为自己是经济学家,几乎不混经济学家的圈子……

也有一些传闻称,巴曙松与财经媒体的关系并不融洽;甚至有说法认为,如今媒体上一篇接一篇署名巴曙松的文章,其实是他的学生和“写作组”的作品。这些小道消息当然无从证实,但如果真有其事,恐怕很多人也并不会觉得惊奇。

毁誉参半,并不影响巴曙松的“钱途”。如今,这位45岁的金融学者仍是国内许多论坛最受欢迎的演讲嘉宾之一,企业和媒体也很认可这块“金字招牌”。最新消息称,巴曙松正主持翻译最近全球爆红的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克迪的新著《21世纪资本论》——当然,参与翻译工作的,还有他的“老搭档”陈剑博士。

独立董事

独立于公司股东且不在公司内部任职,并与公司或公司经营管理者没有重要的业务联系或专业联系,对公司事务作出独立判断的董事。独立董事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能够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公司有关问题作出判断和发表有价值的意见。

独立董事制度源于美国公司治理制度。1940年美国颁布的《投资公司法》是其产生的标志。该法规定,投资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中应该有不少于40%的独立人士。其制度设计目的也在于防止股东及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损害公司整体利益。

1978年,纽约证券交易所规定,凡上市公司都需要有独立董事。此后十年,独立董事制度在西方国家迅速推广,很多国家纷纷仿效,独立董事制度逐渐成为全球强化公司治理的基本取向。

猜你喜欢

董事学者金融
国办:进一步优化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 提升独立董事履职能力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论董事勤勉义务的判断与归责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兼职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一视同仁吗?
学者介绍
P2P金融解读